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以下一系列問題能幫你釐清自己的想法,思考特定情境或關係中,是否需要劃下界線。 對方是不是除了攻擊你的行為之外,還攻擊你的人格? 對方不是說:「你那樣做,讓我很不開心。」也不是說:「我有個想法,說不定對你有幫助。」而是說:「你有很多問題……」「所以說,你永遠辦不成大事。」 總之,無論有沒有明講,對方要是表達:現在的你不吸引人、沒野心、不夠好,或是不值得被愛、被尊重、被關懷。這就是攻擊你的人格。 對方的回饋是不是咄咄逼人? 上司想幫助你更自然地和公司高層交談,卻讓你愈來愈焦慮,並且愈來愈自我防衛。你和他討論過這件事,並告訴他這麼做對你沒幫助,但上司沒有改變指導方法,反而變本加厲。沒幫助的回饋毫無用處,而咄咄逼人又沒幫助的回饋,可能會造成破壞性的傷害。你已經請對方停止、暫停、別說、住口、走開,但指導回饋與建議仍源源不絕地襲來。 你改變之後,是不是總會出現新的要求? 有些給予者總是在尋找更多有待加強的事情,他們想修理的東西也許是屋子,也許是車子,也可能是你。但更可怕的是,對方的目的可能不是讓你改變,而是「要求你改變」這件事。他們是主導者,你只是從屬,對方透過這些明確的角色設定,掌控秩序。 對方的控制欲,有可能是受到自己的恐懼所驅使: 好比伴侶讓你覺得,你沒有努力爭取他的愛,就在這段關係裡得不到任何好處。又好比上司若不是對你吝於表現尊重,你可能會發覺他不怎麼值得你的尊重。或者,對方需要掌握主導權,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扮演其他角色。無論如何,對方的回饋總令你時時覺得自己不夠好。 回饋給予者會不會用你們的關係威脅你? 對方可能採取的說法如下:你當然可以決定要不要接受我的回饋,但不接受的話,就表示你不愛我、不尊重我。他們會將小事連結到大事,並用這種伎倆多次掌控小議題;採用這種策略時,對方會假裝給你自由選擇的權利,實際上卻剝奪了你的自主權。 婆婆暗示:「如果不選我推薦的花店,妳就是毀了我們的婆媳關係。」這聽起來很荒謬──因為實際上就很荒謬,但我們也該意識到,對方用這種方式威脅,不一定是想控制人。有時他們以關係為要脅,是想要吸引我們的關注,因為他們沒有其他方式能表達自己不安、焦慮或受傷的心情。但你可以在不接受情感勒索的情況下,同情給予者的需求。 對方是在警告還是威脅? 警告和威脅差在哪裡呢?警告是誠懇地解釋可能發生的合理後果(「如果你太慢來吃晚餐,義大利麵就會冷掉」),而威脅是意圖製造令人心生恐懼的後果(「如果你太晚來吃晚餐,我就把義大利麵丟到你身上」)。 以下幾句是警告:    .「你不改進人力管理技能,就保不住現在的職位。」    .「你如果不在報告中揭露這件事,我必須依規定告知委員會。」    .「你下次再醉醺醺地回家,我就要搬出去住。」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頭的變數並不在於後果有多嚴重,而是後果是否合理。在某些情況下,對方會發出最終的警告,也就是最後通牒。面對這種情況,彼此都高興不起來,但對方是提供關於實際後果的資訊,幫助你做選擇。 威脅的思維邏輯同樣是「如果……那就……」,但是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動機:威脅者是想讓你產生恐懼或依賴他們,降低你的自尊或自信,進而控制或操縱你。為了達成這些目的,對方會特意設計後果:    .「如果你不照我說的做,就讓你從此在這一行混不下去。」    .「如果我離開你,就再也不會有人愛你了。」 別人給你警告,是讓你知道自己可能會遇到麻煩;別人對你發出威脅,是確保你會被麻煩壓垮。 每次都應該是你改變嗎? 乍看之下,你們關係很不錯……但你注意到令人擔憂的模式。每當發生衝突,有必須解決的問題,該為事情負責的人總是你:每次都是你道歉,每次都是你加班,每次都是你吸收超出預算的開銷。 如果每次都是你改變、退讓、妥協,那你們的角色可能已經僵化了。無論是工作、愛情或友情,要是想維持關係,就必須進行協調,從單方面的指責與回饋,轉變為雙方都負責、彼此都願意看清系統的關係。 你的看法與感受是這段關係的一部分嗎? 這可能是最簡單又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不管其他方面如何,要先問的是,給予者有沒有傾聽你的說法,努力理解你的看法、明白你的感受?而他們在了解後,是不是在乎? 他願不願意遷就你,改變分享回饋、請求與建議的方式,盡量不對你造成負面影響?對方有沒有尊重你的自主權,讓你自行決定是否拒絕他的建議?如果你的觀點和感受被排除在這段關係之外,那你們的關係就有問題了。 本文出自先覺出版《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一書

本文由wwwtop1healthcom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