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2018年11月26日,身兼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與瀚海基因董事長的賀建奎宣布,一對經基因改造的雙胞胎女嬰露露和娜娜已經誕生,並聲稱他通過基因編輯CRISPR技術,修改了這對胎兒的一個基因,使得嬰兒可以「天然抵抗愛滋病」。消息一出,舉世譁然。 對此,台灣骨髓移植及幹細胞研究先行者陳耀昌教授,在《財訊》撰寫專欄之「『美麗新世界』與『美麗新治療』」一文中,這麼寫道: 2018戊戌年果然是個「大變」之年。 最大條國際醫療新聞,自然是「基因剪輯嬰兒」的誕生。這是人類歷史的大事。1932年英國作家赫胥黎《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出版之後的86年,終於成為事實。生物科技終於走到了科學家Playing God,扮演「神造人」的角色。   基因編輯技術運用範圍廣 為何此事會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強烈譴責?林口長庚醫院基因醫學中心主任鄭博仁則指出,「基因編輯不是新技術,但運用在生殖細胞上,卻是道德上的重大違規」。 他解釋,基因編輯技術(CRISPR)是利用工具修改(或置換)生物的基因,簡單說,就好像一篇文章的部分段落的內容有問題,把原來的內容抽掉,利用「剪刀漿糊」補上一段,就成為完整的文章了。 鄭博仁醫師表示,「基因編輯技術運用範圍很廣,可運用在作物改良,讓作物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也可運用在傳染病防治,藉由改造瘧蚊傳播瘧原蟲的基因,讓這種蚊子與同一品種其他瘧蚊自然交配後,可望孕育出不再傳播瘧疾的蚊子。當然,科學家也想運用此技術改善人類健康,自會與醫學結合」。 他指出,目前受到科學家的青睞並全力發展的CRISPR-Cas 9,是基因編輯工具之一種系統,可治療單基因遺傳性疾病中的重度合併型免疫疾病或小段基因缺陷,目前可成功應用在血液與骨髓疾病,如:海洋性貧血、肌肉萎縮症。藉由收取患者的細胞,矯正其基因體並複製為體細胞,以製造出新的幹細胞,再植回人體內,即所謂的「細胞治療」。「這是屬於自體移植的範疇,雖然細胞來源是患者本身,但經過基因編輯,已與原來的幹細胞有所不同」。 萬萬不該用在生殖細胞 全球首例的免疫愛滋寶寶引起軒然大波,鄭博仁醫師表示,讓賀建奎成為千夫所指的主因,就是「千不該萬不該對生殖細胞下手」,他解釋,「在無人為操作而成的受精卵,將會經過複雜的複製、有絲分裂的過程,才能發展為胚胎,本來就有一定比例會產生細胞變異而造成微小缺失。若以人為干預,無疑是埋下日後爆炸(致癌、致畸)的引線。編輯愈是原始的細胞,愈是充滿不可知的變化」。 基於此一考量,科學界普遍存在「即使有技術,卻也不會用運用在生殖細胞」的默契,並視之為追求發展的底線。如今,這道底線卻被賀建奎突破,也難怪會引起全球科學家的撻伐。 鄭博仁醫師補充,心血管醫學專家也對賀建奎的免疫愛滋寶寶多所責難,「預期未來預防愛滋病,將有疫苗問世,可是賀建奎卻為了預防感染愛滋而強行置換基因,有多此一舉之嫌。尤其所置換的這段基因,不只對於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也還有其他作用,如今,除了剝奪原來應有的保護力,日後是否也會影響維繫生命的機制,仍存在太多未知」。 他說,對於賀建奎的「偷跑」,仍有專家認為,即使對基因編輯運用在生殖細胞有所管制,但也應要有起步」,不過,發明CRISPR-Cas 9的兩位大咖  ──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的合成生物學家張鋒和加大柏克萊分校的蔣內可 (M. Jinek),並不贊成現階段應於生殖細胞,「可以想見短期內不會用在胎兒領域上,也不會再有人碰觸底線,但運用在幹細胞治療的研究上,仍是眾多科學家努力的方向」。 全球第一個利用基因編輯工具的研究案例 2013年底荷蘭分子遺傳學家Hans Clevers從囊性纖維症患童分離並培養出小腸幹細胞,接著讓這些幹細胞生長出腸細胞並注入正常的基因,他稱之為迷你腸(mini guts)。 這是全球第一個利用CRISPR-Cas 9基因編輯工具來修復人體組織的研究案例。levers的研究結果顯示迷你常有一半以上的變異基因已經完全被修復了。這是人類對抗遺傳性疾病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而這個令人振奮的成果全歸功於基因編輯工具的出現。(摘錄自台灣母胎醫學會出版《好孕誌生醫評論》2016年夏季號專刊「拓展基因編輯的可能性╱哪些遺傳病將受惠」)   防治生育缺陷如何做才好? 根據報導,賀建奎向《美聯社》表示實驗的正當性,並澄清目的絕非用於優生學篩選或是優化嬰兒的外貌和智商,而是「一種治療性的、改善疾病問題」的方法。? 誰都希望生下的孩子健健康康,無病無痛,可是為了製造「完美寶寶」,而運用科技將不好的基因重新編輯,這樣的做法對嗎?至少目前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仍是被各個國家所禁止的倫理爭議問題,英美與西歐等國家更明文禁止相關研究與實驗。 在台灣有「優生保健法」,立法初衷是為了防治生育缺陷,如:先天性重大疾病或畸形,可在法律規定週數前施以人工流產。不過,鄭博仁醫師表示,「選擇終止妊娠不再是唯一的路。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產前診斷的時間愈來愈早,精準度愈來愈高,項目愈來愈多,透過提早偵測,了解胎兒狀況,再來就是藉由遺傳諮詢,讓父母思考未來的路要如何走」。 由於父母與醫師處在資訊不對等的位置,「醫師不能以資訊優勢指導父母該如何做」,而是必須善盡告知相關資訊之責,讓父母了解所處情勢並考量自身能力,再決定是否接受人工流產。他說,有父母知道懷的是唐氏兒,依然決定生下來,就是經過遺傳諮詢後所做的決定。   醫療科技進步.疾病問題有解 鄭博仁醫師表示,「未植入的生殖細胞,不能運用基因編輯技術,然而,對於已在子宮的胎兒,卻能運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存在的疾病」。他以胎兒有罕見單基因疾病、染色體某一小段缺失或基因序列不長的問題為例,如今可藉由羊水或臍帶血取出胎兒幹細胞,運用基因編輯將有問題的部分予以修正,再將修正過的幹細胞植入人體,「用自己的細胞不僅不會產生排斥,也能保證技術不會出錯,此舉讓風險性降低,成功率提高,更不是走偏路的做法」。 他強調,好的技術要用在對的地方,走對路,就如同基因編輯適合用在農作物改良、感染症防治,或是人類的高端罕見疾病,才能發揮好技術的價值!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基因醫學中心主任鄭博仁 參考資料╱台灣母胎醫學會出版《好孕誌生醫評論》2016年夏季號專刊

本文由wwwmombabycomtw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