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荊州的屈原巨型雕像。(圖/攝自維基百科) 作者/孫愛欣 端午佳節到了,在臺灣,龍舟競賽、立蛋、喝雄黃酒、吃粽子,是我們一般熟知的習俗。屈原投汨羅江、《白蛇傳》,更是我們熟知的端午典故。然而,這些典故,其實有不一樣的詮釋或定義。 端午由來不只愛國詩人投江 古有愛國詩人屈原,因楚頃襄王昏庸無道,導致楚國長期被秦侵略。進獻忠言卻不被重視的屈原,尾此感到絕望,投汨羅江自盡。楚國人民起出馴屍未果,用荷葉包米飯,投至汨羅江,盼能保全屈原屍首不被魚蝦覓食。 屈原投江,是一般端午節最常被提到的典故;然而在臺灣有有一說,這是為了要強化民族情緒,所以被官方欽定並放在課本上的端午節一説。實際上在不同的文獻記載上,端午節的由來,又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迎濤神說 「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時年十四,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曹娥碑》 東漢孝女曹娥因父溺水,投江自縊;其父當時正在「迎伍君」,時日為五月。所謂伍君,即為大家熟知一夜白了頭髮的伍子胥。相傳伍子胥,後來在吳國先後輔佐吳王闔閭和夫差。然而到了夫差,因聽信讒小人讒言,拒聽伍子胥「聯齊抗越」之建,反而還賜伍子胥劍一把,要他自我了斷。 相傳伍子胥自縊前,要求死後挖出雙眼,並掛在東城門上要見證吳國滅亡。夫差大怒,命其屍體丟入錢塘江。但也有一説,是伍子胥要求其子,在五月五日,把自己屍體丟在錢塘江。當時相傳,有人見錢塘江漲潮時,伍子胥現身,以諫言的姿態、衣著,遠遠看著吳國。人人便言,伍子胥成了「潮神」,並開始在五月五日祭拜他。 由於伍子胥的故事,以時代而言,比屈原投江稍早。所以也有人說,當時祭拜潮神、划龍舟、吃粽子,也跟伍子胥有關。 (二)惡日說 《白蛇傳》中,白娘子誤喝雄黃酒,顯現真身的故事,實是有典故的。根據多篇可考和不可考的文獻和口耳相傳,每年的五月,是不祥之月,其中五日,又俗稱惡日。 相傳五月五日,諸事不吉,《呂氏春秋》、《禮記》等篇章,都指出五月是個酷熱、瘴氣蟲生的時日。而五月五日是不祥之日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田嬰指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導致孟嘗君,一出生父母就不要他。 而《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等於也佐證了,五月五日,是惡日。相傳宋徽宗有是因為出生在五月五日,自幼才寄養在宮外。由於在氣候和諸多傳說穿鑿附會,讓五月就是邁入酷熱天氣的月份,有了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避免生病的習俗。 (三)龍的節日 根據聞一多《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聞一多主張,五月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聞一多之所以這樣主張,其一,是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龍舟),都與龍相關。其二,吳越的百姓,斷髮紋身的風俗。而「據《風俗通》和《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古代還有以彩絲系臂,名曰「長命縷」的風俗」。 綜合上述,聞一多推測,這種「五彩絲繫臂」和「斷髮紋身」的風俗,是先秦吳越自認是「龍子」的習俗。其中「五彩絲繫臂」,還流傳至今。 其實端午節的由來,會因各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有所演變。而當官方的課綱掌握了節日定義權,詮釋;或是諸多習俗和地理環境所延伸的定義,也讓端午節,添上了「一個端午,多重表述」的現象。然而答案顯然不只一個,唯有把這些傳說和考據,置入在所生活的當下或是當時的環境,才能看到更多的多元文化。 荊州的屈原巨型雕像。(圖/攝自維基百科) 作者/孫愛欣 端午佳節到了,在臺灣,龍舟競賽、立蛋、喝雄黃酒、吃粽子,是我們一般熟知的習俗。屈原投汨羅江、《白蛇傳》,更是我們熟知的端午典故。然而,這些典故,其實有不一樣的詮釋或定義。 端午由來不只愛國詩人投江 古有愛國詩人屈原,因楚頃襄王昏庸無道,導致楚國長期被秦侵略。進獻忠言卻不被重視的屈原,尾此感到絕望,投汨羅江自盡。楚國人民起出馴屍未果,用荷葉包米飯,投至汨羅江,盼能保全屈原屍首不被魚蝦覓食。 屈原投江,是一般端午節最常被提到的典故;然而在臺灣有有一說,這是為了要強化民族情緒,所以被官方欽定並放在課本上的端午節一説。實際上在不同的文獻記載上,端午節的由來,又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迎濤神說 「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時年十四,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曹娥碑》 東漢孝女曹娥因父溺水,投江自縊;其父當時正在「迎伍君」,時日為五月。所謂伍君,即為大家熟知一夜白了頭髮的伍子胥。相傳伍子胥,後來在吳國先後輔佐吳王闔閭和夫差。然而到了夫差,因聽信讒小人讒言,拒聽伍子胥「聯齊抗越」之建,反而還賜伍子胥劍一把,要他自我了斷。 相傳伍子胥自縊前,要求死後挖出雙眼,並掛在東城門上要見證吳國滅亡。夫差大怒,命其屍體丟入錢塘江。但也有一説,是伍子胥要求其子,在五月五日,把自己屍體丟在錢塘江。當時相傳,有人見錢塘江漲潮時,伍子胥現身,以諫言的姿態、衣著,遠遠看著吳國。人人便言,伍子胥成了「潮神」,並開始在五月五日祭拜他。 由於伍子胥的故事,以時代而言,比屈原投江稍早。所以也有人說,當時祭拜潮神、划龍舟、吃粽子,也跟伍子胥有關。 (二)惡日說 《白蛇傳》中,白娘子誤喝雄黃酒,顯現真身的故事,實是有典故的。根據多篇可考和不可考的文獻和口耳相傳,每年的五月,是不祥之月,其中五日,又俗稱惡日。 相傳五月五日,諸事不吉,《呂氏春秋》、《禮記》等篇章,都指出五月是個酷熱、瘴氣蟲生的時日。而五月五日是不祥之日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田嬰指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導致孟嘗君,一出生父母就不要他。 而《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等於也佐證了,五月五日,是惡日。相傳宋徽宗有是因為出生在五月五日,自幼才寄養在宮外。由於在氣候和諸多傳說穿鑿附會,讓五月就是邁入酷熱天氣的月份,有了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避免生病的習俗。 (三)龍的節日 根據聞一多《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聞一多主張,五月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聞一多之所以這樣主張,其一,是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龍舟),都與龍相關。其二,吳越的百姓,斷髮紋身的風俗。而「據《風俗通》和《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古代還有以彩絲系臂,名曰「長命縷」的風俗」。 綜合上述,聞一多推測,這種「五彩絲繫臂」和「斷髮紋身」的風俗,是先秦吳越自認是「龍子」的習俗。其中「五彩絲繫臂」,還流傳至今。 其實端午節的由來,會因各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有所演變。而當官方的課綱掌握了節日定義權,詮釋;或是諸多習俗和地理環境所延伸的定義,也讓端午節,添上了「一個端午,多重表述」的現象。然而答案顯然不只一個,唯有把這些傳說和考據,置入在所生活的當下或是當時的環境,才能看到更多的多元文化。

本文由wwwumediaworld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