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你見過所有店員都叫同一個名字的店鋪嗎?去年,日本軟銀集團在東京開設了一家手機店,裡面所有銷售人員的名字都叫「Pepper」。你可別覺得奇怪,這些Pepper並不是真人,他們都是人形機器人。軟銀給Pepper配備了三個多向輪、一套防碰撞系統、多個感測器、兩隻手臂和一台安裝在胸口的平板電腦,客戶可通過該平板電腦輸入信息。Pepper能利用一個3D攝像頭和兩個高清相機來「識別對話者的動作和面部表情」,進而「分辨顧客的心情好壞,表達自己的情感」。開發Pepper的工程師認為,這些能力將使「他」成為理想的個人助手或銷售人員。軟銀方面也誇讚它們「親切友好,招人喜歡,不同凡響」。現在,已有1萬多個Pepper在軟銀商店、必勝客、郵輪、家庭和其他地方工作。機器人來搶飯碗了嗎?Pepper在不太焦慮的人眼中,Pepper可能是一項萌萌噠的新奇技術。但對很多專家和預測者而言,它的意義卻更為沉重:人類工作者越來越過時。睜著一雙萌眼的Pepper照片出現在很多文章中,標題大同小異,都是 「機器人來搶你的飯碗了」之類。人們普遍認為,飛速發展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AI)將會使人類面臨失業的窘境。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埃里克·布林約爾弗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邁克菲(AndrewMcAfee)撰寫了一本影響頗大的著作,按照該書的書名,我們正處於「第二次機器革命」。各種各樣的日常工作,不管是生產、銷售、記賬、食材準備還是其他,都在逐漸實現自動化,就連複雜的分析工作也將在不久后被機器人替代。考慮到科技公司近來在機器人和AI方面取得的驚人進步,這種對自動化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的AI已經非常強大,能夠戰勝圍棋大師、擊敗撲克高手,還能安全地駕駛汽車等等。自動化的深度和廣度即將迎來大躍進,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見、加速發展的創新時代。包括Y Combinator掌門人薩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和特斯拉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內的一些科技領袖深信,機器人即將搶走人類的飯碗。因此,他們正忙著思考如何為失業的人類提供社會保障。難怪矽谷突然熱衷於無條件支付給所有公民所謂的 「全民基本收入」,好讓人們在失去工作后可以活下去。這個關於自動化和人類永久失業的故事充滿戲劇性,具有劃時代意義。但有個重要的問題:實際上沒有太多證據證明會發生這種事情。特斯拉無人工廠生產率是衡量人類勞動力每小時經濟產出的指標。自動化使企業可以用更少的人生產更多的東西,猛烈的自動化浪潮應該可以大幅提高生產率。但在現實中,按照歷史標準來看,過去十年的生產率增速慢得可憐。從1947年到1973年,在美國經濟如日中天時,勞動生產率以年均近3%的速度增長。而2007年後,增速降至1.2%左右,創二戰以來最低水平。在過去兩年,生產率增速更是只有0.6%,而正是在這兩年,人們對自動化的擔憂與日俱增。如果高效率的機器人大批取代低效率的人類,那就不會是這樣一番景象。正如邁克菲所說:「低下的生產率增速與我們關於驚人的科技進步的說法背道而馳。」生產率增速放緩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勞動者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後者的生產率向來低於前者)。但即便是幾十年來大規模採用自動化和機器人的製造業,其生產率增速近期也變得微不足道。「我相信,自動化確實給某些工廠帶來了變化,」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經濟學家迪恩·貝克(Dean Baker)說,「但從總體數據中,我們看不到這種變化。」 就業市場被機器人顛覆了嗎?就業市場也沒有表現出被機器人顛覆的跡象。美國的失業率低於5%,很多州的僱主抱怨勞動力短缺而不是過剩。雖然數百萬美國人在經濟危機后失業,但現在他們又逐漸找到了工作。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隨著就業市場持續改善,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出現上漲。誠然,按照歷史標準來看,工資漲幅很小,但增長速度超過了通脹率,也快於生產率。要是人類勞動者迅速過時,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如果自動化真的在重塑就業市場,那麼就業流動率會大幅提高,因為在工作崗位消失后,人們會從一家公司轉移到另一家公司,從一個行業轉移到另一個行業。但事實恰好相反。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和約翰·吳(John Wu)近期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寫道:「目前美國的就業流動率處於歷史低位。」自2000年以來,互聯網成為主流,AI也在這個期間出現,而其間的就業流動率只相當於1950年至2000年期間就業流動率的38%。這與美國任職期中位數的統計數據相符。自2000年以來,美國就業人員的任職期已經延長而不是縮短。換句話說,對很多美國就業者而言,這是一個非常穩定的時期,而不是一個劇烈動蕩的時期。目前的任職期中位數類似於上世紀50年代,那個年代被我們視為工作最穩定的時期。這並不是說自動化和AI沒有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但與世界末日般的預言相比,那種影響要小得多、有限得多。例如,一項嚴格的調查分析了機器人對17個國家製造業、農業和公用事業的影響,發現機器人確實減少了低技術水平工人的工作時間,但沒有減少人類總體的工作時間,反而推動了工資的上漲。也就是說,自動化或許影響了人類所從事的工作類型,但很難認為自動化將導致人類沒有工作可干。邁克菲談到他早前的公開聲明時說:「如果讓我再來一次,我會更強調技術導致經濟發生結構性變化,而不是強調對就業的影響。最重要的現象不是工作崗位的凈損失,而是工作崗位類型的轉變。」邁克菲認為,零售和交通運輸可能受到自動化的嚴重衝擊。但即便是在這兩個行業,崗位流失數據也不像很多新聞報道說的那樣嚇人。高盛剛剛發布了一份報告,預測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每年奪走30萬份駕駛工作。但該公司表示,這種事情在今後25年內都不會發生,國民經濟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經合組織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估計,21個國家9%的工作崗位受到自動化的嚴重威脅。這個比例不低,但算不上世界末日。誠然,也有很多更加可怕的預測,比如牛津大學的那項調查。但這些預測往往假設,如果一個工作崗位可以被自動化,它很快會被完全替代。該假設高估了自動化在實踐中被採用的速度和程度。歷史告訴我們,這個過程要漫長得多。經濟學家詹姆斯·貝森(James Bessen)發現,1950年人口普查列出的271個職業中,只有一個(電梯操作員)在2010年被自動化淘汰。工作崗位還在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的著作《奇點臨近》(這是12年前出版的書)描繪了這樣一個時刻:當科技社會達到指數增長曲線的拐點時,就會大量出現互相促進的新技術。科技行業的普遍觀點認為,我們現在就處於這樣的時刻。經濟政策研究所的勞倫斯·米歇爾(Lawrence Mishel)和喬希·比文斯(Josh Bivens)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寫道:「在過去十年裡,廣義的自動化實際上已經減速。」近來,微晶元的發展速度開始落後於摩爾定律。美國企業界似乎不太相信人類將面臨失業。如果自動化的好處像預測的那樣巨大,企業會大力投資新技術。但他們沒有。在過去十年裡,軟體和IT投資增速放緩。按照米歇爾和比文斯所說,自2002年以來,資本投資增速比戰後其他任何時期都更低。這與自動化加快發展剛好相反。去年,美國對機器人技術的投資總額僅為113億美元,而美國人每年用於寵物的花銷是這個數字的近六倍。 儘管如此,自動化確實將在今後幾十年內摧毀現有的很多工作崗位。邁克菲說:「對於像AI、機器學習和自動駕駛汽車這樣的東西,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它們真正的影響力要到多年之後才會顯現。」但我們不知道,這些創新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是否將遠遠超過以往的技術進步對就業市場的巨大推動。畢竟,機器代替人類完成工作並非什麼新鮮事兒,這是200年來經濟歷史的主旋律,不管是軋棉機、洗衣機還是汽車。每一次都有大量的工作崗位消失,但又有新的工作崗位出現。每一次我們都不善於想象人類最終將從事什麼樣的新工作,就連我們對自動化和計算機化的恐懼也早已有之。我們同時害怕兩種彼此對立的未來。一方面,我們被告知,機器人正在搶走我們的工作,它們更高的生產率將改變一個又一個行業。但同時,我們也被告知,我們正處於經濟發展長期停滯的時代,註定增長緩慢,工資止步不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擔心如何供養更多的老齡人口和支付更高的醫療費用,因為我們以後不會比現在更加富裕。這兩種未來都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同時發生。既擔心機器人的興起,又擔心經濟發展長期停滯,這根本說不通。然而,這恰恰是很多「聰明人」正在乾的事。以前我們對自動化的擔憂已經被證明是杞人憂天,但並不意味著以後也是如此。所有那些早已預言的正反饋迴路指數增長可能會在某一天突然啟動,但我們難以知道如何迅速實現這一點。投資新技術的公司如此之少,經濟發展的速度如此之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機器人來了,而是它們沒來。翻譯:于波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