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在《得到》專欄里,提及了Google剛進時候的一件事。剛開始,Google總部對研發團隊的評價非常低,因為「出工不出活兒」,北京的三四個工程師都抵不上Google總部的一個工程師。後來吳軍幫忙分析了原因,他發現,研發團隊里,所有的工程師都是新人。工程師們不善於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並優先完成它們,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工作,而在Google總部,新員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經驗的員工帶動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之後兩年,Google總部的工程師陸續來幫助團隊梳理工作方式,而團隊也會去Google總部交流,這種情況就得到了改善,研發團隊也最終得到了總部的認可。Google工程師這麼聰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學習正確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產出,何況大多數人?我們一直都認為,如果一個人智商情商正常、學習和工作意願高,就一定能出成績。然而,我帶過很多人,也招過很多人,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些人,十分有意願學習,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產出卻非常低,甚至不如很多資質低於他們的人。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度懷疑自己看人不準。直到前陣子看到吳軍的這段敘述,才幡然醒悟,仔細回想了這些人的工作方式,將他們與產出高的人相比,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存在這三個問題:NO.1:只關注任務,不關注目標假如你的老闆正在飛機上,還有1小時落地,下來之後需要給客戶做一個重要彙報,而你需要給他做一份PPT。但因為你錯估了時間,導致PPT草草做完,而且發現其中一些數據沒有,你怎麼辦?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瘋狂地找數據,最後可能數據有了,然而PPT沒有來得及做完,或者質量不高。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幫自己一起找數據。而最高效的那些人,會根據老闆此次彙報的目的,判斷這些數據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麼就把時間花在完善重要頁數、而不是找數據上,如果很關鍵,那麼就找其他人幫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數據。這三類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任務導向與目標導向的差距。我此前的諮詢公司,在做高潛人才研究的時候,有個發現:高潛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備這些共性的人,幾乎做什麼都能做好,而不具備的,幾乎做任何工作都會障礙重重。這其中,有一項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結果驅動)。那些高產出的人,未必動作更快,而是更善於判斷,什麼事情對結果是最有效的,然後,用盡一切辦法保證結果達成,而不是死守著原有的工作任務。實際上,結果驅動不僅僅是一種工作習慣,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以終為始的思維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訓練的最有用的思維模式之一。有學員問我:如何讓自己對一個行業有真知灼見?想想看,如果是你,會如何回答?我的回答方式,是反問她:具備真知灼見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想讓客戶更加信任你、還是想讓老闆看到你的進步?假設你是希望客戶信任你,覺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這個行業里的客戶有什麼痛點,然後針對這幾個痛點,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灼見,然後藉機溝通出去。了解一個行業,是一個太大的目標,不進行有效拆解,根本無從下手。所以,沒有結果驅動的思維,僅僅死守著工作任務,最終就是,出工不出活兒。NO.2:應激式工作,而非統籌式工作如果你觀察周圍的同事,會發現,整天風風火火、急得上躥下跳、各種任務來回切換的人,有時候產出並不高。看他們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樣,打完一個,另一個又冒上來,連看的人都跟著焦慮起來。而另一類人,他們做事專註、條理清晰、看起來很淡定,但最後,多困難的事兒都默默搞定了。兩者的差別就在於,第一類人總是應激式工作。他們每天到單位是馬上投入工作,不會規劃每天的工作,以至於到了下班之後,發現還有事情沒做完,而沒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另外,領導臨時給個任務、客戶臨時有個要求、同事臨時要個數據,他們都會停下手裡的事情,去忙這些,最終,在任務的切換上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假設你每項工作任務平均半小時可以做完,而任務之間的切換通常也要半小時,如果你經常一項不做完就切換到下一項,就算每個任務中途切換一次吧,那就意味著,8小時的工作時間,你至少有4小時都花在任務切換上了。這種應激式工作方式無疑是低效的,那什麼才是高效的呢?統籌式工作。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