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目前許多瓣膜疾病,都是醫師在聽診時發現心雜音而被確診的。症狀不嚴重的患者,可透過藥物與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但若瓣膜損壞嚴重或心臟負擔太大,就要考慮手術與否。 劉真因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動手術,術中因心跳停止、昏迷多日,三月二十二日晚間驚傳驟逝,外界開始探究,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風險究竟多高?   人體心臟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而分隔心房與心室的,稱為「瓣膜」。瓣膜存在最主要目的,是讓心臟血液維持單方向流動,防止血液逆流。其中,瓣膜最常見的問題分別為「關不緊、打不開」,亞東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邱冠明解釋,瓣膜「關不緊」會導致血液往回流,在醫學上稱為「閉鎖不全(或稱逆流)」;而瓣膜「打不開」則會導致血液無法順利打出去,稱為「狹窄」。不論是閉鎖不全或狹窄,「病人本身一定要清楚疾病的級別,共有輕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因為台灣多數的瓣膜疾病是退化引起的。」邱冠明提醒。   有心雜音  未必有症狀   「事實上,很多人都有閉鎖不全的現象,就像家中的「門」與「門框」都存在某種程度的密合問題,卻也不影響生活機能。」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永在表示。   他進一步說明,瓣膜要等到出現症狀多半都是中重度了,他以主動脈瓣狹窄為例,早期時醫師可透過聽診聽到心雜音,但是病人不一定有症狀。「瓣膜的疾病有點類似溫水煮青蛙,慢慢煮,等到水滾時,青蛙才知道水很燙。」如主動脈瓣面積原本約四平方公分,必須狹窄到剩下一或是○.八平方公分,才可能出現如爬樓梯、走路時會喘等現象。

本文由wwwbusinesstodaycomtw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