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這裡的小米迎接島嶼的第一道曙光,還有海風的味道。」 東臨太平洋、西靠中央山脈的拉勞蘭,是一擁山海美景的優美部落,以小米為重要糧作的原住民,這裡竟曾經歷「連顆小米都沒有」的豐年祭。 當小米回家,族人不再流落他鄉,讓文化在這片土地重新發芽、茁壯,從復耕小米,尋回部落與土地間失落的記憶。 但旅行終究不是上課,硬梆梆的文史資料,無法一次聽太多,就讓美味說故事給你聽,反覆咀嚼文化,回味無窮。 讓美味自己說故事 這種類似粽子的米製品,不管採用芋頭粉,或是原穀粒的米粽,大部分統稱為「阿拜」(avai)。 但排灣族特別分出「祈納福」(cinavu),用粉製的米粽才叫阿拜,阿拜還有個可愛的名字叫「Do Re Mi」。 因為小米糰蒸熟之後,口感就像軟Q的麻糬,吃的時候手指頭會黏黏的,像彈鋼琴一樣。 與閩南肉粽、客家菜包相似的小米粽,打亮招牌的關鍵在一片表面毛茸茸的「假酸漿葉」。 粗糙的草腥氣,經過滾水的收斂,變成一股去油解膩的清香,有糯性的小米包上假酸漿葉,還能幫助消化、防脹氣,這是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 黏Q的糯米加上粗礪的小米,包進先用醬油、糖、香料醃漬炒熟的豬肉,不過日常生活多用單純鹽巴醃漬的鹹豬肉,誰平常家裡煮飯會這麼費工。 因為米粒不像北部粽飽飽地吸附醬汁,能吃到月桃葉的草香氣,還有些許黏滑的甲酸漿葉。 口感因為有小米的關係,不似純糯米的南部粽那麼軟糯,像是小小顆的禮物袋嗶嗶啵啵得打開。 揭開月桃葉裡的採集與飲食文化,用美味理解原鄉的生活滋味。 根據不同的生活環境,發展出各種餡料,像是豬肉、蝸牛或是南瓜、芋梗,不會出現海邊沒有的吳郭魚、山上沒有的牛肉。 從土地到餐桌,產生獨特的文化印記。 原住民原來不是每天吃小米 很多人以為小米跟白米一樣,是原住民天天都會吃到的主食,其實小米是神聖的作物。 以前只有在豐年祭或是結婚慶典、迎賓的時候,才會製作祈納福,平常吃的糧食是芋頭或者地瓜。 小米酒也是,它象徵著責任,在祭典裡長者賜酒後才能喝,這時一滴都不能漏掉,表示對部落負責,並不是每個人想喝就能喝。 部落裡種植的12種小米,各自有部落耆老所取名的專屬名稱,就像家裡心愛的寵物,你不會只是給他一組編號,而是一個名字,因為他是家裡的一份子。 小米就是部落的家人。 依時而做,找回部落與土地的律動 在拉勞蘭每到年底就會開始準備種植小米,不施灑化肥,以燒墾的方式養土,還能殺菌殺蟲,避免小米被螞蟻搬走。 等到春雨降臨就是播種的時候,在梅雨季之前完成收割,把土地還給自然,等待颱風季節過去,又是另一輪種植的開始。 如排灣族語的Lalauran─肥沃土地,不僅迎接第一道曙光,還有海風的味道,孕育出豐盛的小米與尚未陷落的人文風景。

本文由tripmomentcom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