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文|金融之家 李園金融之家3月23日訊,曾經,很多人把「校園貸」跟「裸貸」、「大學生背巨債自殺」劃上了等號,光去年一整年,發生了太多諸如此類的大學生悲劇。畸形的校園貸把本該揚灑青春的大學生引上了沒有希望的荒漠和絕路。隨後監管層大刀闊斧開始整頓,截止到2月底已經有近50家平台推出校園貸業務。雖然校園貸市場確實存在一些亂象,但就此因噎廢食,校園貸變成校園「die」就真的對嗎?監管重壓之下47家平台退出校園貸業務從2013年7月份出現國內第一家互聯網校園借貸平台開始,隨後多家互聯網金融平台紛紛瞄準校園,校園貸開啟了野蠻生長之路。校園貸在2016年迎來爆發期,市場也變的越來越亂,新聞中到處充斥著「裸貸」、高利貸等字眼,一時間,校園貸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監管立刻著手整頓,政府、學校都加入相關的監管和教育,借款學生對借款也變得相對理性。曾經紅紅火火的校園貸開始變得冷冷清清。受校園貸強監管的影響,截至2017年2月底,全國共有47家校園貸平台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有28家平台選擇停業關閉網站,有19家平台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白領、藍領等工薪階層的貸款業務。數據顯示,目前從事校園貸業務的有74家,在這74家平台中,僅有21家平台專註於做校園貸業務,服務對象仍僅為在校學生,平台總數佔比不到三成;有53家平台不僅限於做校園貸業務,佔總平台數的72%,其服務對象延伸至年輕人更為寬泛的定義,並進行了品牌升級。校園貸市場縮水就安全了?校園貸市場縮水了,似乎意味著大學生身陷網貸漩渦的概率要小一些了,但是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答案是否定的。此前報道中報露出的種種問題,比如一些大學生財商低、不懂法以及三觀不正等問題,顯然不是嚴管網貸平台就能解決的。針對南京6所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64.2%的大學生對銀行借款利率不了解,清華大學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62.2%的大學生搞不清風險與收益的關係,足見金融知識匱乏現象有多麼普遍;受訪南京大學生中有24.8%認為「裸貸」行為正當合理,今年初吉林破獲的一起特大「校園貸」詐騙案中,150多名涉案學生輕信「貸款不用還」……諸多案例中,不懂法、三觀歪的大學生數量之多,實在令人驚訝。應該說,校園貸本不是一個壞東西,管得好、用得好了,它是能為大學生助學、創業、理財等方面提供幫助的。但如果碰上混亂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監管不力的借貸平台以及毫無抵抗力的大學生們,校園貸免不了不變味兒。校園貸變成「校園die」就真的對嗎?之前我們看到的報道幾乎全是校園貸作下的「惡」。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威脅恐嚇,一些平台的陰暗面讓校園貸整個變了味。有學者甚至建議,全面取消校園貸在校園繼續滋生。但在其他分析人士看來,這種建議未免太情緒化和極端。畢竟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少數的惡性事件不能否定很多大學生本身是非常優質的金融用戶。作惡的不是校園貸,是一些頂著「校園貸」帽子的「高利貸」平台。況且,奢侈消費可能只是少數學生貸款的目的,還有一些專業需配套的高價學慣用具,學車、學外語、創業等都會產生貸款需求。尤其是在教育培訓方面,如能充分發揮「校園貸」的作用,則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減輕學生的壓力和家庭負擔,培養學生的獨立和信用意識。同時,銀行與學校等主體也要反思,學校助學金覆蓋面是否完善,銀行產品是否忽視了大學生群體。所以,對待校園貸不能「一刀切」。通過充分地利用校園貸這把「雙刃劍」,將其變成能夠真正為有迫切貸款需求的學生提供實質性幫助業務的同時,儘可能地限制其在校園中導致盲目消費的功能。一竿子打死「校園貸」,不如正向引導其發揮和激發校園市場的價值所在。只有如此,才能夠從根本上將「校園貸」的問題解決。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