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如今,已經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宇宙誕生於一場奇點的「爆炸」這個理論。不過,最近仍有很多朋友在留言里提出了疑問,覺得宇宙大爆炸這種理論太過不可思意,簡直不像真的。  其實,對於宇宙大爆炸理論,大家真的不用懷疑了,這個理論真不瞎說。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一下這個理論是怎麼回事。  我們各個星系就像氣球上的點,正因膨脹而離得越來越遠  「大爆炸」這個詞是由英國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於1949年創造的,以突顯該理論出人意料的特性。該理論是比利時數學家喬治·勒梅特提出的,源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但霍伊爾更傾向於認為宇宙是自始至終存在的,未來也不會消失。他相信「恆穩態」宇宙,物質與空間被不斷地創造和毀滅。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大量證據顯示宇宙並不是一直存在的,霍伊爾勾勒出的圖畫最終幻滅了。  真實的大爆炸場景其實無法想象  這主要是因為三個關鍵原因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支撐。  一是埃德溫·哈勃於20世紀20年代發現的宇宙膨脹現象。根據哈勃定律,由於時空的延展,星系正在離我們遠去。如果反過來考慮,那麼在過去,宇宙中的萬物本應被壓縮在比較狹小的空間內。因此自然而然地會浮現出這樣一幅圖畫:宇宙的產生源自一個奇點。  宇宙膨脹如今仍是研究熱門  二是宇宙中輕元素的數量。大爆炸模型斷言,當宇宙的密度較大時,溫度必定較高。起初,它非常炎熱,以至於幾乎沒有原子處於穩定狀態。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的降低,出現了一碗「粒子湯」,湯中的原料有夸克、膠子和其他基本粒子。僅僅一分鐘后,夸克粘連在一起形成了質子與中子。繼而,首顆由一個質子構成的氫原子核便誕生了。  如今所有的元素都是在氫元素的基礎上通過增加電子與原子核而來的  在最初的三分鐘里,還產生了一定數量的其他元素。質子與中子相互結合,根據它們的相對數量形成了輕原子核,例如,氦元素與鋰元素。然而,當宇宙的溫度進一步冷卻,不足以產生比鈹元素更重的元素時,宇宙的化學成分便固定下來,主要為氫元素與氦元素,輔以少量氘元素(重氫)、鋰元素以及鈹元素。所有質量較重的元素產生的時間都較晚,在恆星中通過其他天體物理過程產生。  20世紀40年代,物理學家拉爾夫·阿爾菲與喬治·伽莫夫預測出了大爆炸過程中產生的輕元素的比例。即使是最近對銀河系中緩慢燃燒的恆星及原始氣體雲進行測量,也證實了這個比例的正確性。氘元素不能在恆星中形成,又易於遭到破壞,因此顯得尤為重要。它的存在一方面證明了宇宙不是自始至終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支持了大爆炸理論。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照片其實在科學界是很讓人著迷的  三是天文學家發現了大爆炸發生時形成的微弱輻射波。1965年,物理學家阿諾·彭齊亞斯與羅伯特·威爾遜在美國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進行無線電波的接收工作時,發現天空中有一個微弱的微波源。起初,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擔後來很快就知道自己無意中發現了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當時年輕熾熱的宇宙殘留的大量光子。  早在1948年,喬治·伽莫夫、拉爾夫·阿爾菲與羅伯特·赫爾曼就已經預測出了這種微波信號的存在。它產生於大爆炸發生后的一個特殊階段,即首批原子形成的時期。輕原子形成后,宇宙的溫度仍然非常高,導致原子核與電子無法結合。40萬年後,宇宙發生了轉變,帶負電的電子終於與帶正電的原子核結合,形成不帶電的原子。分散、阻擋光路的帶電粒子都被移除,霧氣消失,宇宙變得透徹了。從此以後,光線便能夠在空間中自由穿梭了。這些微弱的微波便是那些光線的殘留。  大爆炸雖然解釋了宇宙的起源問題,但仍有很多問題難以得到合理解釋  以上三種理論基礎至今仍然無懈可擊,這讓大爆炸理論獲得了大多數天體物理學家的認可。然而,一小部分人還是堅持著弗雷德·霍伊爾青睞的恆穩態理論,但是任何其他模型都很難解釋清楚以上所有的觀測結果。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