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作者:薦媽,一個只說正事的逗逼,傳說中的人薦人愛,有一雙鐳射眼。哈嘍,AV8D,又是我薦媽~Bonjour!!!so long no see!!!最近薦媽「巨(大的)怕」帶薦妹下小區玩耍,因為三歲以上的大娃們都去上幼稚園后,剛滿兩周歲的她在小區已經是「打遍無敵手」了。遛一圈下來,打哭四個寶寶,對小寶寶一開始是又親又摸,接著,用掩耳不及迅雷之勢「啪」一下,一巴掌拍下去,小寶寶應聲哇哇大哭。對大孩子,則是默默走過去就「手起掌下」,更試過把斯文忍讓的大姐姐直接打哭。接著,無論是我怒火衝天打她小手,還是極力想讓她道歉說對不起,她都是無動於衷站著乾瞪眼,而且屢制不爽,屢教不改。看來薦妹的「肢體敏感期」來得比哥哥(薦寶)來得更猛烈一些。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彆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今天,薦媽著重要講的就是——肢體敏感期。肢體敏感期又分為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其中,「手的敏感期」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逢洞必摳),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想想都令人毛骨悚然,精神抓狂)那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愛打人,而且還越制止他/她,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兩歲左右的小孩,處於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會很在乎媽媽和旁人是否注意到自己。為了引起注意,攻擊行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換來的是媽媽的一頓責罵,但對一個兩歲的孩子而言,可能尚無法將「打人」和「被罵」相聯繫!兩歲多至三周歲之前,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覆出現打人動作。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她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有時打人,僅僅是想表示友好;有時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是在用肢體語言與別人交流,只是他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幅度和力度。當他/她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出現話未出口手已伸的推搡或搶奪情況。成人要做的是,切記(住)!切記(住)!切記(住)!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打人是個壞小孩,不乖」。(這話絕對99%的家長都會躺槍,包括薦媽(自愧捂臉))你只要「不!強!化!」。在他/她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最後平靜地帶孩子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而不是苦口婆心說理,因為,這個階段(兩歲多至三周歲之前)的孩子講道理是100%沒有用的。而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也請盡量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其實不止是在孩子「打人」這方面,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當媽的人都知道,孩子絕對是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她自然就放棄了。但是,但是來了,當寶寶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因為,曾有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3歲半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後的攻擊性行為。所以,在他/她每一次攻擊別人時,都要嚴肅告之「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打人」這個負面的信息加進去)。並要求寶寶進行誠懇的道歉,向寶寶傳達「勇於承擔自己錯誤」的觀念。而不是寶寶打了人,寶媽代替寶寶向被打者道歉,這樣的行為不但無助於讓寶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會讓寶寶對寶媽產生依賴情緒。我們客家有句諺語是這樣講的,「三歲打娘 娘歡喜,三十打爺(爸)激(氣)到死」。這話其實也道出了一個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弊病,當寶寶小的時候,打了人,我們大人往往以玩笑的口吻回應寶寶,甚至會故意逗寶寶去「打」某人(寶爸、爺爺)。這些都會讓寶寶誤以為打人是一種玩笑,不利於寶寶正確觀念的養成。當寶寶打人時,要及時、嚴肅地指出寶寶的錯誤。所以,對於孩子打人或不打人,敏感期就擺在那,不增不減。耐心陪伴孩子度過敏感期,學會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這就足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情緒不知道如何說的時候,不需要說任何的話,最好的方法是什麼也不說,只需要安靜的抱著孩子,這就是接納。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都不同的發泄情緒方式,而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是孩子對待他自己和生活的方式。想留意更多薦媽動態,你可以通過我或者加薦媽小號18148906397薦媽往期精選丨夏天尿片丨嬰兒濕巾丨坐便器丨兒童牙膠丨夏天防晒丨英國必買嬰兒產品丨嬰兒米粉丨兒童繪本丨游泳圈丨寶寶洞洞鞋丨兒童涼席丨嬰兒睡袋丨原版英語繪本丨寶寶常用藥丨祛妊娠紋丨爬行墊丨嬰兒背帶丨床欄丨嬰兒理髮器丨嬰兒枕頭丨兒童車 丨飲水杯丨奶瓶 丨按摩神器丨0-3歲玩具往期開團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