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知乎最近又有一個話題火了。事情是這樣的。先是有人提問:為什麼一瓶水加氮氣製成、成本不超過10塊錢的某品牌噴霧,能賣到180元(300毫升)?果不其然,這個問題底下,立刻被各種互相攻訐的回答刷屏。男生們紛紛嘲諷妹子是在交「智商稅」,還不如買礦泉水加個瓶子自己DIY;女生則以「理工男」「直男癌」回擊。甚至又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如何評價男生因為讓妹子「用礦泉水加噴壺」替代某某噴霧,而遭許多妹子反駁的事?截至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前一個問題有500個回答,後者則有1000個回答。我翻了一下這些回答。大多是類似這樣的:「化妝品是重稅區,誰交稅不是交,她們交了我們還能省一點。」「花點錢讓自己開心的方式不多了,又人畜無害,揭穿這層窗戶紙幹嘛?」「比起買那些幾萬塊的包,一瓶180塊的水已經很好了。」而女生們的回答則多半圍繞這幾點:「我願意買,吃你家大米了嗎?」「你們這些什麼都懂的理工男,找到女朋友了嗎?」「你做一個效果更好的出來,做不出來不要BB。」真正想從工藝、質量和消費心理學把這件事情講清楚的回答,有多少呢?有,但是沒看到幾個。▼其實,這正是一個典型的、利用對立、標籤和群體認同煽動情緒的例子。在自媒體行業里,永遠不乏這樣的例子。四平八穩、嚴謹中立的文章往往沒有市場,能夠造成轟動效應的,能夠變成另一個「10萬+」記錄的,永遠是爭議和對立。先樹立一個靶子,再挑動對立雙方的情緒,讓他們去罵,罵得越狠越好。炮製出這些內容的人,需要的從來都不是「把事情講清楚」,而是「把水攪渾」。只要吸引到更多的關注,爭吵越熱烈,它們的流量就越龐大。但是,這樣一波爭論下來,有哪一方能說服另一方嗎?事情的真相能得到更進一步的解釋嗎?很多時候是做不到的。許多人看到一篇文章,被文章里描述的「靶子」刺激到,情緒亢奮,腎上腺素急劇飆升,或者參與到口誅筆伐之中,或者轉發以示認同感,也許還會加上幾句「說得好」「說到心裡去了」,以獲得一種宣洩的快感和優越感。然後呢?情緒回落之後,這一切就會被拋諸腦後,於你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你不會更進一步去思考文章背後的任何東西,也不會得到任何有意義的啟發。而挑起事端的自媒體,則看著蹭蹭上漲的閱讀量、冬粉數,彈冠相慶。我針對的不是這個問題,我說的,是許多自媒體同行,每天都在乾的事情。▼自媒體們是如何通過各種技巧,撩撥我們情緒的呢?通常是下面這幾點。▼一、製造對立如果說人有什麼本質的劣根性,那麼「黨同伐異」,一定是其中之一。我們總會下意識地覺得:跟自己一致的人就是對的,不一致的人一定是不對的。我們習慣了用動機去揣測他人。如果對方說的不是自己認同的,那麼,要麼是居心不良,要麼是智商欠費。但我們卻很少真的會去思考: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對方會這樣想?是不是我真的錯了?——不會。我們只會去指責那些「我們認為錯了」的人。這就是對立。常見的對立,莫過於這幾種:老闆與員工,富人與窮人,政府和民眾,和外國,男性與女性,大城市和小城市,高學歷和低學歷。這其中的重災區,就是男性和女性。男女之間,由於思維、習慣和性格的不同,會產生種種差異。但是,很多人卻難以直視這種差異,不會想試圖去理解對方,反而把這種差異,強加到「性別矛盾」的刻板印象上面去。想一想,「男人就是這樣」和「女生就是這樣」,類似這樣的論調,你聽到過多少次了?前段時間有個事情很火,是說女生讓男朋友猜自己的化妝品值多少錢。劇情大多是這樣:女生拿出一大堆瓶瓶罐罐,男生開始猜,然後進入茫然模式:這是什麼?這又是什麼?這玩意兒為啥這麼貴?什麼,這東西要上千塊??瘋了嗎??說實話,我有點詫異。單身的就算了,都在一起了,難道不應該嘗試著去理解對方,了解對方平時的生活習慣嗎?你連女朋友喜歡買什麼都不知道,怎麼一起生活啊?回到噴霧問題。在這個問題中,對立是什麼呢?至少有兩對。其一,是:女生沒腦子,亂買又貴又沒有性價比的東西;其二,是:理工男自以為是,低情商,又不會說話,活該單身一輩子。但這種對立,是真的存在呢,還是我們日常由「刻板印象」積累而成的偏見?我們這些刻板印象和偏見,又是來源自哪裡呢?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為了簡單,為了容易傳播,為了撩撥你的情緒,自媒體們不會試圖去消除這種刻板印象,而是會不斷地利用它們,強調它們,來獲取你的認同。而每一次強調,又在無形之中,強化了我們對其的認知。「女生都感性愛發脾氣亂買東西愛交智商稅」和「男生都死板低情商下半身思考喜歡出軌」,類似這樣的刻板印象,還要固化到什麼時候?女生裡面明明有許多理性又可愛的,男生裡面也有許多聰明又忠誠的。我的讀者裡面都是啊。▼二、貼標籤「標籤」是我們認知事物的基礎。理論上,貼標籤可以幫助我們節省認知資源,迅速掌握對方的總體特徵,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利的。但是,實際生活中,大多數時候,標籤的出現,都會把文章或談話的水平,拉到極低。你居然買這麼貴又沒用的東西?這是交智商稅!你居然為政府的行為洗地?你一定是五毛!你居然讓女人當家庭主婦?你這是直男癌!在這些時候,標籤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呢?它可以調動起我們記憶中的「圖式」,提取標籤所象徵的一類人的整體特徵,並投射到對方身上。當我們對另一個人貼標籤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攻擊的,是標籤代表的這一類形象——而眼前的這個人,只不過是穿著這個形象外衣的一個稻草人罷了。這一類標籤,在自媒體的語境里,實在是太多了,隨口就能說出一大堆:小粉紅,美分,精日,公知,女權癌,中華田園女權,綠茶婊,文藝青年,裝逼黨,直男癌,理工男,小資女,文科生,理科生……這些標籤,大多朗朗上口,易讀好記,又帶著濃重的感情色彩,特別容易讓人入戲。當它們出現在文章中的時候,目的往往是獲得你的共鳴和認同,喚起你對這一類人的厭惡,從而撩撥你的情緒,達到轉發和點贊的效果。但是,輕率給某一個具體的人,貼上一個大而無當的標籤,也是危險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去思考他背後的邏輯和緣由,而是把一切都歸因於「標籤」本身。喜歡買貴的東西,就一定沒有腦子,是在交智商稅嗎?批判女權的言論,就一定是大男子主義和直男癌嗎?理科生就一定木訥呆板,文科生就一定低智商嗎?女漢子就一定率真、直爽、沒有心計、值得信任嗎?最無用的行為,莫過於企圖用一個簡單的描述和邏輯,去套在任何一個複雜的人身上。下一次,如果你在文章中讀到這些標籤,也許,你可以試著過濾一下:不再把著眼點放在這一類人身上——因為這一類人或許壓根就不存在——而是思考每一個具體的人本身,思考他的處境、想法和邏輯。也許,你會發現,世界並沒有這些自媒體所描述的那麼簡單。三、群體認同「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只要人與他人發生聯繫,就必然處於各種「圈子」和「群體」之間。這些圈子,可以是收入,地緣,血緣,性別,學歷,單位……諸如此類。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傾向,就是在群體里尋求共性,在群體外尋求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是廣東人。當有人說「廣東人如何如何」(說的是壞話)時,即使你明知說的不是你,你不具備他說的那些特徵,也會忍不住生氣,也許還會跟他吵起來。同樣,當有老外說「很多人不講禮貌,隨地吐痰」時,即使你從來沒有隨地吐痰,你也會感到不高興。這就是一種「圈子效應」。對於我們所在的圈子,我們會有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認同感;而對於圈子外的對象,我們則會誇大這種差異性,把它們對立起來。以文章開頭的例子來說明。當你看到別人說「愛交智商稅的女生」的時候,如果你確認自己沒有交過智商稅,那你就不應該生氣——但很多女生做不到,她們關注的點在於「女生」這個群體。她們會覺得這個群體受到了攻擊。同樣,如果你是理工科男生,當你看到「低情商的理工男」的時候,如果你情商不低,那就應該無視——但很多男生就會覺得,「理工男」這個群體受到了鄙視。這個時候,他們往往就會被激起鬥志,群起而攻之。流量就誕生了。▼最後說幾句。曾經我在知乎寫過《為什麼我不用新浪微博》,裡面有這麼幾句話:在微博看來,用戶不是用戶,而是一個個的流量。他們每天思考的,不是怎麼服務好用戶,而是怎麼從用戶和KOL身上,賺更多的錢。其實,又何止新浪微博?有人的地方,都有江湖。下一次,當你看到另一個令你產生共鳴、認同和情緒高潮的觀點時,也許可以思考一下:作者是真的把你當成讀者呢,還是當成流量?最近求職季整理了一份16-17年的行業分析報告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