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當家長被旁人提醒,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心智發展上的問題,內心難免產生懷疑、自責的聲音,也一定難以接受,甚至抗拒帶孩子到醫療機構求診,但以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家長的就醫態度與就醫時機,將連帶影響到孩子未來透過療育改善的幅度。 正確的就醫觀念是基礎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李宗翰表示,關於兒童發展,家長可先建立以下就醫觀念: 參考多方意見   即便是每天陪伴在孩子身旁的照顧者,也都可能有難以發現的盲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媽除了自己的經驗以外,不妨參考老師、專業人員的多方意見。相信他人善意的提醒,也是影響孩子是否能及早就醫及治療的關鍵之一。 平時記錄   平時若觀察到孩子有任何發展的異狀,或令人在意的地方,可以於看診前事先記錄下來。不清楚如何形容時,也可使用手機順手拍下照片或影片。如此一來,就能在有限的看診時間中,幫助醫師更有效率地了解孩子的情況。 及時採取行動   對孩子的行為或反應有疑慮,最好及時就醫,李宗翰醫師表示,學齡前的腦部仍具有可塑性,倘若持續抱持「再等等看」的心態,可能因此錯過療育的最佳時機。父母的就醫態度,關係到孩子能夠多快得到幫助,以及日後改變機率的高低。   兒童心智科的診斷方式   許多家長會感到疑惑,心智科醫師沒有經常透過打針、抽血或精密儀器檢測,如何做出診斷?李宗翰醫師提到,與其他門診相比,心智科更注重與孩子的對話和互動,診斷的過程也不盡相同,完整的心智科評估,包含就診主訴、詳細病史、發展歷程、就學情形、父母訪談、生活資訊、家族病史、有無生理及情緒創傷史、兒科疾病史、兒童行為及談話觀察、標準化問卷、評估表,及各類醫療檢查等程序。 因此,一次看診必須耗費更多時間,雖然與一般認知的看診方式不一樣,但絕非輕率診斷。   兒童心智困擾徵兆   兒童罹患精神疾患時,出現的徵狀也和成人有點差異,家長平時可從情緒行為、生理徵兆,以及就學行為等三大方向,觀察孩子是否呈現這些心智困擾的行為。 情緒行為   重複地情緒高張或尖叫、坐不住或難以集中注意力、迴避社會情境、容易擔心或害怕,如:爸媽暫時離開也會感到不安,擔心他們不會再回到自己身邊。 生理徵兆   難以入睡、睡眠或飲食習慣改變、不明原因的各類身體疼痛(做過檢查仍找不出原因) 就學與社交訊號   老師告知孩子在校適應困難、難以和其他孩子相處、不想參加同學的社交活動、抗拒上學。 兒童心智發展疾患是基因或環境造成?   大多數心智發展疾患,皆為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李宗翰醫師分享早療界常說的一句話:「沒有一個父母是事先預備好要面對有發展困難的孩子。」他認為,心智發展疾患的原因錯綜複雜,有時不是單一基因或環境因素造成,與其執著於無法改變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思考「現在應該怎麼幫助孩子」,才有機會改變孩子的未來。 特殊兒入學.可先進行學前鑑定   目前台灣的主流教育傾向「融合教育」,也就是讓特殊孩童進入一般班級,增加與同學的良性互動,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樣的融合教育。李宗翰醫師建議,最好還是能安排發展有困難的孩子進行「學前鑑定」。   特教老師會依據各項學前評估及療育的結果依據個別化狀況與教學資源分析,綜合評估孩子最適合的學習方法。若家屬對結果有疑慮,也可進一步諮詢與討論。 延伸閱讀:1歲前寶寶的成長發展有跟上進度嗎?5大能力里程碑觀察重點&爸媽輔助技巧 延伸閱讀:早療這條路,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親子互動更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能力發展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李宗翰

本文由wwwmombabycomtw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