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我想藉由本文來談談荷蘭式水族缸的歷史,不過要先警告在前,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未必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故事。我會從一些歷史由來和造景理論來談起。 歷史背景與錦標賽荷蘭人一直主導著水族景觀的場面,直到某個在日本的藝術家認為,該是徹底顛覆整個水族休閑活動的時候了,於是他介紹了他在那時令人覺得很怪異的想法,即水族造景的靈感應該來自大自然。好吧,至少這涉及到了水草缸。 曾經是荷蘭式水草造景堡壘的荷蘭水族暨兩棲爬蟲協會(NBAT),創立於 1930 年,這個協會開始為了水族休閑活動撰寫文章,這就是荷蘭式水族缸基礎的由來。在全盛時期,這個協會擁有超過 24,000 會員,但現今一切都已經瓦解了,只剩下不到 4,000 名會員。 荷蘭水族暨兩棲爬蟲協會(NBAT)大約是從 1956 年開始,在他們自己的雜誌上發表荷蘭水族造景師們的想法,並進而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風格。在 1956 年的時候 NBAT 採取了行動,訂定出一個水草缸應有的外觀,以及有哪些規則應該要遵守。直到今日為止,雖然因應現代化而有所調整,這些規則依舊每年採取"到府審視(Huiskeuring)"的比賽方式,這也是荷蘭全國水族錦標賽的基礎。 第一屆到府審視比賽是在1964 年舉辦的,而且每年都會選出當年度的總冠軍,這些冠軍在他們的年代里,都真正展現出最好的荷蘭式造景。想成為總冠軍一點也不容易。首先,參賽者必須贏得自己所在的地方性(local)水族協會之比賽。通過這道障礙以後,就是區域性(district)的錦標賽。荷蘭全國劃分成 15 個區域,唯有這些區域性比賽的勝利者,才有資格進入全國性(national)的錦標賽。 各級比賽的時程大致如下:地方性是在十月份進行評判並於十一、十二月份發表結果;區域性是在一、二月份進行評判並於三、四月份發表結果;全國性是在六、七月份進行評判並於十月份發表結果。由於每一回合的比賽都是在不同的月份,參賽者必須整年都把他們的缸子維持在最理想的狀態。這樣的賽程,摒除了因一時幸運晉級的參賽者,而參賽者也被迫要繼續維持著作品的高品質。 不像全世界都在舉辦的網路比賽,到府審視是確確實實地在當場進行的。到場的有一位地方性和區域性等級的合格評審,以及可能來自不同地方的兩位全國等級的評審,會進入參賽者的家裡面去評定一切項目:水族缸在屋內的擺設位置、活體的品質和健康狀態、活體組合的選擇、與缸內水草和觀賞魚相關的水質、水草的健康狀態、電氣設備的整體安全性,而評分項目里根本就沒有布景是否符合荷蘭式的規範這一條。 進入全國錦標賽的傳統荷蘭式水族缸的整體水準逐漸在下降,由於老一輩人士的日漸凋零,加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喜歡自然風格。所以荷蘭式造景的整體精神是走下坡的。另一方面整個荷蘭水族暨兩棲爬蟲協會(NBAT)組織也在對抗現代潮流,正如先前提及的,加入協會的愛好者大幅的減少,協會方面找不到如何讓年輕人產生興趣的方法。光是如生態缸(Vivarium)展覽活動是由非荷蘭水族暨兩棲爬蟲協會(NBAT)的人士所主辦這一點,其實就已經說明了一切。(譯註:作者本人就是荷蘭生態缸展覽的主辦人) 比賽分組與評分荷蘭水族暨兩棲爬蟲協會(NBAT)的比賽並不只是養魚技術的比賽,至少從水草缸這一組來看就不是。養魚技術只是評分的項目之一,水草和組合也都是評分的項目。 荷蘭水族暨兩棲爬蟲協會(NBAT)的比賽有五大分組: A1:所有典型荷蘭式造景技巧都加入的混養水草缸。A2/A3:淡水生境缸(Biotope)。A2 是包含水草的生境缸(例如亞馬遜流域、亞洲等等);A3 是水草很少或無水草的生境缸(例如馬拉威湖和坦干伊喀湖)。 B1/B2:海水缸。B1 是海水混養缸;B2 是特殊海水缸(例如海馬)。 C1/C2:沼澤缸(Paludarium)和陸族缸(Terrarium)(譯註:包含兩棲、爬蟲、昆蟲、蜘蛛和蠍子)。C1 是沼澤缸或箭毒蛙缸;C2 是特殊缸(例如松獅蜥生境缸)。 D1/D2:池塘。D1 是混養式池塘;D2 是特殊池塘(例如錦鯉)。這五大比賽分組都各有其總冠軍,不過根據個別分組的不同,每條評分項目的給分標準會有所變動。例如,在 C2 缸中,動物種類的搭配之加權比重佔了 6 倍,而在 C1 缸中這一項只有 3 倍。所以如果一個評審在動物種類的搭配這一項給了參賽者 7 分,在 C1 組的參賽者就可得到 21 分,而 C2 組的參賽者卻已得到了 42 分。 我們回到荷蘭式造景缸,也就是A1 組的比賽。其評分表看起來如下:(譯註:請參閱荷蘭式淡水混養缸比賽的評分標準(上):生物部分和荷蘭式淡水混養缸比賽的評分標準(下):美學與總體部分兩篇文章)動物的組成(加權比重為 4 倍)動物的健康(加權比重為 4 倍)動物的發展(加權比重為 4 倍)動物的數量(加權比重為 2 倍)植物種類的選擇(加權比重為2 倍)植物的健康(加權比重為 3 倍)植物的發展(加權比重為 4 倍)環境與水質(加權比重為 2 倍)整體印象(加權比重為 3 倍)動物種類的搭配(加權比重為3 倍)飾物的搭配(包括底砂、黑色背景牆等等)(加權比重為 5 倍)組合(加權比重為 4 倍)技術和工具(加權比重為 4 倍)材質的選擇與安全性(加權比重為 4 倍)維護保養(加權比重為 2 倍) 評審會在每個項目打 1 至 10 分。每個比賽分組的總加權比重為50 倍,只不過每個項目的加權比重不同。一般的得分是介於 6 至 8 分,獲得 8 分意味著一切都已經真的很好了。唯有在例外的案例才會給到 9分。所以一個全國總冠軍的得分如果超過了 400 分或以上,就這真的是非常優異的成績。 和水草有關的項目都屬於造景的一部分,所以整體而言,養魚的部分佔了 38%,造景的部分佔了 42%,另有 20% 是屬於整體的部分。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水族缸設置的時間越久,這樣的比例分配就越重要,這也是設計 A1 比賽的目的。這也是我認為在自然風格(Nature Style)遇到的唯一"問題":動物活體的需求無法始終受到應有重視。這又和自然風格被認為該做的事有所衝突:模擬自然......。(譯註:請參閱登門拜訪荷蘭式水草造景比賽的冠軍得主(3):相談甚歡一文) 所以,沒錯,這個比賽是要促進以良好的方式來飼養動物(不僅是魚類)。可是,還是要看我們參加的哪個分組的比賽,而評分表上的這個特別部分又是佔了多少的加權比重。除此之外,評分系統就已經很清楚的顯示,為何這一種比賽非得在參賽者的家裡進行不可。因為在 15 項評分項目之中,只有一兩項能夠透過照片來評分。(譯註:美國 Tom Barr 諷刺 ADA 比賽若照片不佳就先扣 50 分) 就觀賞魚的問題我想再強調一下。首先,觀賞魚對荷蘭式水族造景而言,只是缸子里的附屬元素,而非主要的目標。所以被選中的觀賞魚,不應成為缸子里的主角,因而轉移了觀賞者對造景的注意。除此以外的規則就沒那麼困難了。 放養動物活體的基本概念是,一群適合缸子大小且引人注目品種。根據規則,一群魚的數量至少要有 12 尾。如果呈現在評審面前的一群魚的數量不夠多,肯定是會被扣分的。最理想的是,缸子的不同回遊層都各至少有一群魚,所以就有一群底棲魚群、一群無拘無束的魚群和表層魚種。只要整個缸子看起來不會太過擁擠(不論是數量上和視覺上)附加的小蝦、食藻魚如小精靈和短雕都是允許的。舉個例子,放養一群 25 尾的紅鼻剪刀、15 尾老鼠魚、15 尾剛孵化的仔魚、12 尾小精靈和一對黃金短雕,這是個很不錯的組合。 二、硬體設備與布景手法硬體設備典型的荷蘭式缸子至今看起來都還是有種老氣的感覺,這個外觀早在用液化石油加熱器加溫的年代就已經發展成形了,至今的變化不怎麼大。我個人喜歡取笑一些荷蘭式風格的死硬派,建議他們傳統的缸子至少要在後方的牆壁上掛個裝飾毯,然後在缸蓋的上方再放一些裝了些塑膠花的仿古花瓶。這樣的做法的確曾經是股潮流,而且也持續了好多年...荷蘭式造景缸有 95% 是放在一個堅固的木櫃之中,這是千真萬確的。這個柜子包覆住缸子的所有側面,只剩下正面玻璃開放以供觀賞,並且因而增進了缸子的景深效果。所有的技術設備都放置在柜子內水族缸的下方,柜子的門把所有的東西都關在裡面看不見。 大多數的缸子都使用一組或多組的外置式過濾機。進水口、送水口和加溫器一定是放在水族缸內看不見的位置,如果在造景內看得見這些東西,就會被評審扣分數。 照明總是藏在柜子的上蓋之內,以前用的一概是 T8 的燈管。不過隨著 T5 燈管的引進,以及更多需強光水草的容易取得,過去幾年以來缸子也做了些調整。然而至今還是有很多人只用 T8 燈管。評審只會檢視燈管是否乾淨無水垢或污物,還有就是先前提到過的,是否一切的設備安裝都很安全。 缸內的兩側和背面玻璃總是會鋪上背景牆,使得牆面很容易就把水草釘上去。背景牆的基本色彩是褐色或黑色的,例如德國 Juwel 的黑色背景板就很常用,不過有些愛好者會自己用發泡性聚苯乙烯(EPS)來創作。 二氧化碳的引進一是場長期的抗爭,因為有些思想老舊的水族愛好者認為,二氧化碳的使用非但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會很危險。不過同樣的,隨著需強光的水草在造景中越來越普及,二氧化碳的添加幾乎已經變得無法避免了。 底床大部分用的是沙子或小砂礫,色彩繽紛的底砂決不被允許且會被主動扣分。除此以外,如果飼養的魚種組合有老鼠魚(Corydoras)或任何喜歡用鼻子黏在底砂上的底棲魚類,非圓滑顆粒的底砂就不被允許。 荷蘭有 60% 的水草愛好者使用了底床施肥,其餘的 40% 則不使用。在採用底床施肥的人士當中,有很多人會嘗試各種不同的肥料。在早期荷蘭人只單純使用花園土壤,現在還會以任何的可能比例混合加入如黏土、火山土、沙子和微量元素。 布景手法既然已經了解了技術設備的需求,該是開始種植水草了。正如大家知道的,荷蘭式水族造景也稱作水族園藝,這是有其緣故的。 荷蘭式水族造景有一個很重要面貌就是:水草的種類變化很大,尤其是在色彩、葉形和高度方面。但是要再度強調的是,不可太多!根據規定,大原則是一個深度 50 公分以內的缸子,每 10 公分的缸子長度最多只能用一種水草。舉例來說,一個長度 200 公分的缸子,就不應該種植了超過 20 種的水草。假如造景整體給人的印象還算不錯,使用 22 或 23 種也還是允許的,但種類超過這個數量的話,在任何等級的比賽都肯定會被扣分。另一條為了阻止人們放進過多水草的規則是,每一水草集團之間不應該靠得太近。最理想是水草集團之間應有一指幅的間距。不同於自然風格的水族造景,在荷蘭式的水族造景中,同一品種的水草永遠只能放在缸子內的一個位置,同種水草不允許放在缸子內的不同位置。可以例外的是有時候掛在背景牆上的墨絲和/或水蕨。 有一點是荷蘭式水族造景和其他風格都一樣的,那就是聚焦點的運用。荷蘭式造景用的是直接了當的方法:把水族缸的垂直面和水平面各劃出三等份的兩條線,水平線和垂直線兩兩交會出的點就是聚焦點。可是並非所有四個聚焦點都要用到,只能用其中兩個。假如先選用了左前方的聚焦點,那麼另一個聚焦點就只能用右後方的,這樣才有助於創造景深。放置在聚焦點上的是搶眼的水草。蓮屬(Lotus)的水草常常被用在前方的聚焦點上;另一種搶眼水草是在後方的聚焦點上。紅色水草放置在聚焦點上也很有效果。 所謂的水草街道(萊登街道)也是典型的荷蘭式水草種植手法。想像一下如果在一張紙上畫出了一條有景深的街道,我們在紙張較底部的位置會把街道畫得寬一些,到了紙張較上方的位置時街道又會畫得窄一些。街道水草的種植方式也是一樣的,在缸子正面前景的位置開始時比較寬,往後方結尾時就比較窄。完美的水草街道會稍有彎曲,而且看起來是消失在其他水草集團的後方。隨著街道路徑的延伸,也要考慮到慢慢增加街道水草的高度。常用的街道水草有矮化種的羅貝利草(Lobelia cardinalis)、大柳(Hygrophila corymbosa)和水羅蘭(Hygrophila difformis),或者是一根完全蓋滿墨絲的沉木。荷蘭式造景的另一條金律是講求變化。所以不要將兩種紅色水草相鄰種植,甚至橙色/褐色的水草也不可和紅色水草相鄰。將褐色、紅色、淺綠色和深綠色等色彩相異的水草相鄰種植,才能夠讓各自獨立的水草集團完全顯現出來。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講求葉形的變化,不要將兩種細葉形的水草相鄰種植,或者將水蘭(Vallisneria)與皺邊椒草(Cryptocorune balansae)相鄰種植。高度也要講求變化,沒有任何相鄰的兩個水草集團是可以同樣高度的,除此以外,水草集團的高度差異要很明顯,高度差距並非只有 1-2 公分而已。 記住了這些基本規則以後,我們來到了細節的部分。讓黑色背景牆的一小部分裸露看得見,增進了深邃景深的感覺。在水族缸正面前景的左右兩個角落種植高聳至水面的水草,營造出一種窗帘的效果,也能促進景深的效果。獲得全國總冠軍的造景缸,會徹底運用這些規則,而大多數的造景也會組合運用這些規則。舉個例子來說吧,街道水草沿著某個強烈的聚焦點來延伸,效果也非常的好。如果聚焦點所用的水草是紅色的睡蓮,而街道水草是由淺綠色的羅倍利草組成的,那就會形成雙重的效果。如果這群羅倍利草一路延伸至背景,而其上方的背景牆有些許的裸露,並且就在裸露的背景牆往兩側消失不見之前,又有其他的集團水草來遮住背景牆。如果能掌握這些要訣,那麼可算是精通了荷蘭式的造景手法。至於以岩石和沉木當作裝飾的手法,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原因和水草的運用是一樣的:同樣的東西不應該在一個造景內出現超過一次以上。所以,運用一根沉木或一塊岩石,上面覆蓋著墨絲或水蕨,這是可以接受的。但也只能在一個位置出現,再多了就不行。 以上就是荷蘭式水草造景的速成課程,希望對有興趣的水族愛好者有所幫助。rlyl如此專業嚴苛的評比標準......留意到文章開頭沒~荷蘭水族暨兩棲爬蟲協會(NBAT)創立於1930年From:沼澤缸之家Author:Marco AukesTranslator:Erich SiaEditor:rlyl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