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這個文,我給寫成了上下篇。如果還沒有看上篇,鏈接在這裡:教育的實質是什麼 | 在看似高深的概念中,我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它! (上)上篇有說,研究者們發現元認知是一個引導我們思考的【過程】,並把這個過程分成了三個階段。1. Be Aware and Plan——覺察,計劃清楚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能感知覺察到自己腦中的聲音。能調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判斷,去計劃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好,打住,後面的先不管,就看這第一階段。提取關鍵詞:能覺察,能判斷,能做出行動計劃。那今天就來講這個,我們帶著孩子一起閱讀時,如何讓他們覺察?讓他們判斷?讓他們做出下一步的行動計劃?——簡言之,如何後天訓練他們的元認知?閱讀級別高,高在哪裡呢?在閱讀時,很多孩子讀著讀著,就把自己的意識給讀飄了!他們會覺得,如果我這樣一行行地讀下去,一頁頁地翻下去,那我就是在讀書了!如果讀的是英文書,那這種「讀書」的感覺就更強了!通過拼讀,通過解構詞,通過認識Sight Words (不用拼,看一眼就能認出的詞),我可以從頭到尾,流暢地讀出來哎!你怎麼能說我沒有在讀書呢?這裡就涉及到一個話題:閱讀能力檢測。我們來看,在老師一連串的指令和提問的背後,檢的, 測的,都是些什麼呢?再細分:流利度下,三方面:1. Smooth:是否讀得順暢2. Accurate:是否讀得準確3. Mood and Tone:是否讀得有感情,注意了語氣和音調能讀出來,能讀流暢,都屬於流利度這個範疇。而更更重要的,是理解力下的這兩方面:1. Literal:是否明白字面的意思。舉例:發生在哪裡?都有誰?在幹什麼?出現了什麼問題?......類似這樣,能明白那些作者直接寫出來的內容。2. Implied:是否明白字裡行間的隱含意思,相當於read between the lines (領悟言外之意)。 舉例:能判斷出主人公的性格嗎? 能明白作者的意圖嗎?你讀完后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類似這樣,能明白那些作者【沒有】直接寫出來的內容。了解了這個檢測的框架后,我們順著就能想明白很多問題了:1. 讀得很流利,好多詞都認識,但是一問問題,撓頭抓耳看著你,回答不出來。假閱讀,做到了流利,丟掉了理解。2. 老師是個美國人,說孩子的理解能力要加強,讓我回家和孩子讀中文書!讀中文??在中文母語的背景下,鍛煉孩子如何明白字面意思,如何明白字裡行間隱含的意思,以及,讓孩子知道更多話題,建立更多背景知識。把這種理解力遷移到英文閱讀中,從而提高英文的閱讀能力。3. 孩子閱讀級別很低,可老師卻說他的理解能力很不錯?自己讀不出,讀不好,但在老師的幫助下,可以對很簡單的內容產生非常豐富的理解,能進行複雜的思考。比如推斷,預測,與自身經歷相聯繫......簡而之,讀完后,會有好多話想說。可能原因一:不太會解構一個新的詞(Decoding Skills)。如果讀的是英文,就涉及到各種對詞的認知能力:比如拼讀,Word Family (字母組合),Rhyming Words (押韻詞),前綴後綴,把單詞拆分,認識的Sight Words 不夠多。可能原因二:可以讀出詞,但是不明白意思,做不了聯繫(Make Connections)。 無論是原因一,還是原因二,這種情況下,加強孩子的Word Knowlege,就變成了更緊急的重點,老師家長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干預了。比如:解詞猜詞認詞,讓讀變得更流暢,從而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有一種方法,可以快速檢測是不是孩子的理解力出了大問題。在母語的前提下,如果自己讀完后,迷迷糊糊不太懂,那同樣的內容,我們來讀,他/她來聽。 聽完后,如果明白了,問題也能答了,還能問出一些問題,說上一些自己的想法,那理解力上沒什麼大問題,此時需要重點加強的是:對文字的認知能力。4. 一組孩子,不同閱讀級別,每人拿著不同的書,怎麼還會同時在一起,和老師進行Guided Reading (指導閱讀)?當老師在教同一個理解技巧時(Comprehension Strategy), 有時會出現這種情況。有的孩子認字能力比較低,但理解能力強。反之,有的孩子認字能力強,但理解能力不夠高。此時,這一特定的理解技巧,剛好又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的。覺察:腦中的那些聲音啊!7 Keys, 我們不陌生,是這個讀系列的兩本主線參考之一。那左邊的這本是什麼?I Read It. But I Don't Get It: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for Adolescent Readers. 我讀了,但是我沒懂:幫助青少年閱讀者進行理解的方法策略。作者Cris Tovani,是美國一所高中的英語老師,7 Keys 兩位作者的好朋友,同時在指導高中生進行理解式閱讀方面,也很有一套。寫到這裡,心裡有點疼。太多的時候,我們覺得小孩子閱讀不理解,那是因為認字少。可是,又有多少人會想到,還有那樣一群大孩子,一群高中生,甚至是長大了后的我們,還苦苦掙扎於「我讀了,但是我沒懂」的灰心挫敗中......閱讀有方法論嗎?長途遠足需要裝備嗎?這之間的道理似乎都是相通的。閱讀,不僅僅是拿起書來開始讀......◆大家評價Cris,說她特別好。因為她,一些對自己幾乎都要絕望的大孩子們,不排斥讀了,願意主動讀了,逐漸愛上讀了!當被問到是否有秘訣時, Cris說到一點,在Decoding Skills, 在Comprehension Strategies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明白: 理解,是他們自己的承擔,沒誰可以代替做。所以,他們要自己【意識到】什麼時候卡住了,要自己【感知到】自己意識走向了哪裡,要自己【覺察到】自己腦中的那些聲音!這個過程就像開車,出現故障時,半路拋錨時,跑偏路線時......能夠馬上【覺察到】。因為只有在覺察到了后,才會有後續的分析,判斷,行動,最終重新回到預期的目標軌道上。◆具體來說下,這樣的覺察過程是個什麼樣:Where am I?讀到一半迷糊了,倒退幾步,重新讀。Hmm...覺得有點疑惑,不是很懂,感知到這種念頭后,下意識地集中注意力繼續讀,希望可以找到答案。I didn't know that! 我以前都不知道這個!原來是這樣啊!——獲得新知識,添加到自己的背景知識中。You've got to be kidding! 開玩笑吧?這不太可能啊!——停下來想,倒退幾步,重新讀。Say what? 在說什麼?怎麼回事?——對所讀內容進行提問。Been there before...這個我也經歷過啊!——將文字與自身相聯繫。Huh?啊?什麼?——停下來,退回去,重新讀,求解。Yes!與作者呼應!Who is talking here? 是誰在講話?——提出問題,停下來,重新讀,找到之前錯過的信息。Just like that other book!這個和另一本書里說的好像啊!——文字和文字之間進行聯繫。This is huge!這個很重要!——判斷主次!Love these words!好喜歡這些詞!——表達情感,非常投入地去閱讀。I bet that...我覺得這之後應該會怎樣怎樣——進行預測,或者推斷。Where are they? 他們在哪裡?待在怎樣的地方?——試著在腦中形成畫面感。Now I think...以前我覺的是那樣,但是現在我是這樣這樣想!——將之前所讀進行推理綜合,把零散信息拼成塊(就像拼圖那樣)。No clue. 完全不懂都在說什麼? ——卡住了,想,下一步該怎麼做?怎麼去解決?感覺怎樣?有一些點,我們在閱讀時,也會不自覺地,下意識地在進行。此時,腦中會不會有聲音響起:啊,原來這個就是元認知啊!恩,這個過程就是在調用元認知能力,但是這只是第一階段。◆這裡要再解釋一下,這個讀系列,是以下面兩本書為主線,所以在具體舉例時,用得也都是英文閱讀的場景。但是, 像我們反覆說的那樣,語言是意識的載體,同樣的想法,意識,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這也驗證一理論:孩子在一種語言下學會的閱讀技巧,理解方法,換到其他語言環境中,並不需要重新學。因為這些技巧,這些方法,已變成了【技能】,會跟著自己走。所以,雖然例子都是英文的,但是這個思路,大家都能get到,換成中文的,也是可以的。判斷:有哪些工具可以用?說一個詞:Fix-up Strategies, 也有人叫它Fix-up Tools。Fix-up說的是修理,解決, 改進;總而言之,讓它變好。比如,和朋友吵架了,鬧到不行,得想個辦法Fix it up!再說一個詞:Tool Box, 也有人叫它Tool Kit, 工具箱。這麼說吧,家裡空調壞,急忙喊來修理員。人一進門,傻眼了!大哥,你在逗我嗎?空手來,不帶工具箱?所以說,工具箱,以及裡面裝的這些工具,很重要!歐了,明白了重要性,那這之後的內容理解起來就順暢多了!因為閱讀時,孩子們是帶著工具箱的,裡面裝滿了各種修理故障的Fix-up Tools! 而元認知能力,就是讓孩子能自己意識到,這些工具要在什麼時候用;能自己判斷出,具體需要用哪個。◆有哪些工具呢?首先,這個讀系列,會講到這些:除此外,還有這些:停下來,退回去重新讀。有時候, 回去重讀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了。繼續往前讀,看之後的信息里是否有給出解釋。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把自己絆住了(Breakdown)。是詞?是句子?還是概念?如果是詞,可重讀,可繼續往前讀;或者停下來,根據已經讀過的猜意思;如果還是無解,查字典,或者去問人。如果是一個句子,又剛好有配圖,那就看看圖,看發生了什麼。順著情節走,退回去重讀,或者繼續往下讀,看意思是否get到。如果還是迷糊,問同學,問朋友,問家長,問老師,各種問就好了.....如果是一個概念,試著去歸納讀到現在,書里都說了些什麼?通過歸納去試著理解。(這個在今天的文里有具體的例子解釋,繼續往下看)或者,想辦法建立更多的背景知識。比如說,查書,查維基百科,上網找資料,或者去請教懂這個話題的人......而在使用這些工具之前,最最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他/她要對自己的理解負責。當腦中的聲音沒有了,當畫面感消失了,當精神無法集中開始飄了,自己要【意識到】。要讓孩子明白,如果意識到自己卡住了,不能手就那麼地劃過字,繼續漫無目的地讀下去。而是要停下來,想一想,應該用哪個Fix-up Tools 去解決!行動:大人的示範和引導這些閱讀的技巧,幫助理解的方法,看不見摸不著,聽上去又是那麼地抽象,那怎樣讓孩子學會呢?作為父母,我們又該怎樣幫助和支持他/她呢?我們要給他們做示範!就像自言自語那樣,把想的過程,把意識的走向,清楚地說出來!——Think Aloud! 這也解釋,為什麼學校老師會反覆叮囑家長說,在家裡,要多和孩子一起讀啊一起讀啊,尤其是當孩子還小時,對閱讀懵懵懂懂,處於摸索階段。不論是我們讀給孩子聽,還是孩子讀給我們聽,關鍵點在於這個【在一起】。因為只有通過在一起時我們的示範,怎麼思考,提問;怎麼推斷,聯繫;出現問題時,怎麼發現,怎麼調整,怎麼解決.....這些本來無聲無影又無形的【意識】,孩子才會真實而具體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再這之後,就到了第1.1節里說的那種狀態: I Do, We Do, You Do! ——示範完后帶著你走;等你學會了,熟悉了,掌握了,你再自己來。 具體實例:媽媽和孩子一起讀故事:Marissa Moss寫的 Regina's Big Mistake,孩子在讀三年級。 兩人一起看封面,讀題目,讀作者名。互相和對方說,自己覺得Regina會犯一個怎樣的大錯誤,並在封面圖裡找細節。 媽媽先來讀,讓故事情節開始走。讀了幾頁后,遇到這樣一句話:Everyone was supposed to draw a jungle or a rainforest. That means Regina, too.每個人都要畫一個叢林或雨林。也就是說,Regina也得畫。 孩子接著讀:到這,出現問題了:petal是什麼?能讀出來,可是,說的是什麼呢?媽媽這時可以選擇直接告訴, petal就是花瓣的意思啊!噹噹當,句子通了,順了!我們繼續往下讀吧!但是,這位媽媽很威武, 直接說答案還能成?以後碰到難詞時,難道每次都告訴?媽媽說:This is a tricky word.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 then read the sentence again and say "hmm" when we come to this word. Maybe we can figure it out. 這個詞有點難。我們一起先看圖,之後再把這句話重新讀一遍。讀的時候,把這個不認識的詞換成Hmm。也許這樣,我們就能明白它是什麼意思了。媽媽和孩子一起讀:媽媽問:What word would make sense here?這裡放上一個什麼詞,會讓句子的意思通順啊?進行到這裡,基本也就差不多了,孩子也能猜出petal就是花瓣的意思了。但是,如果還是不懂怎麼辦?媽媽繼續放大招:我們一起想,到現在為止,我們都知道了什麼?首先我們知道Regina不太會畫畫。可是你看這一頁,她開始在紙上畫線了,似乎是想要畫點什麼。然後我們知道她在畫一朵花,當我想到花,我覺得petal應該就是「花瓣」的意思,一朵花瓣,再一朵花瓣,對不對?那把花瓣放這裡,你來讀讀看,聽上去順嗎? 看起來對嗎?意思上說得通嗎? ——Does it sound right, look right, and make sense here? 此時,這位媽媽做的就是給孩子示範,示範如何用Fix-up Tools去弄明白一個詞的意思,從而讓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能夠繼續順下去。◆不過,要注意的是:不是遇到每一個難詞都要這樣去引導。還是那句話,不要過!不然,大人累,孩子累,還沒讀多少,孩子的閱讀熱情就被我們嚇跑了。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形,通過直覺來判斷,看此時是不是一個教孩子具體方法技巧的好節點。安妮何的話:這篇文的題目是,教育的實質是什麼?為什麼會起這樣一個大題目?為了弄懂元認知,我看了很多資料,很多資料。看到有人說「其實人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元認知能力的強弱不同」,我就想,既然元認知很重要,那麼,那些高效人士的元認知能力,是不是都很強?找來《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發現,如果簡單粗暴點,七個習慣中的六個,都可以從高元認知能力的角度去解釋。又想,既然元認知的能力很重要,那教育的一部分是不是開啟元認知?後天訓練元認知?我想到了國中的人文課,高中的歷史課。發現在教具體知識前,給到孩子們的,是不同角度的思維模式。老師給孩子示範的,也是在某種思維模式下,怎麼出發,怎麼覺察,怎麼調整,怎麼解決!我們讓孩子去思考,問他們是怎麼想的啊......而這些不同角度的思維模式,會幫助孩子把腦中的各種想法組織起來,將點狀信息連線,成型。簡而之,教會他們怎麼去思考!找到一張圖,說的雖然是知識,經歷,和創造之間的對比,但是這個形式可以解釋我的意思。那些點就是腦中的各種想法,用思維模式去組織。三想,學校里的很多科目,在進行任務時,會給到孩子們各種Rubric, 簡單說就是列出每個級別的具體表現,比如做陳述的Rubric, 寫作的Rubric, 畫一幅畫的Rubric......一個一個點,詳細列出開始級別是什麼樣,逐漸形成是什麼樣,符合期待,超過預期,又是什麼樣?讓孩子對照著,自評,互評,對自己所做的進行調整。四想,孩子舉手發言時,為什麼我們不要說「你想好了再回答「;為什麼解答孩子問題時,不要上來就說」你第一步要這樣,第二步要這樣「,而是沿著孩子思考的軌跡引導著,讓他自己不斷調整,最終找到答案。五想,那人的思維邊界,是天生?還是可以後天培養?我找到了Mindset這本書,學到一個詞,Growth Mindset。通過這本書的解釋,我明白了我們的思維邊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刻意訓練而提高。也是通過這本書,我似乎也明白了"階級固化"這種說法下,在起作用的究竟是什麼?在圖書館借書時,挨著Mindset的,是另一本:Happiness。六想,元認知能力提高后,我會做事更高效,我的思維邊界會更高遠,那它會讓我更快樂,更幸福嗎?看了兩章后,找到了答案。也突然想通怎樣才是「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想了很多,心情很激動,感覺自己好像發現了什麼......但開始寫時,意識到這個寫起來沒有完啊!一定不是上下兩篇就可以做到的!所以,先埋個筆,在以後的文里,再逐漸融入吧!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google imagesDebbie Miller | Reading with Meaning: Teach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Primary GradesSusan Zimmermann & Chryse Hutchins | 7 Keys to ComprehensionsTanny McGregor | Comprehension Connections: Bridges to Strategic Reading徵稿啦!面向家長長期徵稿!您為什麼選擇國際學校?您收到國際學校offer之前經歷了怎樣的筆試面試?您對選擇國際學校有什麼經驗建議!參與方式:1.國際學校家長圈後台留言!2.直接聯繫微信家長群群主!3.郵箱 fenxia@staff.sina.com.cn!收穫更多國際學校資訊!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