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荷蘭父母這樣做:懲罰過後的親子溝通3原則】 1原則:讓孩子反省為何違反規定 孩子冷靜下來就是父母教育的好時機,像我那天咬肥皂後,媽媽也叫我去房間讓我冷靜一下,等我心情平復後,媽媽進來問我:「剛才媽媽處罰你之後,要你回房間冷靜思考,想想自己為什麼被處罰,那現在你知道你的行為哪裡錯了嗎?」媽媽的問題有個關鍵,她問的是我的「行為」錯在哪裡,而不是問我這個「人」那裡壞。 台灣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常會脫口說出:「你怎麼都這樣?!」這句質疑隱含著對孩子人格的評斷,好像孩子天生就不乖。相較之下,荷蘭的父母認為行為即使錯了,也不代表孩子的人格不好,為避免給孩子不被父母接納的感覺,懲罰的是孩子的行為,但肯定他的「人格」與「天性」。 聽到媽媽的問題,我回答:「嗯,知道啊。」 媽媽不滿意這個答案,又繼續追問:「那你為什麼被懲罰呢?」 我回答:「因為我咬了姊姊,在家裡不能打架……」 「對啊,那你剛才為什麼生氣咬姊姊呢?」媽媽覺得我已經「懂」被懲罰的理由,就開始問當時的來龍去脈,例如:我的情緒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採取「咬人」的動作? 「姊姊欺負我,讓我很生氣啊!」我回答。 媽媽說:「不能因為被欺負就咬人啊,你咬姊姊會讓她痛,下次你可以選擇不回應姊姊啊,可以離開回自己房間玩別的,不一定要繼續跟姊姊玩。」 2原則:照顧孩子的情緒,共同思考再碰到類似狀況時如何處理 媽媽問這些問題,目的不是要說教,而是要跟我一起反省剛才為何會違反禁止性規定,同時照顧我的情緒,跟我一起思考下次碰到類似狀況該如何處理。這其實是要讓我進一步了解自己,也要確保我的感情或情緒沒有受傷,並提供處理類似問題的方法。 3原則:雙方當事人進行溝通 最後,媽媽一定會說一句:「剛剛咬姊姊讓她那麼痛,是不是該跟姊姊說一聲『對不起』,讓她知道你真的很抱歉呢?」 在兩個孩子打架的情況,荷蘭父母一定會跟雙方都進行溝通。因此,5分鐘後姊姊也知道她欺負我讓我很生氣,知道自己的行為也有錯,最後的結果,雙方會互相道歉和好。 回想起來,從我們姊弟開始打架到接受懲罰並道歉和好,整個過程真是個大工程,也花了很多時間。但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的行為錯在哪裡,整件事情也就過去了,不會一直放在心裡成為疙瘩。我相信當天爸爸回家聽到我咬姊姊一定也很生氣,但我已經受過懲罰,媽媽也和我溝通過我的行為錯在哪裡,知道太太已經處理好,爸爸也就不再追究了。 【荷蘭父母這樣想:這4種情況下,動用懲罰是沒有意義的】 1情況:過度頻繁的懲罰,會讓懲罰失去意義 雖然荷蘭父母普遍認為懲罰是教養的重要手段,也是溝通的關鍵時刻,但他們也認為這個手段越少用到越好。如果懲罰得太頻繁,孩子可能習慣被懲罰,如此一來,懲罰也會漸漸失去它的意義,久而久之孩子習慣被罰,也就覺得被懲罰沒什麼大不了。 2情況:孩子若已知錯,應將重點放在反省及防範錯誤行為 另外,有時孩子已經知道他的行為是錯的,心裡也覺得很抱歉,此時再懲罰的意義就不大了。荷蘭父母還是會跟孩子溝通,但重點會放在反省為何做出錯誤行為,以及想辦法讓孩子避免再犯同樣錯誤。 3情況:孩子的不良行為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有時孩子違反禁止性規矩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此時懲罰孩子,反而讓他達到想要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覺得違反禁止性規矩就是得到父母注意的手段。荷蘭父母碰上這種情況,若這些行為沒有傷害孩子本身或其他人的安全,通常會忽略孩子的行為,或在違反規矩前以別的方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4情況:孩子的行為並沒有違反禁止性規矩 很多時候,孩子的不良行為並沒有違反禁止性規矩,只是沒有按照鼓勵性規矩做事。例如吃飯時沒吃完碗裡的飯,父母可能會生氣「你都沒有乖乖吃飯」,但孩子可能只是吃不下,並沒有影響到別人,也沒因此產生即刻的危險,此時他其實不需要被處罰。 在荷蘭,父母擔任裁判設立規矩,其用意在於讓孩子藉著這些規矩順利平安地長大,倘若過度濫用,反而會失去效果。 本文出自野人文化《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會獨立思考、創意高、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

本文由wwwtop1healthcom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