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自從18世紀中葉《紅樓夢》行世之後, 大觀園問題曾經引起索隱派、考證派的關注,時有高文妙論問世。但是,綜觀百年間的大觀園討論,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刻處是有關大觀園的「原型」究竟在南在北的問題。與此同時,另一派學人則從造園學的角度探討大觀園的景觀結構,企望能從小說的描寫中復原出一張大觀園圖,給探尋大觀園奧秘的讀者們一個平面的認識,乃至入園的指路標識。但是,讀者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更多地想要獲知更深一層的知識和信息,乃至從史學的、哲學的、美學的、建築學的、園林學的高度去解讀大觀園的價值和意義。有鑒於此,本文擬以《紅樓夢》中大觀園及圍繞大觀園內所發生的全部故事為研究對象,並以古代園林藝術的發展歷史及其造園理論為參照系,進行一次全面而系統地解讀。一、園林藝術對古代小說的滲透與影響古代園林蘊含著我們先民們的獨特智慧。根據大量的古代文獻和地下考古證實,早在遙遠的「上古」時代,我們的先民們便出於「敬神」、「娛神」的需要,開始采土築台,挖塘為池,植林木花草、圍禽獸於囿,名之曰「靈台」、「靈沼」、「靈囿」、「苑林」。這些粗獷的、原始性的園林出現在上古的土地上。如今這些原始的園林雖然早已在風吹雨打中化為陳跡,但它們確實存在過的歷史,卻仍然是可信的。當歷史的華輪行進到秦漢之際,園林真正開始了自己的文化歷程,它的功能從單純的敬天娛神逐漸轉向了人間,有了「娛人」的意義。秦朝阿房宮三百里,除宮殿建築之外,更多的是與宮殿相匹配的上林苑一樣的園林。漢勝於秦,梁孝王營造兔園(又稱東園或梁園),史有明文。漢武帝除擴充秦時的上林苑,還營建了方圓540里的甘泉苑。從此以至終清一代,歷朝歷代的帝王們群相仿效。天下稍定,他們便忙不迭地大搞形象工程,擴宮造園,企求收天地無盡之景於一園之內、一堂之上,藉此以彰顯四海昇平景象。據記載,漢代袁廣漢開風氣之先,在洛陽北邙山上築園。到了魏晉南北朝,隨著士大夫崇玄學尚清談,再兼以佛教傳入幾達昌盛,禮佛養性,雖居鬧市,猶念山林。在隱逸文化盛行之背景下,於是出現石崇的金谷園,繼其之後的唐代有宋之問的蘭田別墅,李德裕的平泉別墅,王維的輞川別業……宋元明清私家園林已遍布大江南北。例如,北京有勺園、漫園,揚州有西圃、榮園、康山草堂、休園、喬園、賀園、卞園……杭州有小有天園,蘇州有拙政園、網師園、留園……私家園林蔚然成風。園林作為一種獨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合體,它的存在與發展必然引起思想敏銳、觀察入微的古代文學藝術家們的注意和沉思。翻開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學典籍,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宋元話本到傳奇散曲,從短篇文言到明清長篇白話小說,古典名園佳構無不成為歌詠或描繪的對象。例如《詩經·大雅·靈台》云: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麂鹿攸優。麂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如前所述,詩中的「靈台」、「靈沼」、「靈囿」均為「上古」時代的園林。又例如,歷代遊記文學中也多有記錄園林佳什。宋人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記載了洛陽城內外各大名園,述其歷史變遷、景物形勝、亭榭布置及花木種類等等。明人劉侗、於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在述所見北京城郊景物中多記有園林。清初人李漁為清代著名造園家,他不僅自造半畝園、伊園、芥子園,而且在其《閑情偶寄》的「居室部」中對園林建築發表了許多精闢見解。但是,由於體裁的限制,不論是詩歌詞賦,還是傳奇戲曲,對園林藝術的吟詠、描繪都是極為有限的、零碎的,無法象長篇白話小說那樣大篇幅、大容量地展開描寫。《金瓶梅》雖有誨淫惡名,但其在描寫園林方面卻有開創之功。小說從第16回開始寫西門慶家「蓋花園」,到第17回因出了事把「花園工程止住」。到了第19回寫道:「約有半年光景,裝修油漆完備」。於是由吳月娘牽頭,偕同李嬌兒、香玉樓、孫雪娥、潘金蓮、大姐等人遊園,但見:開了新花園門,閑中游賞玩看,裡面花木庭台一望無際,端的好花園。……正面丈五高,周圍二十板;當先一座門樓,四下幾多台榭。假山真水,翠竹蒼松。高而不尖謂之台,巍而不峻謂之榭。論四時賞玩各有去處:春賞燕遊堂,松柏爭鮮;夏賞臨館,荷蓮鬥彩;秋賞疊翠樓,黃菊迎霜;冬賞藏春閣,白梅積雪。剛見那嬌花籠淺徑,嫩柳拂雕欄;弄風楊柳縱娥眉,帶雨海棠陔嫩臉。……文字雖美,卻太長,無法照錄。正如文末所云:「端的四時有不缷(謝)之花,八節有長春之景。觀之不足,看之有餘。」《西遊記》寫園林由於題材上的原因,沒有《金瓶梅》一書中寫得詳盡細膩,但在第94回內寫到了「四僧樂御花園」的情節。小說中寫道: 徑鋪彩石,檻鑿雕欄。徑鋪彩石,徑邊石畔長奇葩;檻鑿雕欄,檻外欄中生異卉。夭桃迷翡翠,嫩柳閃黃鸝。步覺幽香來袖滿,行沾清味上衣多。鳳台龍沼,竹閣松軒。鳳台之上,吹蕭引鳳來儀;龍沼之間,養魚化龍去……一處處紅透胭脂潤,一叢叢芳濃錦繡圍。更喜東風回暖日,滿園嬌媚逞光輝。 接下去是寫園中屏上「四景詩」與唐僧(長老)臨園乘興揮毫所和的四首「四景詩」。入清之後,先於《紅樓夢》誕生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是李綠園的《歧路燈》、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兩部小說中都寫到了私家園林,雖然篇幅極為有限,卻說明作者已經注意到變換空間對發展小說故事情節與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例如,《歧路燈》第1回里寫到譚孝移堂後有一座園子,正房是「碧草軒」,園內設有廂房、廚房、茶社、葯欄,以及園丁們的住宅,可謂「功能齊全」。據小說中交待,這座園子不算小,「約有四五畝大」,也該稱得上是座「較大」的園林了。《儒林外史》主要是一群知識分子,大多是一副窮酸相,能有三間茅草房棲身也就不錯了。不過小說中還是寫到一些園林,如南京徐九公的瞻園,就出現在第53回里。此外,第15回還寫到伍相國家的後花園,「園裡有五間大樓,四面窗子望江望湖」的,那規模也當會有「四五畝」大了。除了上舉明清兩代四部長篇小說之外,如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等小說中也曾寫到各式各樣、大小不等的私家園子。因篇幅原因,不便煩引。僅就以上所引的四部小說中的園林描寫的情形看,我們是可以得到下面三點印象。(1)古代小說中多元空間描寫早在《紅樓夢》誕生以前,就已經為小說作家們所注意,已在他們創作的小說中有了試驗,有了體現。特別是《金瓶梅》中的造園描寫影響是極為深遠,後來曹雪芹寫作《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極有可能愛到《金瓶梅》中西門慶家「蓋大花園」的啟示。(2)從目的性上來研究,古代小說中所描寫的園林,一般是顯示造園者或擁有園子者家庭富貴。因而園林的功能比較單一,即僅供觀賞遊樂,達到享受的目的。作者寫此類園只是為了一個人物活動的空間,並沒有什麼「深意存焉」。(3)有一些早期文言短篇小說中寫到園林,大多是隨文而出,隨事命名,點到為止,既不是為創造空間,也不是為塑造人物形象。這樣的「園林」名字在小說中實際上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從前面所作的三點歸納可以看出這樣一個發展脈絡:即明清之前的古代小說對古典園林藝術中的空間思維效應有明顯的忽視傾向,使小說的空間結構比較單調、死板,缺少引人入勝的佳境藝趣。造成這種「忽視」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以為主要是明代以前的小說多是短篇,題材又多是傳奇故事或才子佳人故事。所以小說作者把主要的視點一是集中在小說情節的編織和推進上;二是將描寫的重心放在人物性格及其命運結局方面。毫無疑問,這種創作方法使小說的敘事模式比往昔的小說前進了一大步。但是,過於「偏重於情節無構成的完整性、人物性格運動與情節延伸的同步及其因果性」,很容易導致對「小說形象因素組合的空間效應和結構」的「忽視」。明清是古代小說創作進入成熟期益達到高峰。作家在從傳統詩詞曲賦繪畫(特別是文人畫)、宗教(特別是佛教)戲曲(特別是元曲)等姊妹藝術中吸取了大量的藝術精華的同時,也吸收了園林藝術中的空間效應和結構美。《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三部長篇小說中由於題材上的原因,雖然沒有花費大量的筆墨去描寫園林風光,但他們在創作中卻充分地表現了小說思維的空間效應。當小說題材遠離帝王將相、神仙魔怪和綠林英雄而轉入表現世情百態的時候,那些慧命奇才的作家們不僅從園林藝術中得到某些「思維」上的啟迪,而且現實生活中的園林也給他們的創作提供了活生生的「樣板」。《金瓶梅》中的園林描寫雖然還沒有真正地打開古代小說創作與園林藝術相融會的經脈,它卻使後世的作家們看到了園林藝術將成為古代小說一個重要組成元素。從這個意義說,沒有《金瓶梅》中的造園,也就沒有《紅樓夢》里的大觀園的完美與超越。吳士余在《園林文化與小說思維空間效應》一文中,對園林文化與古代小說創作思維之間的關係,作了詳細地、理論式的闡釋。他在文章中說道: 明清時期,小說家從園林文化中接納了創造藝術空間的思維意識,激活了審美主體思維的空間效應,逐步形成了小說形象組合的多元空間存在形態。於是,小說的結構美被凸現出來,小說敘事模式也由此而趨於完善和定型。 我非常贊同以上的論斷。我認為將古代小說敘事模式達到「完善」和「定型」的人,就是曹雪芹與他的《紅樓夢》!二、大觀園的景象曹雪芹的造園思想《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是一種空間的藝術描寫,或者說是一個主觀化了、藝術化了的空間。它與客觀的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園林並不完全一樣或相似。客觀自然界具有廣闊性、生動性、豐富性,而作為小說中的園林大觀園則具有更高度的概括性、更理想性、更富有詩情畫意般的情趣。這正是小說中的大觀園之所以比自然風景更能打動讀者心弦和引人不倦,值得玩味之處。曹雪芹到底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小說家,他要「令人換新眼目」,所以大觀園雖是紙上園林,還是要用他的生花妙筆寫得比真的更真,更美,更富有情趣。因此,他在大觀園相地擇址、畫樣、引水、置象布局、功能設備各個方面都是仔細推敲,細緻入微,滴水不漏。在造園的方面,他都遵循著古代園林藝術結構原理來精雕細鏤。例如,造園之前首先「相地」選址。所謂「相地」,就是看地形。因為在造園傳統中,地形和空間處理,一是要求利用自然景觀,二是通過藝術的再創造,以取得形神兼備的意境,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曹雪芹在《紅樓夢》第16回里就著意寫出「相地」、「畫樣」、「引水」等情節,這是真正造園家所應該具備的知識和素養。小說借賈蓉之口轉告王熙鳳說:老爺們已經議定了,從東邊一帶,借著東府里的花園起,轉至此邊,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蓋造省新別院。已經傳人畫圖樣去了,明日就得。這段話中「相地」為第一,實際上是把傳統陰陽五行引入了造園。這是符合明人計成《園冶》一書「相地」為第一篇的「規矩」。正如早期抄本庚辰本在「轉至北邊」句下有夾批「簡凈之至,園墓乃一部之主,必當如此寫清」。在上引文字同回稍後還有一段文字又加補描:次早賈璉起來,見過賈赦賈政,便往寧府中來,合同老管事的人等,並幾位世交門下清客相公,審察兩府地方,繕畫省親殿宇,一面察度辦理人丁。選址、繕畫(設計圖)之後,自然安排工匠和預備工料。小說繼續寫道:自此後,各行匠役齊集,金銀銅錫以及土木磚瓦之物,搬運移送不歇。先令匠人拆寧國府會芳園牆垣樓閣,直接入榮府東大院中。榮府東邊所有下人一帶群房盡已拆去。當日寧榮二宅,雖有一小巷界斷不通,然這小巷亦系私地,並非官道,故又可以連屬。會芳園本是北拐角牆下引來一股活水,今亦無須再引。其山石樹木雖不敷用,賈赦住的乃是榮府舊園,其中竹樹山石以及亭榭欄杆等物,皆可挪就前來。如此兩處又甚近,湊來一處,省得許多財力,縱亦不敷,所添有限。全虧一個老明公號山子野者,一一籌畫起造。儘管這段文字略長了些,但由此可見曹雪芹在大觀園起造上的精心設計,讀其文字有種身臨現場之感受。對於一些不太懂園林「風水學」和建築學的人來看,似乎過於瑣細,但略知一二者就會明白這些敘述文字是絕不可少的。例如,園林的好壞優劣,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水,水是園林的命脈。在這段文字中特別指出水源是利用會芳園「北拐角牆下引來一股活水」。甲戌本在「引來一股活水」句下批道:「園中諸景最要緊是水,亦必寫明方妙。」尤其是「活水」二字妙極。古人詩云「惟有源頭活水來」,即有「活水」必有源頭,有了源頭,活水自然來。倘若是一潭死水,何以有流水之聲,何以有水中植物溢出的芳香?只有水才能構成小橋流水,魚翔淺底諸景,只有水才能映出遠山近柳,形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而「活水」是流動的,波光粼粼,流水淙淙,更能給人以聽覺、嗅覺、視覺上的藝術享受。又如,小說中寫道:「全虧一個老明公號山子野者,一一籌畫起造。」所謂「老明公」,用今天的名詞就是「施工總監理」,至少也相當一個「教授級工程師」。如果能稱得起「山子野者」,當是一位很有名氣的造園大師了。不管怎樣,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那就是一項造園工程必須有一個既熟悉圖紙又懂得施工程序的專門家不可。同回小說中寫道:賈政不慣於俗務.……凡堆山鑿池,起樓豎閣,又有山子野制度。下朝閑暇,不過各看望看望,要緊處和賈赦等商議商議便罷了。所謂「制度」就是監管按圖施工,不能隨意更改或達不到要求。曹雪芹的智慧之處就是從小細節處著眼,做到一絲不漏,連園林專門家也要翹起大拇指說:「非雪芹想不出,非雪芹不能寫!」從表現面上看,選址、引水、畫樣、督造,似乎有些瑣細,但細究其意則非常重要,即所謂「基不穩房不牢」是也。一般讀者喜歡大觀園中一幕一幕的兒女故事,常常忽略這故事發生的環境(空間)的意義。特別是那些看似細微末節的「點睛」之筆,潛心琢磨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方是會讀。曹雪芹似乎猜到了讀者急欲參觀大觀園,感覺它美麗的風光。於是在小說第17回開頭聊聊幾筆交待過秦鐘的喪事之後,筆鋒一轉寫道:又不知歷幾何時,這日賈珍等來回賈政:「園內工程俱已告竣,大老爺已瞧過了,只等老爺瞧了,或有不妥之處,再行改造,好題匾額對聯的。」大觀園造好了,於是就有了賈政率領從清客、寶玉一干人遊園的活動。賈政說「我們先瞧了外面再進去。」也就是說先行到大門外,然後開園門向里看,政老可謂深得看園三昧。何以如此說呢?這是因為園林藝術有其自身的特點:它的基本單位是景象,由景象構成園林的諸成分的內在結構,是園林存在的方式。因此,可以說園林藝術思想與實用內容,都是通過景象來表達的。作為園林基本單位的景象各具特色,但又是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在層次和景深的處理上重在合理相宜。賈政從園門外向里看,「只見迎面一帶翠幛擋在前面」,「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立即給游者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感覺。接下道「上面苔蘚成斑,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馬上又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一疑一喜,既寫出了園林藝術的奧妙,又寫出遊人領略奧妙的新奇感受來。作者之所以如此,除給人以神秘、驚喜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正門入園,又由小徑出山,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外感受。當賈政等「抬頭忽見山上有鏡面白石一塊」的那一刻,心頭豁然開朗,猛然間領受到「小自然」「大世界」的無限風光!小說作者安排賈政從正門進,還有一個目的是讓他首先領略一下園子的層次和景深,對園子整體有一個概括性的印象。然後遊人沿著「非行車輦」的僻路前行,出「翠幛」是「沁芳亭」;出亭過池是「有鳳來儀」(瀟湘館);前面「青山斜阻」只好「轉過山懷」來到稻香村;向前又遇山坡,轉過山坡是蓼汀花漵;又穿山過橋來到蘅蕪院;出蘅蕪院則見崇閣巍峨,層樓高起的大觀樓、玉石牌坊。「所行至此,才遊了十之五六。」下面數處「縱不能細觀,也可稍覽。」於是眾人來至「沁芳閘」(沁芳橋),過橋(閘)前行「或清堂茅舍,或堆石為垣,或編花為牖,或山下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終於來到了怡紅院;從怡紅院出去過青溪又有山阻路,由山腳邊忽一轉又回到了園門前。至此眾人已繞園走了一周,體現人追求「圓」的心理。賈政為何入正門而不走正路呢?因為正路是「省親」大道,任何人都不能搶先走過的,否則是犯忌諱的。到第18回元春省親入園時方從大道入殿。小說中寫她遊園時道:元妃等起身,命寶玉導引,遂同諸人步至園門前。早有燈光火樹之中,諸般羅列非常。進園來先從「有鳳來儀」、「紅香綠玉」、「杏簾在望」、「蘅芷清芬」等處,登樓步閣,涉水緣山,百般眺覽徘徊……已而至正殿。顯然,元妃遊園的路線與賈政遊園路線方向恰好相反。如果說賈政遊園是下馬觀花的話,那是由於「省親」時間有限,元妃則是走馬觀花,或曰跑馬觀花而已。儘管如此,作者的「皴染」法仍然起到了讓讀者加深對園內景觀認識的目的。透過賈政、元妃一行人的遊園,我們終於對大觀園的景象結構有了一個概括的了解,即大觀園是由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兩部分有機組成的。在自然景觀方面,人們看到不僅有地表形勢中的堆山疊石理水等自然景觀型式,而且還瀏覽到花草樹木等體現自然生態環境的造園手段。在人工景觀方面,我們既看到路徑、場院、籬垣、棚架、橋閘、步石等等,又觀賞了園中的亭、閣、樓、台、廊、榭等代表性的建築物。二者搜神奪巧的結合,達到天人合一,實現人傳統的「中和」思想,使「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大觀園臻於美境、化境。古代園林的妙處是在落實互映、大小對比、高下相稱,以達到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的境界,曹雪芹抓住了造園的三要素(即花木池魚、屋宇、疊石)來布局,使大觀園每一景象都變幻無盡。園內有怡紅院、瀟湘館、蘅蕪苑、稻香村……庭院深深,但各個庭院的布置又是各具獨特風格的一園,即所謂的園中有園,景外有景。這一方面是曹雪芹胸中智慧的展露,另一方面還要看到大觀園是作為賈府的「省親別院」而出現在小說中,並不是曹雪芹為自己造園子。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大觀園的一切景象都是曹雪芹思想的完善體現,二者之間有一致性,又有明顯的差距,例如,第19回賈政率眾人遊園時,賈寶玉就乘機對稻香村的景象提出了強烈批評。小說中寫道:說著,引人步入茆堂,裡面紙窗木榻,富貴氣象一洗皆盡。賈政心中自是喜歡。……寶玉不聽人言,便應聲道:「不及「有鳳來儀」多矣。」在寶玉的眼中,這樣造園實際上違背了「古人常雲『天然』二字」之意。接下去,寶玉解釋道:此處置一田莊,分明見得人力穿鑿扭捏而成。遠無鄰村,近不負鄰,背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出,似非大觀。爭似先處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雖種竹引泉,亦不傷於穿鑿,古人云「天然圖畫」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而終不相宜。……曹雪芹在此處借賈寶玉之口批評稻香村的「穿鑿扭捏」一段話,不過是借題發揮而已。表面看是就事論事,實際上他認為整個大觀園各個景象雖然符合造園結構原理,但是由於「人力穿鑿扭捏而成」故「似非大觀」。在這裡可以肯定曹雪芹造園的基本思想首先是「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其次,他特彆強調「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用白話來解釋這兩句話,就是要因地制宜,方不會過於「穿鑿扭捏」。他借古人「天然圖畫」四字來表達自己真實的審美理想,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曹雪芹特別注意利用自然形態來表現園林景象的形式美。讀者應該注意:「似非大觀」四個字,絕非泛泛之語。這四個字從曹雪芹的筆下流出,否定的不僅僅是元妃所題「芳園應錫大觀名」,他的筆鋒實際上已經指向了小說之外……三、大觀園的景象導引與意境創造《紅樓夢》第17回寫賈政決定率眾清客與寶玉遊園,賈政等剛至園門前,看完翠幛之後,便道:「我們從此小徑游去,回來由那一邊出去,方可遍覽。」說畢,命賈珍在前引導,自己扶了寶玉,逶迤進入口。在第18回元妃遊園時又寫道:「元妃等起身,命寶玉導引,遂同諸人步至加園門前。」兩處文字中都提到了「引導」或「導引」二字,很容易被讀者忽略過去。所謂「導引」或「引導」,是「景象導引」的略稱。園林藝術專家認為:「一座園林創作,關鍵在於導引的處理。導引是個抽象的概念,它與具體的景象要素融匯一氣而體園林思想與實用的全部內容。」因此,導引在遊園過程中起到「剪輯」師的作用。其一,「導引決定諸景象空間關係,組織景觀的更替變化,規定景觀展示的程序、顯現的方位、隱顯的久暫以及觀賞距離……所謂『曲徑通幽』,所謂『峰迴路轉』,所謂『開門見山』,所謂『豁然開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園林藝術效果,都是依賴導引而形成的。」其二,導引「對於游者具有指點途徑的意義。」在一座園林中,不論是自然的景觀,還是人工建成的景觀,都是某一種物質的「堆砌」,如果沒有導引的指點,則難以體現景象的觀賞價值和園林整體的美妙奇幻的變化。因此:「認識古典園林,關鍵在於認識其導引,只有了解導引的性質、機理,才能真正明了景象要素的構成。」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建園,又寫遊園,都注意到園林與人,與情之間的自然和諧,不僅見之於景象設置,也見之於景象的功能及其內部的裝飾、點染之中。同時對人的直接參与組織效應也考慮進去,這些手法體現了設計者的一種人文關懷。作者在小說中強調「導引」二字,目的明顯是讓靜止的景象通過導引這一活躍因素的參與,產生布局上的序列感,從而使園中一花一石都充滿生機,令人產生不斷變換的韻味。給人一種「景有盡而意無窮」的情調。賈珍的導引使遊人從園正門出發沿著園子一側僻路遊行一周,一路上雖然沒有導引者的講解,但卻通過每一位游賞者眼睛和內心的感受,將園中的意境描繪出來。 「完美的園林藝術作品中,包含著思想情趣與景象的統一,景象與園居方式的統一,這種統一所產生的效果,才是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這就是我們稱之為園林意境的東西。」那麼,大觀園的意境又是如何通過景象來表現的呢?我想歸納起來至少有以下幾個主要手法是值得重視的。(1)突出景象自然,創造自然之景。古代園林藝術特別注意追求壘山疊石,植樹造林,挖渠引泉,造出「自然生態」的大環境,模擬自然生態可以讓人有一種回憶大自然的心理感受。大觀園建造之前,除了東邊原有的會芳園之外,小說中無一字一句說明榮寧二府後面有青山池塘(可行船)。園成以後,則是青山隱隱,綠水悠悠,樹木蔥榮,掩映有致,給人一派自然風光的意境。(2)重人講情,造出景內有景又造出景外之景。大觀園是元妃省親的別院,所以樓、亭、殿、閣、橋、坊、庭院建築必須符合規制,又要錯落有致,鋪排有序,大觀園內的人工建築,充分利用地勢,達到前後高低,左鄰右舍,互相映襯,又各自一體。以功能而論這些人工建築,不僅作為景觀可供遊人觀覽,而且還可以用於居住起居,將觀賞與實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整個園子關上大門就成為一個獨立的世界。(3)點染奇花異草,造象外之象。今人有云:「觀賞植物是構成園林的重要因素,是組成園景的重要題材。」凡是讀過《紅樓夢》的人都會記得大觀園內的植物品種數量超乎想象。怡紅院的海棠芭蕉,瀟湘館內千竿綠竹,櫳翠庵的紅梅……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賈家的花木棚架令人咋舌,諸如荼蘪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藥圃、薔薇院、芭蕉塢、蓼汀花漵、紅香圃、暖香塢、葡萄架、蘆雪亭、荇葉渚、紫菱洲、藕香榭……,此外還有許多奇花異草布置在各個庭院中。例如,賈政等人來到蘅蕪院所見「一株花木也無」。「只見許多異草:或有牽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巔,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繞柱,縈砌盤階,或如翠帶飄飄,或如金繩盤屈,或實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氣馥,非花香之可比。」下面是賈寶玉介紹這些異草的名目,真真是讓人大開眼界。蘅蕪院建築的花團錦簇,身臨其境,如入香香國,令人倍感情趣無窮。(4)題匾額對聯,造出「詩情畫意「之境。《紅樓夢》第17回回目上聯是「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第18回回目下聯是「天倫樂寶玉呈才藻」。目的說白了就是給園內各個重要景點取個高雅的名字,利用文學藝術的「移情」作用來增添園林的「書卷氣」,提高其格調,突出主題。這樣做的效果是一方面將詩情畫意融入園林中,開掘景象的意境,另一方面「畫龍點睛」可以啟迪游者的情思,並使具體景象產生深廣的幽美境界。這樣,園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蘊含著不盡的情意,自然就將景象提升到「精神」的高度。圍繞著大觀園內主要建築和景點題匾額事,在賈政心目中是非常重大的事,甚至關乎到園子的成敗。第17回賈珍回賈政「園內工程俱已告竣」之後,立即提出「或有不妥之處,再行改造,好題匾額對聯的。」賈政聽了,沉思一回,說道:「這匾額對聯倒是一件難事。論理該請貴妃賜題才是,然貴妃若不親睹其景,大約亦不肯妄擬;若直待貴妃游幸過再請題,偌大景緻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也沉廖落無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當賈政擬請賈雨村代擬的時候,眾清客拍馬屁,說「老爺今日一擬定佳,何必又待雨村。」賈政笑道: 你們不知,我自幼於花鳥山水題詠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紀,且案牘勞煩,於這怡情悅性文章上更生疏了。縱擬了出來,不免迂腐古板,反不能使花柳園亭生色,似不妥協,反沒意思。 顯然賈政有自知之明,不敢胡亂了事。到了第18回賈政面見元妃之時,又一次啟道: 園中所有亭台軒館,皆系寶玉所題;如果一二稍可寓目者,請別賜名為幸。元妃聽了寶玉能題,便含笑說:「具進益了。」 果然,元妃遊園時,「親搦湘管,擇其幾處最喜者賜名。按其書云: 「顧思思義」(扁額)「天地啟宏慈,赤子蒼頭同感戴;古今曠典,九州萬國被思榮。」(此一匾一聯書於正殿)「大觀園」(園之名)「有鳳來儀」(賜名曰「瀟湘館」)「紅香綠玉」改作「怡紅快綠」(即題名曰怡紅院)「蘅芷清芬」(賜名「蘅蕪苑」)「杏簾在望」(賜名曰「浣葛山莊」)正樓曰「大觀樓」,東面飛樓曰「綴錦閣」,西面斜樓曰「含芳閣」……於是先題一絕云: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築始成。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錫大觀名。 下面是寶玉與姊妹們大呈才藻,題匾賦詩,深得元妃佳許,無須煩引。《紅樓夢》中少男少女們所寫的匾額、詠詩,雖有優劣高下之分,但都是為了「頌聖」,有些「應景」的味道,如果仔細考量,大多數詩的內容還是帖近所詠的景象,八九不離十的。本文的目的是談園林藝術與題匾額、詩文之間的關係,非關評詩,故不作枝蔓矣。試想,如果將賈寶玉與釵黛三春之詩文與傳統的書法、雕刻融為一體化,並把後來奉元妃之命都搬進園中來住:寶玉住進怡紅院,黛玉住進瀟湘館,寶釵住進蘅苑……聯繫在一起看,那麼園中的自然景象就必然進一步人格化、情理化、形象化。從造園藝術角度看,這些題詠就不僅是純「標識」的附屬部件,而是開拓了更為深刻的意境——詩情畫意般的美感!四、大觀園的「原型」與清乾隆的造園之盛閱讀和研究《紅樓夢》的人,大都想問一問,大觀園究竟有沒有原型?如果真的有,那「原型」是在南方還是北方?不論在南還是在北,能否指證是哪座園子?倘若說沒有原型,能不能說出一個讓人多少信服的理由?面對這一連串的問號,學者們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材料,來試作回答。因此那答案難免是百花齊放,千奇百怪,令人眼花繚亂,而無所適從。我的看法簡單明了:大觀園有「原型」。但這個原型一是既有古又有今(即曹雪芹生活的時代),二是既有南也有北;三是既有書中的園林也有書外的園林;四是既有耳聞的部分,又有親歷的體驗;五是既有皇家園林的影子,也有私家園林的借鑒。這裡我們需要解決一種誤讀:小說中的「原型」只能是一個。事實上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原型」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只要這個「型」真實存在,都可以成為構成「原型」的要素。因此我認為大觀園的原型不是某一個單一體園林的移置或摹繪,它是古今南北、皇家私宅園林精萃的綜合加工和提純,提純出來的「原型」呈分子結構狀態,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有「像」的成份,又都不「像」。這個時候,它已經是園林藝術的升華而凝成的藝術園林。出於這一基本的認識,我是反對大觀園完全「虛構」的說法。文學人類學認為,世界上任何一門藝術研究都必須納入到一種社會空間和文化空間去考察。《紅樓夢》中大觀園研究之所以百結難解,溜入猜謎式的泥淖之中,除了文本上的解讀不同之外,主要原因是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脫離了小說的「社會空間」和「文化空間」。曹雪芹的生活年代是18世紀中葉,確切一點說是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至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之間。即使我們同意雍正二年(1724)出生,死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那還是在18世紀中葉,社會空間和文化空間仍然是相同的。這正是多元化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激揚走向相互吸納、相互融通,並達到高度發達和臻於完美的成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曹雪芹的家世和個人的經歷使他不僅可以閱讀到有關園林的典籍——例如明人計成的《園冶》、清初李漁的《閑情偶記》,而且他有得天獨厚的機遇可以遍覽江南水鄉私家園林的小巧典雅,也可以飽覽京華皇家園林的宏偉氣派。大觀園中所透露出的許多建築風格和景象特徵的信息,證明了這座「省親別院」既有皇家園林的藝術種子,又有古往今來大江南北私家(特別是歷代「文人園林」)園林藝術的陽光與雨露的滋潤。據著名清史專家藏逸先生在他的《乾隆帝及其時代》一書的第8章《北京城市建設》中報告,雍帝正逝世不久,「服喪期滿」,乾隆帝就迫不急待的開始大興土木,戴文云:大約在乾隆三年以後,皇帝就顯露出對宮殿園林的強烈愛好,北京的建設大規模展開。這年,乾隆從大內移居圓明園,經常駐蹕於此,開始擴建圓明園,主要是在雍正御園基礎上,向東向北,增建宮殿樓閣,所謂「恢拓營繕,宏規大起」,形成了圓明園40景,命唐岱、沈源、郎世寧等畫家摹圖,乾隆親自題詩。在圓明園擴建的同時,從乾隆七年(1742)之後又先後修治北海,增建、擴建了許多景點;十年(1745)始營建香山靜宜園;十四年(1749)為迎接皇太后60壽誕,新建清漪園(即今頤和園的前身);十八年(1753)又修造玉泉山靜明園和京東盤山的靜密山莊。 至乾隆二十年(1755)為止,這是建築最繁忙的時期,北京西北郊區三山五園(暢春園、圓明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的格局基本定。 戴先生提供給我們的這組數字,一是年代,從乾隆三年到乾隆二十年,總共17年時間;二是告訴我們在短短的17年間乾隆帝下令新建、改建、擴建的大規模的皇家園林是「三山五園」,其它的工程(例如承德避暑山莊擴建工程)還不計算在內。我相信戴先生的報告是真實而可信的。眾所周知,曹雪芹大約於乾隆八九年間移居西郊著書黃葉村,大約從乾隆九年(1744)開始「披閱增刪」《紅樓夢》稿,那麼他不可能對這些近在身邊的浩大園林工程的建設,採取閉目塞聽,乃至一無所知。況且這些工程的建設不可能不引起當時朝野內外的議論。如果確有民間的議論,曹雪芹作為個敏銳的觀察家和大智慧的作家,就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置若罔聞。以我拙笨想來,曹雪芹會在他的筆下對這一事涉全民的大事件必然有所臧否。倘真的如此,那麼在《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營造上應當有所透露,儘管可能是十分隱晦的。清代的造園之風並非從乾隆時代才開始。事實上從康熙末年已有動靜了。圓明園初建於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一般認為曹雪芹出生的那一年。這個園子初賜給皇四子胤禛。雍正繼位后明顯加快擴建。例如,圓明園的第一期擴建工程就始於雍正三年前後,最終完成20景,雍正為之題詩命名。第二次擴建是乾隆三年才開始的,完成了40景。但早在乾隆二年(1737)已有了《圓明園全圖》並「御題『大觀』二字。」根據戴先生的指示,我查閱了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其卷80《圓明園一》里確有如下記載:清暉閣北壁懸《圓明園全圖》。乾隆二年,命畫院郎世寧、唐岱、孫祐、沈原、張萬邦、丁觀鵬 繪。御題「大觀」二字。乾隆還特意在《圓明園後記》中對所題「大觀」二字作了說明。其《記》有云:……我皇考未就暢春園而居者,以有此圓明園也,而不 不雕。一皇祖淳樸之心。然規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風土草木之清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稱觀止。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此。……據以上所引文字,可以同《紅樓夢》中大觀園營建始末,至少有以下幾點可以促使人發生聯想的。(1) 圓明園原為皇子胤禛賜園,繼位之後,成為雍正的「別院」。賈府原有「會芳園」在東府,元春由「宮中女史」「晉封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后將會芳園擴建成「省親別院」——大觀園。(2) 圓明園原為雍正所題,乾隆剛剛繼位不久(即乾隆二年)改題「大觀」二字,並為此作了《記》說明取名「大觀」的理由。《紅樓夢》中的「省親別院」名字原空,元妃來了「御題」大觀園,並寫七絕一首,其前二句云: 天上人間請景備,芳園應錫大觀名。 接著,元妃又說「今應聊以塞責,不負斯景而已。異日少暇,必補撰《大觀園記》並《省親頌》等文,以記今日之事。」這究竟是純屬巧合呢,還是有某種「淵源」?(3) 圓明園中有三處景觀題名曰:「天然圖畫」、「杏花春館」、「北遠山村」。將此三處景象同大觀園中的瀟湘館、杏花村(稻香村)對看,不難發現其中環境格局,植物配植之間的相同之處。是否這就是「借」呢?(4) 園明園之水發源於玉泉山,至園內水勢遂分,「西北高而東南低……水出苑牆經長春園出空閘,東入清河」。大觀園的水系利用原會芳園本是從北拐角牆下引來一股活水,經沁芳橋(閘)流出牆外。在第17回寫賈政等人出怡紅院,「轉過花幛,則見青溪前阻。眾人詫異:『這股水又是從何而來?』賈珍遙指道:『原從那閘起流至那洞口,從東北山坳里引到那村莊里,又開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總流到這裡,仍舊合在一處,從那牆下出去。」兩園水源流向,設閘、從牆下流出,這三點如此雷同,說明似乎絕非偶然巧合。(5) 誠如戴文指出,圓明園因系皇家園林,故園內建有寺廟以求福祈壽。大觀園本是私家圓林,不僅有櫳翠庵,「山下幽尼佛寺,林中藏女道丹房」。這些寺觀廟宇建於園內,恐怕皆是從皇家園林格局中「拿來」的,一般私家圓林中是難於見到的。(6) 戴文特別指出圓明園內有「昇平署」是供奉內廷的。奇怪者,大觀園有一微縮的「昇平署」——梨香院,教養十二優伶,供奉賈府娛樂。(7)曹雪芹同時代有一位著名造園大師,名叫張然。據記載這位大師父親張璉就是清代有名的造園名家,以疊石而聞名。子繼父業之後,張然在清宮中服役30餘年,參加過南海瀛台,玉泉山靜明園、圓明園及王公大臣們的園子都有他的足跡和心血。張家世代以造園為業,故號為「山子張」,載入《古代建築辭典》中,巧的是大觀園建設中有了一位「山子野」一起謀畫,併兼任全部工程的「制度」。如果說,當年曹雪芹家道沒落,缺少機會進入到這些皇家園林內去觀光一番的話,那麼在西山一帶居住卻極有機會就大觀園的創作細節去請教同時匠人「山子張」。所謂「山子野」,即山子張的野號而已。這之間是否也有啟人思考呢?依據以上七點,再佐以傳聞,我認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寫的大觀園是有「原型」的,但我要強調大觀園絕不可能是圓明園的翻拍或錄相。曹雪芹根據小說創作的需要而對素材進行大量的「剪輯」工作——在吸收皇家園林的恢寵大度方面可能有一些,以適合元妃省親地位身份。同時,曹雪芹也會將自己半生親見所聞的私家園林(特別是江南園林、文人園林)中的某些景象加以運用。《紅樓夢》中就此說得非常明白: 「天上人間請景備」——元春「誰信世間有此境」——迎春「仙境別紅塵」——黛玉「借待山川秀,添來景物新」——黛玉 大觀園是一個仙境,蘊含著世俗道教宇宙觀的「人間」意念。成為上「仙境」與「人間」的結合體。所以從黛玉后一句詩意中可以看出這個人間「仙境」是從歷朝歷代皇家園林藝術和私家園林藝術(人間)中「借來」的,那是別人的;所以必須「借」;「添上」的是曹雪芹自己胸中想像的丘壑。似可以認為這一「借」一「添」,才是我們解讀大觀園「原型」的真正鑰匙!五、大觀園文化意蘊的思考在本文開頭的導語中說過,「讀者在喜歡它(大觀園)的同時,也提出了各種各樣新奇別緻的問題,甚至引起廣泛而有意義地討論。」那麼,讀者究竟提出了哪些重要的問題呢?就我所知,大家普遍關住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曹雪芹在小說中寫一個大觀園的真實意圖是什麼?二是大觀園是賈府的花園為什麼只給寶玉和他的姊妹們住?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深意存焉」?三是大觀園真的有「原型」嗎?如果有又在哪裡?這三個問題中的第三個問題在本章第四部分中已經作了闡釋,表達了我個人的意見。至於是否真正解疑答惑,我只好說已盡我所能了。至於前兩個問題,我自己也是在思考之中,現將自己粗見拙識說出來,以求匡正不逮。《紅樓夢》第十六回當賈璉與王熙風、趙嬤嬤談論省親消息的時候,王熙風問賈璉:「省親的事竟准了不成?」賡辰抄本此句之上有署名略笏的眉批,內容是: 大觀園用省親事出題,是大關鍵事,方見大手筆行文之立意。 這條早期批語也見於甲戌抄本第16回回前總批,文字全同。這條批語揭示了兩個問題:一是賈府建大觀園是為了迎接「元妃省親」,回答了建大觀園的原因;二是「大觀園省親出題,是大關鍵事」說明作者如此寫法還有另外的創作意圖,否則就體現不出「大關鍵事」的「關鍵」在哪裡,也就見不到「大手筆行文之立意。」由此可見,這「關鍵」二字既在書里又在書外。所謂在書里,小說中確實是因為賈政接到元刀省親恩准之後才開始籌劃建園之事,並且在正月元宵節時元妃也真的「省親」了,在新建的「省親別院」里接見了賈府的主要成員,還舉辦了「筆會」,將這座園子命名「大觀園」,題了匾額,留下詠詩,為園林景象增添了「詩情畫意」之趣。所謂在書外,這是真正的關鍵所在,則要讀者細細品味,入迷出悟方能明白底里。(1)伏脈千里,「大觀園用省親事出題」。小說第16回先告訴讀者元春已由宮中「女史」身份升為了「風藻宮尚書」,雖然是官升一級(也許不止一級,無所考證),但還不夠「省親」的格,於是「加封賢德妃」,這就名正言順符合「宮裡嬪妃才人等」方可省親的規定了。所謂「妃」不是官銜,而是皇帝的老婆了,提升了身份地位;在賈府來說,原不過皇帝下面的官員,儘管是國公門第,也不能隨便迎接「省親」。元春成了皇帝妃子則大大不同,賈家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賈政由當朝一個「員外郎」變成了當今的「國丈」老爺。表面上看不過是「升級換代」而已,其實性質大不一樣。這是曹雪芹為了完成由省親而引出修建大觀園的第一錦曩妙計。「題」出來了,「關鍵」又在何處,簡而言之,曹雪芹就是要通過寫「省親」,建園兩件潑天大事,寫出賈家的「盛極」之至,寫出「百是之蟲,死而不僵」的賈府的迴光返照。(2)一冷一熱,呼應對比。曹雪芹為了實現自己「行文立意」,在藝術結構上作了精巧的映襯處理,以收到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第13回寫秦可卿之死,這是喪事,也稱「白事」。以此鋪陳寫出賈府的富貴豪奢和揮霍糜費。秦可卿喪音傳出,賈寶玉不顧家人阻攔,立即趨車赴寧國府向侄媳婦弔唁。小說中寫道: 一直到了寧國府前,只見府門洞開,兩邊燈籠照如白晝,亂鬨哄人來人往,裡面哭聲搖山振岳。繼而寫道: 賈珍便命賈瓊、賈琛、賈璘 、賈薔四個人去陪客,一面吩咐請欽天監陰陽司來擇日,擇准停靈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後開喪訃聞。這四十九日,單請一百單八眾禪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前亡后化諸魂,以免亡者之罪;寫設一壇於天香樓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業蘸。然後停靈於會芳園中,靈前另外五十眾高僧、五十眾高道,對壇按七作事。 僅是這段文字中的人數共307人,時間都是49天,試問僅是這一項開銷要用多少銀子?如果加上買千年不壞的棺材板一千五百兩銀子,買一張五品龍禁尉票一千二百兩銀子,還有家下四百餘口人丁49天的諸般用項,合算來該是多麼驚人!如果說停靈期間還是在賈府的大門裡,那麼出殯之日的熱鬧景象則是驚動朝野上下。小說中寫送殯的官客中有: 諸王孫公子,不可枚數。堂客算來亦有十來頂大轎,三四十抬小轎,。連家下大小車輛,不下百餘十乘。連前面各色執事、陳設、百耍,浩浩蕩蕩,一帶擺三四里遠。 按下又寫道: 走不多時,路旁彩棚高搭,設席張筵,和音奏樂,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東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寧郡王,第四座是北靜郡王的。……一時只見寧府大殯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從北而至。 試想,秦可卿在賈府不過是一個年青的重孫媳婦,死前在寧府未見有何德業可陳,死後公公為了喪禮上的風光買了個五品恭人的封誥,哪裡能同賈敬、王熙鳳、賈母等人之死相比?然而喪事卻如此奢華張揚。目的也是為了詳寫賈家之盛。但是秦可卿的身份地位太低了,換句話說「級別」不高,況且又是喪事,再風光,那也不能與「元妃省親」同日而語。至此,我們也就會明白「省親」的人必須是「妃」的另一層意義了。元春是賈府的大小姐,如今晉陞為「妃」,因為非「妃」不足以顯其重,非「妃」不是以顯其威;進而是大觀園非「妃」不能建,非「妃」不能顯其奇,非「妃」不能顯其奢!所謂「重」「威」者,並非是指元妃在宮中身體發福體重有所增「重」,而是一指其「妃」的地位之重要;二是「元妃省親」關於賈府的聲望之重要;三是元妃省親威儀之重要,要當「大事」來抓。小說第18回寫「恩准賈妃省親。賈政領了此恩旨,益發晝夜不閑,年也不曾好生過的。接下又道: 展眼元宵在邇,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監出來看方向:何處更衣,何處燕坐,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又有巡察地方總理關防太監等,帶了許多小太監出來,各處關防,檔圍幙,指示賈宅人員何處退,何處跪,何處進膳,何處啟事,種種儀注不一。外面又有工部官員並五城兵備道打掃街道,攆逐閑人。賈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燈煙火之類,至十四日,俱已停妥。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這段文字將「重」「威」二字凸顯出來,令人望而生畏。接下來是元妃鸞輿駕臨賈府場面,其重其威無法細述。不妨借明義《題紅樓夢》詩來概括之。詩云: 戚儀棣棣若山河,還把風流奪綺羅。不似小家枸束態,笑時偏少默時羅。 假如說秦可卿之喪禮風光與元妃元妃省親重之威相比的話,前者只不過是「小家拘束態」,後者不是大家而是皇家恢寵氣象。從小說創作結構來講,一喪一喜,一冷一熱的對比,目的是要造成「一浪高過一浪」的情節發展變化的層次,並把「後浪」盛推向最高處,達到「盛極必衰」的結果。這種安排在創作上是有風險的,都是場面大,人物眾,空間多的描寫極易犯情節重複。頭緒繁而不清,人物多而面目模糊,性格不突出等諸種毛病。但讀者從這兩個故事整體安排和發展結果來看,卻是各自成篇,銜接自如,頭頭是道,環環相扣,效果極為感人,這就是凸顯了故事編織之「奇」,情節安排之「奇」。所謂「奢」,是指大觀園建設之奢。第18回元妃入賈府之後,「元春入室更衣,更衣畢復出,上輿進園」。小說中寫道: 只見園中香煙繚繞,花彩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氣象,富貴風流。……賈妃在轎內看此園內外如此豪華,因默默吧息奢華過費。本回末,當元妃即將「回鸞」,與賈母等人告別再一次說道: 倘明歲天恩仍許歸省,萬不可如此奢華糜費! 元妃住居深宮,皇家苑囿什麼沒有見過。在家中一日所見兩次「嘆息」,指出賈府「奢華過費」,實非泛泛之語。《紅樓夢》第53回寫烏庄頭進租時與賈珍賈蓉父子兩個對話,談到近年榮寧二府的花銷。 賈珍道:「……比不得那府(榮府)里,這幾年添了許多花錢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卻又不添些銀子業。這一二年倒賠了許多,不如你們要,找誰去!」。賈蓉道:「娘娘……豈有不賞之理,按時到節不過是些彩緞古董玩意兒。縱賞銀子,不過一百兩金子,才值一千兩銀子,夠一年的什麼?這二年那一年不多賠出幾千銀子來!頭一年省親連蓋花園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兩年再一回省親,只怕就精窮了。」 珍蓉父子的話道出了賈府的實情,也指出了「省親」給賈府所帶來的經濟上的拮据乃至虧空。脂批所說的「省親」,「大觀園」是「大關鍵事」,這就是「大關鍵」!所謂「行文立意」就是寫出賈府「盛」的背後是留下未來被抄的禍根。這在第13回秦可卿魂托鳳姐賈家後事二件中說得明明白白,可謂「千里伏線」。小說中寫道: 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要知道,也不過是瞬息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宴必散」的俗語。此時若不早為考慮,臨期只恐後悔無益了。 確實,「元妃省親」,應了秦可卿說的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但結果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最終落得個「樹倒猢猻散」!(3)消解「禮制」「束縛」,回歸自然王國。幾千年歷史證明,在宗法等級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它剝奪了人的一切「財產權」,包括人的思想。這種高度專制的制度既使人失去說話的自由,也失去不說話的自由。榮寧二府是18世紀中社會中的典型宗法森嚴世家,賈家的祠堂是這個宗法世家的一個象徵,而族長是這個宗法世家的代表者。因此,在榮寧二府高牆之內就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王國。在這個大家族中,主子們可以任意妄為,雞鳴狗盜,無法無天,但是就大多數人來說家族內的基本倫常還必須按禮制行事。這是社會的現實。曹雪芹能過榮寧二府的描寫,一方面再現了這個社會的現實,寫出他們的奢華糜費、腐朽不堪,不配有更好的命運。另外一方面又要為以寶黛釵等青年男女創造一個符合他們天性需要的「理想樂園」,讓他們在人生中品嘗另一種甘甜。於是他借省親事創造了一個與賈府相對獨立的大觀園。在大觀園中,賈寶玉純真浪漫的天性(意淫),再也不受空間位序的拘謹,擺脫了禮制的種種束縛。園內的自然景色,山水樹木的隨情適性,給賈寶玉和他的姊妹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天性宣洩場。當然,如此一來,自然構成對禮制的消解。小說第23回寫奉元妃之命,讓賈寶玉同他的姊妹搬進園子,就此在書中寫道: 賈政遣人來回賈母說:「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兒姐兒們好搬進去的。這幾日內遣人進去分派收拾」。薛寶釵住了蘅蕪苑,林黛玉住了瀟湘館,賈迎春住了綴錦樓,探春住了秋爽齋,惜春住了蓼風軒,李氏住了稻香村,寶玉住了怡紅院。……至二十二日,一齊進去,登時園內花招綉帶,柳拂香風,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 園因人而美麗,人因園而情真。小說接下又道: 寶玉自進花園以來,心滿意足,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至描鸞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例也十分快樂。 那麼,這個世外桃源似的世界是誰給他們的呢?是元妃。第一,如果沒有「元妃省親事」根本沒有這麼一個仙境般的大觀園。第二,即使賈府有了這麼一個園子,也不一定讓他們一群少男少女去住,元妃省親別院非同一般私家園林,有規制上的要求,並不能隨便搬去住的,但元妃想到了,下諭對內開放,讓寶玉住進去。為此小說寫道: 如今且說賈元春,因在宮中自編大觀園歇詠之後,忽想起那大觀園中景緻,自己幸過之后,賈政必定敬謹封鎖,不敢使人進去騷擾,豈不寥落。況家中現有幾個能詩會賦的姊妹,何不命他們進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無顏。卻又想到寶玉自幼在姊妹叢中長大,不比別的弟兄,若不命他進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時不大暢快……命寶玉仍隨進去讀書。 至於寶玉等人搬進大觀園之後的故事,書中所寫歷歷在目,無需煩述。只由此,回答了「大觀園用省親事出題」的,「關鍵事」。曹雪芹「行文之立意」深遠,於此又一證。(4)曲演太虛境,悟出繁華夢。庚辰抄本《紅樓夢》第16回在「已經傳人畫圖樣去了」句側有批語道:「大觀園緣玉兄與十二釵太虛玄(幻)境,豈(可)草率。」這是「大觀園用省親事出題」的又一大「關鍵事」,也是曹雪芹「大手筆行文立意」的最「關鍵」。因為在我看來,借大觀園之實象演太虛幻景之虛象的目的是讓賈寶玉真正正經歷一次「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品嘗人間百味,看見人間態之後,自覺地打破情關、迷關的樊籬,再走出「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那將是刻骨銘心的徹悟!這才是曹雪芹真正要實現的最高的美學理想,也是創造大觀園的真正意圖和理由。小說第5回寫賈寶玉夢遊太虛境,警幻仙姑遵榮寧二公之託,利用飲饌聲色規訓寶玉,希望他能從痴迷中醒悟。警幻仙姑用了三步法:一是用看十二金釵判詞圖冊,「令彼熟玩」,希望他能從紅顏薄命的判詞中悟到人生榮華富貴轉瞬即逝,生死早已命定的道理,「結果是尚未覺悟。」二是飲千紅一窟(哭)茶,萬艷同杯(悲)酒,聽十四支「紅樓夢曲」,悟到他身邊的那些姊妹們未來的命運,整個賈府最終也是「飛鳥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然而,「寶玉甚無趣味,警幻因嘆:「痴兒竟尚未悟!」三是授以雲雨之事,這是人生大情關,大迷關。然而他竟要墮入「迷津」。此時此刻,警幻大告道:「快休前進,作速回頭要緊!」「要緊」二字醒世語,警世語,也表明了警幻的無奈。佛云:「回頭是岸」、「立地成佛」!大觀園的景象極似太虛幻幻景。故第17回賈寶玉隨賈政來到大觀樓前玉石牌坊前,呆住了。小說中寫道: 寶玉見了這個所在,心中有所動,尋思起來,倒像那裡曾見過一般,卻一時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賈政又命他作題,寶玉只顧細思前景,全無心於此了。 哪裡「見過」?太虛幻幻境故事再現!賈寶玉在大觀園中歷盡悲歡離合,炎涼世態。終於從情痴走向情識,由情悟達到情絕(懸崖撒手)。第36回「識分定情悟梨香院」是寶玉開覺悟的關鍵一回,他通過所見,為齡官與賈薔之間的振情振意所震動,認識到「人生情緣,各有分定」。他「痴痴的回到怡紅院中」,對襲人說出自己的心底感受: 我昨晚上的話竟說錯了,怪道老爺說我是「管窺蠡測」。昨夜說你們的眼淚單葬我,這就錯了。我竟不能全得了,從此後只是各人各得眼淚罷了…… 由開始情悟到完成情悟,是從第74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開始到第78回「痴公子杜撰芙蓉女兒誄」這段時間。因為在這期間他經歷了自己手足迎春出嫁和死亡,探春的遠嫁,特別是那些他曾愛護過的,喜歡接近的美麗丫擐——司棋、芳官,晴雯,四兒被逐而亡及這之前金釧之死,三姐自刎,使他感受人生的不平和不幸,感受到美麗是如此的脆弱。他有了激憤,寫不了那篇驚天地、泣鬼神的誄文。那是寶玉討伐舊制度的宣言書。不僅僅是晴霞一個人,而是憤天下所有的真女子。寶玉由情悟到情絕是從黛玉之死開始的。他惟一心愛的女子,惟一的知已,惟一的希望,離他而去。賈寶玉第一次感受到「一貧如洗」的真正含義。然而他無路可走,只好,也只能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大自然)中去!如果說,在太虛幻境中,警幻仙姑是「一夢而悟」是「頓悟」,那麼在大觀園中的悟則是「漸悟」。這種悟是首先是因為植根在18世紀「沒有自由意志」的農業文明的文化土壤之中。這塊古老的土地經過千百年的風吹日晒土壤已經板結,剛剛萌芽的幼苗還無法破土而出。同時還必須看到,大觀園是賈府的後花園,它儘管有獨立的封閉的一面,但它也有依附於賈府的一面,又不可能完全封閉。大觀園不僅要受到來自榮寧二府內外的各種影響的侵襲,而且也必然受到榮寧盛衰直接打擊。因此寶玉的悟雖在兩種環境中,卻是一種力量的襲擊中最終完成的。悟,就是洞徹人生,認識自我。它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境界。人生不能沒有悟,人生必須有所悟。我們應該記住賈寶玉的悟是無可奈何的悟,結局是回到「情根」,這是一個時代的大悲劇——乍看是「歡樂頌」,實際上是「命運的交響曲」![附錄] 大觀園「原型」說論點摘要一、隨園說1、袁枚:「其子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看,即余之隨園也。當時紅樓中有女校書某尤艷,雪芹贈雲」——《隨園詩話》清道光二年刊本卷22、富察·明義:「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蓋其先人為江寧織府;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隨園故址。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余見其鈔本焉。」——《綠煙瑣窗集》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印本第105頁3、愛新覺羅·裕瑞:「聞袁簡齋家隋園,前住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約在康熙年間,書中稱大觀園,蓋假託此園耳。」——《棗窗閑筆》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印本第175-176頁4、胡適:「袁枚在《隨園詩話》里說《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即是他的隨園。我們考隨園的歷史,可以信此說不是假的。」——《紅樓夢考證》(改定稿)1921年,載《胡適文存》1集卷3二、南北兼有說1、胡適:「我們答案是:雪芹寫的是北京,而他心裡要的是金陵,金陵是事實所在,而北京只是文學的背景。」—— 《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載1928年3月10日《新月》創刊號2、俞平伯:「《紅樓夢》所記的事應當在北京,卻參雜了許多回憶想像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底風光」。——《紅樓夢地點問題底商討》載《紅樓夢研究》1952年9月出版社3、俞平伯:「以回憶兩論,可在北京,亦可能在南京。」「以理想而說,空中樓閣,立即無所謂南北。確有個影兒,……擴大了幾倍……幻出一個天上人間的蜃樓樂園來。」——《讀紅樓夢隨筆》第6節香港大公報1954年1-4月三、恭王府說1、周汝昌:「……曹雪芹的園子是有模型在胸的。」「……據目前的線索,我很疑心曹雪芹老宅就是現在的北京師範大學女生院,這所宅院的歷史如下:曹家——和珅府——慶王府——恭王府——輔仁大學女部——師大女部。」——《紅樓夢新證·地點問題》棠棣出版社1953年9月版2、周汝昌:「我是主張,曹雪芹的榮國府大觀園,有其實際地點的基本素材作為藍本,這個地點即相當於北京什剎海(前海)稍西的恭王府。」——《恭王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4頁3、吳柳:「我認為恭王府是大觀園遺址,完全有可能。」——《京華何處大觀園》上海《文匯報》1962年4月23號四、什剎海說1、謝道隆:「汊海方塘十畝寬,枯鶴瘦柳蘸波寒。落花無主燕歸雲,猶說荒園古大觀」。下注云:「十汊海,或謂即大觀園遺址,有白石大花盤尚存。」——《紅樓夢分詠題名·題詞》載邱煒《紅樓夢分詠絕句》光緒二十六年刊本,卷首2、芸子:「什剎海,世傳為小說《紅樓夢》之大觀園。」——《舊京閑話》載陳宗蕃著:《燕都叢考》第六章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399頁五、成王府說奉寬:「故老相傳……成王府園亭點綴,與《紅樓夢》中大觀園同,即大故學士明珠第,今醇王府。」——《蘭墅文存與石頭記》原載1931年《北大學生》第1卷第4期六、自怡園說周冠華:「自怡園是康熙時大學士加太子太傅明珠的別墅,在北京西直門外的西郊海甸,近玉泉山。」「上列29個證據與理由,證成大觀園就是自怡園,其中大部分是以當時人看作與紅樓夢互相印證,這種證據就是考證學上的內證。」——《揭開大觀園真址之謎》載台灣《藝文志》1974年7-8月第106-107期又載《大觀園就是自怡園》一書台灣漢文書店1974年6月印本七、江寧積造署西花園說1、趙岡:「康熙南巡時,數次都以曹寅的織造署為行宮,書中大觀園的規模與此相當。……書中甄家一直都在南京,正暗示故事的真正地點是南京,而非北京。」——《紅樓夢考證拾遺》看港高原出版社1963年版。轉引自宋淇著:《紅樓夢識要》書店2000年12月版,第36頁2、趙岡:「……大觀園真址之建造是為了康熙南巡當行宮之用……」「這個南京行宮圖,今尚保存,其院亭花園的規模及配置很類似書中的大觀園。"——《紅樓夢新探》香港·晨鐘出版社1971年4月舊版引文見第184-185頁八、集錦說1,藏云:「北京園林的發達,至康熙乾隆年間而極盛。這個時期,北方苑囿系統的園林,大部分被莊園系統的因素浸潤了。《紅樓夢》大觀園的規模就是在這個歷史的根據之下而產生的,它是溶合苑囿與莊園兩種系統而成的一個私家園林,「大觀園絕不是一座空中樓閣,……它受當時皇家園林城內三海(中海、南海、北海),城外西部如暢春園、圓明園、長春園諸御苑的影響極大,可說就是這些皇家園林做了大觀園的底本。」——《大觀園源流考》原載1935年7月14日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160期2、馮精志:「大觀園薈萃集錦雍乾名園景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大觀園之謎》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06頁九、圓明園說1、戴逸:「乾隆九年,圓明園最大的擴建工程完成,此時恰是曹雪芹開筆創作《紅樓夢》之際。……想必給曹雪芹以啟示和借鑒,使他能夠為紅樓諸釵安排大觀園這樣一個徇麗多和彩的活動的舞台。」——《乾隆帝及其時代》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97頁2、方金爐、王學仁:「大觀園以其三里半大的氣勢,「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巨大規模何龐雜配置,維妙維肖地臨摹著地廣三千畝洋洋四十景,「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圓明園整體形象。」——北京《海淀報》1995年3月6日十、河北樂亭說俎永湘:「紅學界普遍感到,《紅樓夢》中描寫『賈府』和『大觀園』筆筆有蹤,一絲不亂,肯定有一個原型作依照。那麼這個原型在何處呢?……經我多年考證認為,《紅樓夢》小說中描寫的『賈府』,『大觀園』仿照的原型在河北樂亭縣馮家哨(王氏莊園)。」——《〈大觀園〉原型在樂亭》2000年12月6日,自印本。第1頁十一、河北任丘說於煜:「《紅樓夢》的創作歷史底本,是河北省任丘市『北隨園先生』邊連寶參與編修的乾隆二十七年刊本《任丘縣誌》。把《任丘縣誌·輿地》中記載的書院、書室和園亭,放歸到《任丘城圖》的原來位置,便可以構成一幅完整的大觀園創作原型圖。——《大觀園的創作原型》載《白洋淀》文學季刊2003年第1期第72十二、南京花塘村說邵嶺文章:「南京江寧匡陸郎鄉有一個小村叫曹上村,村民大多姓曹,都奉曹雪芹為祖先。當地也曾有過四大家族,分別為曹,史,薛,王,現在仍以自己村的形式存在著,附近還有東觀村和西觀村,當地人相信,這裡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文匯報》2001年2月27日十三、太虛幻境說余英時:「大觀園不在人間,而在天上,不是現實,而是理想,更準確的說,大觀園就是太虛幻境。」「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更不是以十八世紀任何一個園林(無論在南、在北)為藍本的。到現在為止,我們尚未找到任何一條證據,是以證明大觀園是南京織造署的花園。」——《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1月出版,第211頁,第233頁十四、虛構說1、二知道人:「好事者瀏覽名勝,每於亭台之式樣,山水迴環,杼軸於懷,臣有粉本矣。大觀園之結構,即雪芹胸中邱壑也:壯年吞之於胸,老年吐之於筆耳。……雪芹所記大觀園,恍然一五柳先生所記之桃花源也。——原載《紅樓夢說夢》清嘉慶十七年解紅軒刊本摘引自一粟《紅樓夢卷》卷三,第85-86頁2、關華山:「筆者就整體來看,已判定大觀園是作者虛構的。」——《〈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台灣境與象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09頁3、黃葆芳:「根據虛構、在南、在北,三個論點,我同意第一個見解 ……曹雪芹不止樣樣當行出色,想不到還是個具有高度才能的園庭布置專家」。——《大觀園的布置》1971年1月1日新加坡《南洋商報》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