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明·汪綺石《理虛元鑒》指出「長夏防濕」。因此夏季解暑的時候,不能忘記祛濕,要雙管齊下。 暑濕直接耗傷正氣,困阻清陽氣機,常見倦怠乏力、食慾減少、氣短心悸,肢困頭重、大便溏薄、舌苔膩,民間稱之為「疰(zhu)夏」。這容易發於老弱或氣陰不足,脾胃虛弱者。所以,祛濕解暑是關鍵。1中醫總愛說病人「濕氣重」?都會被告知「濕重」,濕是從何而來的。 濕本身是正常氣候變化的構成因素,適當的濕氣是萬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只有當濕氣過盛,侵入人體造成疾病時,才成為濕邪。 濕邪又有內外之分,外濕為六淫之一。內濕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五臟六腑均可為濕邪所病,其中又當屬脾胃與濕邪關係最為密切。 大暑過後,天氣更加悶熱,「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有暑挾濕,且有濕又常惹暑。中醫學認為夏末秋初為長夏時期,其氣候特點是多濕,明·汪綺石《理虛元鑒》指出「長夏防濕」。因此夏季解暑的時候,不能忘記祛濕,要雙管齊下。 2長夏——暑多挾濕,濕熱夾擊這個季節空氣中濕度最大,人們易感受濕邪者。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長夏多暑多濕,人們常易出現胸悶心悸,精神萎靡、胃口不好、乏力等癥狀。 對於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長夏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的反覆發作。 而對於體質濕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濕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所以夏季祛濕熱是重要的養生之道。 暑濕天氣加重,這時如果人體濕氣過重,濕氣停滯在臟器,就會食慾減退,不思飲食;如果濕氣停滯在經絡,就容易造成關節疼痛;如果截滯在清竅,就會感到頭昏腦脹。甚至會出現腹瀉、嘔吐的癥狀。3暑濕的典型癥狀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講,人如果陽氣虧損或因勞累耗傷津氣,則暑熱之邪便會乘虛而入,出現頭暈腦漲、倦怠乏力,或自感發熱等癥狀。濕熱的氣候也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讓人食欲不振,胃口不佳。 被濕邪擊中的典型癥狀是:身體總覺得疲勞困重,但這種疲勞不是因為哪酸痛。如果酸痛的話,可能是你有血虛、血不養筋的問題。 如果你在夏季,有以下一種或者多種的情況,就說明濕氣已經在體內慢慢的積累,都需要除濕去熱,以防暑濕纏身。 01身體發沉、發重,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02皮膚上會有濕疹,胃口也不好,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嘴裡發黏。03舌頭伸出來時,你會發現舌質很胖,顏色偏淡。癥狀嚴重的,舌頭邊上會有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這就是比較嚴重的脾虛濕困了。4長夏暑濕——辨證分析暑必挾濕,濕為重濁之邪,暑為熏蒸之氣。熱處暑中,濕熱相蒸,阻於氣分。夏季天地之氣相交,酷熱當空,濕氣上蒸,加之氣溫交叉變化,放晴時暴熱,下雨時陰涼,因此暑濕最易襲人。 長夏濕盛多夾熱,六淫致病以「濕邪」較多見,且易與風、寒、暑、熱等邪相合為患。 在人體,如果濕邪偏重,陽氣運行易受阻滯,產生鬱積,氣有餘便是火,火與濕相合,即化為濕熱,有的甚至化為濕毒。 濕熱下注——男、婦科,腳氣濕疹 濕性趨下,易形成濕熱下注,在人體中下部會有相關疾病表現。比如婦科帶下病、男性前列腺炎,慢性腸炎、腳氣、濕疹等。 濕浸皮膚——頑固性皮膚病 如果濕熱之邪聚集於皮下,遇到誘因后,通過皮膚向外而發,浸淫皮膚,就會引起頑固性皮膚病。 阻滯肢節——濕熱痹 若濕熱之邪停留於四肢關節,就會導致關節腫大,畸形,局部出現紅腫熱痛。 腸道濕熱——慢性腸炎 濕熱之邪停留於腸道,會引起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等問題出現,進而形成現代醫學所說的慢性腸炎。 濕停肝膽經脈——肝經濕熱證 如果濕邪停於肝膽經脈,形成肝經濕熱證,人體就會表現為肝區脹痛、食慾差,或皮膚髮黃,眼睛發黃,小便發黃等。 濕駐膀胱——膀胱濕熱證 如果濕邪停留於膀胱,則會形成膀胱濕熱證,患者表現為尿頻、尿急,澀少而痛,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急慢性膀胱炎。 濕留於肛門——痔瘡 如果濕邪停留於肛門,容易導致痔瘡發生。5解暑祛濕是關鍵暑濕內襲人體,使脾胃運化受制。由於炎熱逼蒸,腠理開泄而汗出涔涔,不僅耗津傷液,且氣隨津泄,共致氣虛。 暑濕直接耗傷正氣,困阻清陽氣機,常見倦怠乏力、食慾減少、氣短心悸,肢困頭重、大便溏薄、舌苔膩,民間稱之為「疰(zhu)夏」,易發於老弱或氣陰不足,脾胃虛弱者。 心腦血管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久病體質虛實夾雜,夏季來臨不要恣啖寒涼,以免遏伏濕邪留戀,反致病勢纏綿。治暑熱必須清化濕濁,不要顧此失彼。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