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點擊上方「冷暖兩心知」 可以訂閱哦!在全球的熱核戰爭中,地球上的每個人現在都處於危險中。人類犯了大錯,人類將親手滅絕自己。---- Carl Sagan(卡爾·薩根)「核冬天」震驚世界上一次關於核戰爭的氣候影響的研究高潮是上世紀80年代,當時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總共擁有超過65000件核武器,彼此都生活在對方恐怖的核威懾中,如果這兩個國家的核戰爆發,必然是全球性核戰爭,不僅僅是這兩個國家所有人的滅頂之災,也是整個地球人類的滅頂之災。1982年,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的Paul Jozef Crutzen與來自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John W Birks在瑞典雜誌《人類環境雜誌》(Ambio)上發表文章《核戰爭后的大氣層:昏暗的中午》,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迅速引起大名鼎鼎的卡爾·愛德華·薩根(Carl Edward Sagan,1934年11月9日-1996年12月20日)的注意,作為美國當時最著名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科幻作家,他與NASA的同事迅速跟進研究,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嚴重後果》,「核冬天」這個辭彙第一次走入大家的生活,引起全球的恐慌,這篇文章指出,在一個數十億噸量級的全球核戰之後的1-2周之內,大量的濃煙和灰塵即可通過大氣環流傳遍全球,使得全球都籠罩一層煙塵,阻擋太陽輻射,使得即使中午也天色昏暗,全球有如「暮光之城」,這導致地面大規模降低,受影響區域降溫到-15℃到-25℃,即所謂的「核冬天」。如果核戰的規模是稍小的1億噸級別的,即使戰爭發生在夏季,也可以引起地表溫度達到冰點。另外一方面,進入平流層的煙塵導致非常嚴重的臭氧損耗,隨著臭氧的損耗,帶來的必然結果是到達地表面的紫外線輻射的大量增加,稱作「紫外線之春」。由於平流層大氣層結穩定,因此進入平流層的煙塵可以持續數年,形成較長期的影響。在核戰之後,全球所有人和生物都生活在寒冷、黑暗、充滿核輻射、超強紫外線輻射的「核冬天」里,這摧毀農林漁畜牧業,帶來全球的飢荒,死於飢荒的人口則可能多以數十億,這對所有人類和地球生物的生存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這項研究得到了其他獨立研究的證實,尤其是蘇聯科學家V. V. Aleksandrov 和G. L. Stenchikov,他們在1983年在蘇聯科學院發表論文《On the Modeling of the Climatic Consequences of the Nuclear War》,從冷戰的鐵幕另外一面印證了「核冬天」的恐怖結果。 當時的研究主要基於數值模型,與現在的模型比較起來,當時的模型看起來簡單了許多,比如當時的微物理模型和對流-輻射模型都是一維模型,但是當時的模型依然包括了關鍵的過程,包括煙塵粒子分佈,並利用米散射理論計算可見光和紅外光的光學屬性、通量以及溫度的變化。考慮到了隨高度變化的灰塵、煙塵、每次核爆炸對大氣中NOx的注入,考慮爆炸的數目、規模和類型,以及爆炸的位置和高度等參數。 儘管當時人們對核戰爭有一定的恐懼,冷戰時期各個國家都有針對核戰爭的演練,各種深入地底的防空防生化掩體,各種深航于海洋的核潛艇,使得各國都自信可以抵禦核打擊,並且能夠保持二次打擊的能力,然而「核冬天」理論的提出,使得人們徹底明白核戰的毀滅性,在全球核戰里,全球沒有乾淨的空氣,全球沒有能躲過核戰氣候影響的區域,整個地球陷入長期煙塵覆蓋下的低溫,動植物大量死亡,農作物減產絕產,戰備儲備食品大量消耗,核戰結束數年,倖存者陷入全球饑饉和死亡,所有人都成為戰爭的受害者,沒有人能幸運。 艱苦的核裁軍核裁軍的歷程實際上是核抗議的歷程,在二戰之後反對核武器的運動風起雲湧,例如: 1950年由蘇聯領導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發起了「斯德哥爾摩宣告」運動,呼籲絕對禁止核武器,這份宣告獲得5.6億人的簽名(主要是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包括在法國有1000萬人簽字。 1958年復活節當天,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奧爾德瑪斯頓村(位於英國伯克郡的原子武器研究機構所在地)遊行,這次遊行持續4天,數千人從英國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遊行到伯克郡奧爾德瑪斯頓村的原子武器研究機構。這項每次行軍4天的遊行在60年代後期又多次爆發,每次有數萬人參加。 1961年11月,在冷戰最「冷」的時期,美國60多個城市爆發了反核戰遊行,這次遊行是由美國「婦女為和平罷工」組織,共有5萬名婦女參加,這是美國20世紀最大的婦女和平請願活動。 美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從1946年起不斷奔走,反對核武器試驗和核戰爭,事實上他反對用戰爭來解決國際衝突的行為。1958年,他和妻子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由11000名科學家簽名的請願書,抗議地面核試驗的放射性沉降污染環境,造成公共健康風險。1963年由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簽署《部分核禁試條約》,禁止除了地下核試驗以外的所有核試驗,在條約簽署當天,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Linus Pauling諾貝爾和平獎,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82年6月12日,在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100萬人參加了反核武器遊行,呼籲停止冷戰的軍備競賽,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反核武抗議活動,也是最大的政治遊行活動。 1983年6月20日,在美國50個地區進行了國家核裁軍日遊行。1986年,數百人舉行了「全球核裁軍和平進軍」的遊行,從洛杉磯一直步行到美國首都華盛頓。 儘管全球反核武運動風起雲湧,美蘇兩國也為了各自安全以及經濟承受力開始進行削減核武器的談判,簽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TBT,1963,禁止除了地下核試驗以外的所有核試驗)、《防止核擴散條約》(NPT,1968,核不擴散、核裁軍和和平利用核技術的權利)、《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SALT I, 1972,蘇聯和美國凍結擁有的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的總數目)、《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AMB, 1972,蘇聯和美國兩國控制反彈道導彈的數目)、《關於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條約》(SALT II, 1979,限制美蘇擁有的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重型轟炸機的數目到相同的數目)。但是兩國的核武器數量還是一路飆升,到1986年全球核武器總量接近70000件,不僅數量達到「過飽和」狀態,而且當量越來越大,全球掌握核武器的國家也越來越多。正是因為關於「核冬天」的研究,使得公眾和政治家徹底意識到核戰不僅僅是當事方之間的戰爭,其影響遍及全球;其結果不僅僅是城市的摧毀和大量人口死亡,更是長期的氣候效應,即使擁有可以抵禦核襲擊的軍事基地在核戰中存活了下來,核戰之後冰冷陰暗的「核冬天」使得倖存者依然面臨生存危機,核戰後沒有哪個國家還可以有乾淨的空氣和水,也沒有哪個國家儲存有數十年的糧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在一場核大戰後存活下來,這種可怕的後果,是任何國家和個人都無法承擔得起的。 里根總統在第二個任期內提出要建立一個無核武器的世界(a world free of nuclear weapons),這為他贏得了許多支持。1985年2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接受採訪是說:「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在這樣一場戰爭中,最終不會有任何的贏家,因為我們知道,人類已經被徹底摧毀」。 2000年,戈爾巴喬夫在一個採訪中回顧80年代這段歷史時說:「俄羅斯和美國科學家建立的模型顯示,核戰爭會導致核冬天的出現,極大地危害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因此,這一信息對我們,對於自尊、正直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促使我們採取行動。」1986年美蘇兩國的核武器總量達到峰值,依據1987年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INF),美蘇兩國同意全部銷毀中短程導彈及其發射裝置和輔助設施,條約生效後任何一方不得再生產和試驗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隨著冷戰的結束和美俄兩國簽署一系列條約,包括《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 1991)、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 1993)、《裁減戰略攻擊武器條約》(SORT, 2002)、美俄《削減戰略武器新條約》(New START, 2010),兩國的核武器總量不斷下降。到2017年中,根據美國軍控協會估算,全球總共有約15000件核武器,其中的4000件處於戰備狀態。大多數退役的武器只是處於存儲或者部分拆解狀態,並沒有被銷毀,儘管數目依然巨大,但是相對於80年代,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核冬天」研究再度興起最近關於「核冬天」的研究重新熱了起來,其主要原因是:在80年代進行核戰爭氣候影響評估的氣候模型都非常簡單,模擬的時間長度也有限,而從80年代到現在氣候模式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僅包含了完整的大氣,而且耦合的海洋、海冰、陸面、植被過程、碳氮循環和各種複雜的化學過程,模擬的效果也比80年代有了根本發展,模式的模擬性能大大提高,水平和垂直的解析度更高,各種物理過程也更加合理。另外一方面計算機技術也不可同日而語,當年無法實現的大規模計算,現在已經成為了可行,舉例而言,在1985年時,全球頂級超級計算機是CRAY-2,總共有4個處理器,它的峰值運算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9億次(GFLOPS)運算。到2005年,IBM的藍色基因超級計算機發布,其峰值速度已經達到了每秒280萬億(TFLOPS)次,使用60000個處理器。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橫空出世,浮點運算速度達到每秒93千萬億(PFLOPS)次。30年過去了,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增加了4.8億倍以上,進步可謂天壤之別。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另一個現實的問題,儘管經過了幾輪核裁軍的談判和努力,全球削減核武器有了長足的進展,到2017年中,全球核武器數量降低到了15000件左右,其中的僅有4000件處於戰備狀態,這一數值已經降低為1986年的約6%,但這依然是個巨大的數量,依然能達到威脅全人類生存。並且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8個國家,擴展到了9個國家,其中南非退出了核武器國家的行列,而巴其斯坦和朝鮮加入了有核武器國家行列,並且其中的4個國家(印度、巴其斯坦、朝鮮、以色列)都沒有加入《防止核擴散條約》(NPT),擁核國家和非NPT國家數目的增多意味著不確定性的增大,這些都是懸挂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核冬天」威脅基本解除的30年後,人們現在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儘管冷戰已經結束多年,與核武器相關的軍備競賽也已經結束,但是剩餘的核武器是否依然可以導致核冬天?如果在區域衝突中,發生小規模的核戰爭(核戰爭本身沒有小的,這裡所說的小是相對於美蘇爭霸期間,數萬枚核導彈齊發的核戰爭),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對以上問題的答案是:現在剩餘的核武器依然可以製造出核冬天出來,並且新的研究表明其持續時間長度遠比以前的估計要長區域核戰爭雖然不會導致核冬天,但是會導致數百萬/千萬人口死於爆炸、核輻射、火災,戰爭導致全球溫度降低,全球農業遭受損失,持續時間超過10年,死於饑饉及其相關的衝突的人數可能超過核戰爭本身。 一場100枚核彈的「小」戰爭。最新的關注是區域性的核戰爭的影響,針對此問題,科學家虛構了一場發生在印度和巴其斯坦之間的核戰爭,把戰爭假設在這兩個國家之間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他幾個核大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NPT的簽約國。而印度和巴其斯坦都不是NPT簽約國,不受核擴散條約的影響,多年來因為克什米爾問題口仗、冷戰、熱戰不止。在某次衝突之後,因為溝通不暢、戰略誤判、恐慌和恐懼,爆發了核戰,彼此向對方發射了50枚核武器,每枚的當量為1.5萬噸(廣島爆炸的原子彈當量),總共100枚核彈(佔全世界核武器總量的0.03%)。這樣規模的戰爭會引起什麼樣的氣候響應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幾篇研究分別用不同的氣候模型,其結果雖然不同,但是基本上能夠相互印證,使用的數值模式有GISS ModelE、Solar Climate Ozone Links (SOCOL3)和WACCM,這些都是目前國際主流的數值模式,相比較而言,WACCM模式垂直方向有66層,模式頂高達~145千米,這比以前的研究都要高。數值模式中之所以高度很重要,是因為在核戰巨大的蘑菇雲和劇烈燃燒中,氣溶膠物質向上傳輸,會一直進入達到中間層(50km以上),在頭一個月和接下來的一年裡,物質混合的峰值是在大約平流層頂(50-60km)的位置,模式頂偏低和垂直解析度不夠,都會影響到模式的模擬性能。核爆炸中,除了爆炸本身的高聳的蘑菇雲中大量的細顆粒灰塵,燃燒產生的抽吸作用也非常重要,這會快速把低層燃燒的黑炭氣溶膠輸送到大氣高層,關於核戰爭引起的火災效應可以參照1906年5月5日的美國舊金山大火,那天美國舊金山發生地震,一小時之內大火熊熊,當時新聞媒體上有這樣的報道:地震之後大火熊熊,形成的可怕煙柱在100英里以外都看得見,接下來的三天三夜裡,這煙柱在空中搖擺,太陽變得血紅,天地昏暗,地上滿是煙塵…。我遠遠地注視著巨大的火焰,周圍一片死寂,沒有一絲風,然而在這個死亡之城,風卻從四面八方吹進去,大火使得熱空氣上升,形成巨大的抽吸作用,在大氣層中形成一個巨大的煙囪,我這裡一片死寂,然而火焰周圍和附近,確實大風呼嘯,抽吸向上,如此強大….1906年5月5日舊金山地震引起大火核戰爭引起的城市熊熊大火,會導致大量的煙塵向上輸送,美國科羅拉多大學Owen B. Toon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中做了數量的估計。他們估算了50顆1.5萬噸(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當量的核爆炸引起的黑煙量,由於各個國家城市規模大小不同,因此引起的煙塵量也有所差別,其中在引起的黑煙量最多,達到5.2兆噸,其次是印度達到3.7兆噸,巴其斯坦約為2.9兆噸,日本和俄羅斯相當,約為1.9兆噸,美國約為1.2兆噸。 核戰爆發,100朵蘑菇雲在南亞上空升騰,劇烈的爆炸聲數千公里之外都可以聽到,數小時之內,Mills(2014)估計大概2000萬人死於直接的核爆炸和核輻射,這一人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總死亡人數的一半,而Toon等(2008)估計的直接死亡人數是4400萬。有些超級大城市可能在戰爭中經歷了多次核爆炸,這些放射性核物質塵埃降落的城市可能在戰後會被永久的遺棄掉,考慮到燃燒效率和各種沉降過程,最終有5兆噸細顆粒煙塵被噴射入平流層。模擬的印度和巴其斯坦發生的核戰,引起5Tg黑炭氣溶膠進入大氣環流與80年代的研究相比,新的研究揭示,平流層的黑炭氣溶膠持續時間更長,Robock(2007)估計黑炭的可見光波段的光學厚度從爆發初期的>0.1逐漸降低,其中高緯度地區降到0.01以下需要10年以上時間,而Mills (2014)的研究表明至少需要15年。黑炭氣溶膠的質量混合比隨時間和高度的演變圖,水平軸為時間,垂直軸為高度,在模式開始的第一年在150-300hPa的高度注入了5Tg黑炭,圖片來自於(Mills, 2014)在開始的4個月里,核戰產生的5Tg黑炭氣溶膠會損失1.2-1.6Tg,主要是因為在穿越對流層高層過程中的各種沉降(乾濕沉降)。剩餘的黑炭逐漸通過大氣環流輸送到全球各地,並不斷沉降,其總量達到e倍衰減程度的時間(衰減為原來的1/e的時間尺度)約8.7年左右 (Mills, 2014),即使經過10年,大氣中還剩餘有1.1Tg的黑炭。因為黑炭一方面加熱平流層引起臭氧損耗,另外一方面阻絕太陽輻射導致地球表面降溫,同時引起平流層里全球輸送環流(BDC)環流減弱,中層大氣加熱和地表降溫導致熱帶地區向上的垂直輸送減弱50%以上,這使得更少的新鮮空氣進入平流層,平流層的黑炭更少的沉降出去,從而持續時間更長。在約3.6Tg黑炭氣溶膠進入中層大氣之後,引起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降低∼12 W/m2,約等於太陽輻射總量的8%,10年之後,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依然降低~3.8 W/m2 ,這與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后最大的輻射影響相當,恢復到正常起碼需要20年以上。計算表明,在核戰一年之後,全球平均溫度降低了1.1度,溫度持續降低,到核戰結束后第5年,全球平均溫度降低達到1.6度,此後儘管溫度開始恢復,但是到第10年,全球平均溫度降溫還是達到1.1度;在核戰後20-23年,全球平均的溫度降幅依然有0.25-0.5度。之所以降溫能夠持續這麼久,這主要是因為模式考慮了海洋巨大的熱慣性,在海洋經歷了長達10年的降溫之後,恢復起來需要更長的時間。 這種幅度的降溫會是過去1000年裡最冷的氣溫,當全球平均表面溫度降低1.5度時,部分區域降溫幅度會更嚴重,尤其是在北半球人口稠密的大陸區域,在夏季(JJA),南非、南美降溫幅度達到2.5度,這樣振幅的降溫持續5年。而北美、亞洲、歐洲和中東的大部分地區在冬季的降溫達到2.5-6度,夏季降溫達到1-4度。如果考慮到無霜期,即最小溫度在冰點以上的時間,在核戰後5年,全球平均生長季的時間長度減少了40天。其中生長季變化最顯著的區域主要在北歐、俄羅斯、北非、中東、北美北部、安第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區域。核戰後2-6年夏季(JJA,上圖)和冬季(DJF,下圖)溫度變化在第一年全球平均日降水減小了0.18毫米,這種減少達到了全球降水平均值的約6%,這麼大幅度的降水減小持續5年。到第五年,降水減小達到最大值,減幅約佔全球降水量的9%,第10年,全球平均降水依然比正常少4.5%,即使核戰後26年,全球平均的溫度和降水還比正常要偏低一點。與降溫相對應,降水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包括亞洲季風區、中東、印度次大陸、南亞地區,降水減少達到每天0.5-1.5毫米,占這些區域降水總量的20%-80%。南美的亞馬遜地區、南非、美國西南、澳洲西部等地區降水也比較明顯,降水減少達到20%-60%。 核戰爭引起氣候效應還體現在海冰和海洋環流的變化上,在核戰後5年,北極的海冰面積持續增加,在4-7年的時候,北極的海冰面積達到峰值,增加了10%-25%。南極的海冰面積在核戰後7-15年達到峰值,增加了20-75%,在接下來的20-26年裡,依然比正常增加5%-10%,這種海冰面積的大範圍擴展不僅影響了大氣和海洋之間的熱量輸送,而且增加了地球的反照率,從而將更多的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進一步導致地表溫度的降低。黑炭氣溶膠注入后北極(黑色)與南極(紅色)海冰面積的變化隨著海洋表層溫度的降低,深層海洋的溫度也隨著進行調整,100米以下溫度降幅超過0.5度,一直持續到核戰後12年,而200米到500米的溫度降低也一直持續到核戰後26年,1000米的溫度擾動持續時間更長。表層海洋溫度變化受大氣溫度變化的影響,與表層氣溫變化相同步,而深層海洋的溫度擾動峰值則會滯后一定時間,100米在約8年左右達到最低值,而200米峰值則出現在10-16年之間,300米峰值出現在18年左右,500米的峰值則出現在核戰之後約20年,1000米的峰值在和戰後26年以後才會出現,因此深層海洋的變化會將核戰造成的影響延長更長的時間,從而造成深遠的氣候影響。 黑炭氣溶膠注入后海洋各層溫度的變化黑炭氣溶膠的屬性決定,這種氣溶膠會強烈地吸收太陽輻射,從而造成中層大氣的加熱。在核戰爭剛開始的時間裡,平流層里黑炭氣溶膠籠罩,在平流層頂(50-60千米)的區域造成的增溫幅度高達80度,在接下來的5年裡,全球平流層增溫幅度達到30度以上,與這種增溫相伴的是平流層嚴重的臭氧損耗,在第2年到第5年,全球平均的臭氧損耗達到20-25%,隨後臭氧逐漸恢復,到第10年,全球的臭氧損耗量依然有8%。各個區域的臭氧損耗量不同,核戰後的前五年,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臭氧損耗量達到30-40%,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臭氧損耗達到50%-60%。2008年因為臭氧損耗物質造成的臭氧損耗(左圖)與核戰之後17個月的臭氧損耗(右圖)的比較,目前的臭氧損耗主要集中在極區,而核戰造成的臭氧損耗影響全球與臭氧損耗對應,到達地表面的紫外線輻射大幅度增加,如果摺合成紫外線指數,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夏季的紫外線指數平均增加3-6。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標準,紫外線指數超過3就要採取防晒措施,指數8-10就是非常高(very high),在正午時分出門要採取保護措施避免陽光直射,而紫外線指數達到11以上即為「極高值」(extreme),建議夏天晴日中午盡量不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採取一定的防護措施。核戰後人口密集的北美和南歐等地紫外線指數達到恐怖的12-21,對於白皮膚的歐美人而言,正常情況6月份,在UVI達到10的太陽照射下,10分鐘後會感覺到皮膚晒傷,當UVI增長到16時,約6.25分鐘即可以達到相同的晒傷,這將使得陽光變得更加危險,皮膚癌和視網膜疾病數量大幅度飆升。核戰爆發三年之後6月份的紫外線指數變化,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夏季的紫外線指數平均增加3-6,從而使得10-35N的中緯度地區紫外線指數達到15以上,其中在北美西部、南歐、伊朗與青藏高原等地區紫外線指數達到18-24。溫度降低和生長季的變化對農作物產量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此的研究表明,在核戰之後,中美的農產品產量變化如下:世界和各國的糧食安全將會出現巨大的問題,考慮到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糧食進口需求,核戰之後巨大的糧食需求缺口將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物價飛漲與社會動蕩不可避免,大量人口重現陷入貧窮。世界陷入乾冷黑暗的全球飢荒中,各國因為糧食問題摩擦不斷,地區性的衝突不可避免,大規模的戰爭也許都會發生,衝突、饑饉、貧困與死亡將伴隨整個區域核戰結束后的數十年,造成的人口死亡會遠遠超過核戰本身的直接死亡。 核戰爭的陰影時刻伴隨美國目前有14艘三叉戟核潛艇,每一艘攜帶96枚核彈頭一般而言,美國一艘三叉戟核潛艇一般攜帶96枚核彈頭,每個核彈頭的當量在10萬-47.5萬噸之間,這使得每一艘三叉戟核潛艇相當於1000枚廣島核炸彈。目前美國有14艘三叉戟核潛艇,總共攜帶的核武器數量還不及美國核武器庫的一半。 如果進一步假設發生了一次核戰,美國發射完了一艘三叉戟核潛艇的所有核彈頭,總共1000枚廣島核炸彈產生的總煙塵量會達到50Tg,如果美國使用了其3艘三叉戟核潛艇的所有核彈頭,核當量相當於廣島和炸彈的3000倍,產生了150Tg的總煙塵量,100倍、1000倍和3000倍廣島核爆炸,分別產生5Tg、50Tg和150Tg的煙塵,引起全球溫度和降水變化的估計。當爆炸和燃燒產生50Tg的煙塵后,引起的全球溫度降溫達到~4度在左右,這種降溫幅度達到了上一次冰期的地球溫度,引起降水減小達到每日~0.8mm。而150Tg的煙塵注入,引起的溫度變化降低甚至達到~8度,降水減少達到每日~1.4mm,這是一個恐怖的「核冬天」,而即使達到150Tg,所動用的核武器只佔目前世界核武器總量的1%左右! 因此核戰是世紀無法承受之重,即使動用目前世界核武器總量的1%,引起的氣候變化在人類歷史中都是史無前例的,這樣「小規模」的核戰引起的全球大飢荒和大動蕩可能會引起數十億人口的死亡,核武器作為「國之重器」,其殺傷力和對人類的危害不可小覷。 國際核裁軍任重道遠2017年7月7日,聯合國以122票贊成(包括伊朗)、1票反對(荷蘭)、1票棄權(新加坡),通過了在全球範圍內禁止核武器的條約《禁止核武器條約》( the 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或者Nuclear Weapon Ban Treaty),此次投票中,包括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所有擁核國家、韓國、日本等在內的69個國家沒有參加談判。條約明確規定締約國不應發展、生產、製造或以其他方式獲得、擁有或儲存核武器,也不應使其領土或其管轄的任何地方存在其他國家的核武器;條約還規定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應當以不可逆轉的方式消除核武器,並規定了具體的核查機制。無核國家通過一項禁止核武器的條約,希望規定擁有、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核武器為非法,這是一項從一開始就看起來有點喜劇色彩的法案。有人把這件事情做了個比喻:一群吃草的綿羊通過法案,規定老虎吃肉是非法的。此次聯合國通過禁止核武器公約,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沒有參與,這使得禁止核武器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使得實施禁核幾乎不可能。不過國際社會已經明確表明了禁核的立場,其象徵意義不可小覷,畢竟已經往前走了一小步了,該法案將從2017年9月20日開始署名,在完成批准等國內手續的國家達到50個后,經過90天即可正式生效,其效果有待於時間的檢驗。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無核世界,任重而道遠!朋友圈裡喊著要發展核武器和打核戰爭人,大家要警惕,這些人的原則是:不管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對別人沒有好處即可。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