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我們總說,時間是公平的,一天24小時,人人平等。然而,每次聽到某些人聲稱自己每天「只睡4小時就夠」,似乎又覺得他們的時間比我們的多。畢竟我們還在睡覺的時候,這些人已經開始工作,如果按照「時間就是金錢」的定律,這些人似乎更有可能邁向成功。事實真的如此嗎?美國「名人堂」演說家、華爾街暢銷書《Active Your Brain》作者斯科特•哈爾福德(Scott Halford)以他對神經科學和人類大腦的了解指出,絕大部分人的正常睡眠時間在7到9個小時,那些聲稱「只睡4小時就夠」的人其實是 「腎上激素」的癮君子。Scott Halford當面對挑戰或者威脅時,人的體內會產生腎上激素,此時分泌這種荷爾蒙非常重要,但我們的身體並非時刻都需要這種激素,過多的分泌就會使它變成一種毒素。「腎上激素」的癮君子們熱衷於時刻保持「警醒」,這也就是他們睡了4小時就會醒來的原因所在,而且,即使是在這4個小時里,他們的大腦也沒有休息,而是繼續「工作」,這最終可能引發癌症、記憶力衰退、情緒暴躁、胃病等一系列問題。斯科特是今年中歐返校日的特邀嘉賓,他和返校「充電」的中歐Global EMBA校友們一起認識神秘大腦,揭秘人們對大腦的認識誤區,同時給出了簡單可行的建議。▼大腦認識誤區一:21天養成新習慣?21天養成新習慣,這個說法在朋友圈很有市場。但這是真的嗎?忘掉這個說法吧,這是一個誤解。在20世紀50年代,一個名叫Maxwell的心理學家做了一項試驗。他去觀察那些從戰場上回來、失去了胳膊或者腿的戰士們,看他們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不再感知到自己胳膊或者腿已經不存在了,結果證實這需要21天的時間。所以有人就得出結論,如果用21天可以忘記,那麼用21天的時間也能建立一個新的習慣。這是不對的!如果你每天都做一件事情,持續做了30天,這並不意味著你已經養成一個新的習慣,而是意味著你能夠養成一個新習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比如說你希望在會議上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你可以每天發言一次,說上1000次,這樣你需要3年的時間才能在發表意見時感到舒服。如果你每天說3次,這個時間就可以縮短為1年。如果每天說9次,也許3個多月就可以了。所以如果要養成一個新習慣,需要上千次的練習,以及非常大的決心。那麼,當大腦記住了一個新的習慣之後,會忘記舊的嗎?這個要看情況。舉個例子,假如你要戒煙,要戒掉把煙不停地放入嘴裡這種習慣,你就必須要開始做一些新的事情。因為大腦只會根據你所做的事情而創造新的路徑。你去散步、深呼吸,做一些動作來阻止之前動作的發生。時間久了,舊的習慣慢慢消失了。你所做的是建立一個新習慣去代替舊習慣。而有時候,你已經有了一個習慣,想要保持,然後還想加入一個新習慣。比如彈鋼琴,學習了右手的動作,加入左手時,不希望忘掉右手的動作。所以會不會忘記舊的習慣,取決於你自己的決定,但前提是必須要有上千次的練習。大腦養成習慣的基本模式激活:現在就從小事開始看見:看見一項技能或者在大腦里構思一個行為嘗試:試著去做思考:思考怎樣去做,並且得到反饋調整:讓它更容易或者更難激勵:獎勵自己,進行慶祝,可以有點沾沾自喜重複:重複這個行為21天,然後繼續大腦認識誤區二:「多任務處理」可取嗎?近年來,「多任務處理」能力被譽為職場上的必殺技。這其實是人們關於大腦認知的又一誤區。事實是,人們往往處理不好多項任務,這隻會讓人變傻。研究證明,在處理多項任務時,我們的IQ值會降低10到20。實際上我們的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兩項複雜的任務,比如一邊用筆寫字,一邊把瓶蓋擰開。你可以同時做兩件事,但只能專註於其中一件事。除非是兩件不相干的事,比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往信封上貼郵票。郵票貼歪了也沒關係。如果你做的事情要求準確性以及高質量,請一次只做一件事。一些你需要知道的數字平均下來,大腦每3分鐘處理一個任務,每12分鐘處理一個工作話題;專註工作1小時,相當於被打斷情況下的4小時;被打斷後,有1/3的人不會再回到原來的工作中。小貼士1. 關閉手機或電腦里會跳出的各種推送通知;2. 關上門,安排好與他人的溝通時間,而不是隨時被別人打斷;3. 養成定時看郵件的習慣,而不是隨收隨看;4. 離開常規的工作地點,到咖啡店或者圖書館工作;5. 完成一份文件之後,把它收起來;6. 電腦上不要同時打開多個窗口,除非這些都需要你立刻處理。大腦認識誤區三:切不可同時進行「創新」和「評估」創新和評估在大腦里屬於兩個分開的流程。創新需要不停地湧現新的想法,評估是判斷一件事情是正確的或者錯誤的,你不可能同時做這兩件事情。比如你有一個很好的想法,馬上就有人說,「我覺得這個行不通,我們以前嘗試過」等等,你覺得會產生什麼結果?你會去辯解,就不會再繼續創造了。如果讓你繼續下去,「OK,還有什麼?」這就是完全不同了。但是在很多組織中,尤其是分析性的組織中,經常喜歡評論,然後切斷了創新的路。所以如果做頭腦風暴的話,不要一組人在一起做,而是讓每個人自己先想,再讓一組人一起評估。你的大腦喜歡這五樣東西1. 確定性/一致性(Certainty/Consistency)大腦對確定的和一致性的東西感到舒適。雖然大腦喜歡確定性,但它依然樂於在變化中通過學習求得發展。2. 選擇(Choice)人們喜歡有所選擇,而不是被強迫。例如,問孩子「你是想要現在上床睡覺,還是5分鐘后,或者10分鐘后?」孩子多半會愉快地說:「10分鐘后!」而如果一開始便告訴孩子「你該上床睡覺了」則會換來「不!」的回答。3. 掌控(Control)大腦需要設計實現目標的路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揮優勢,並對過程、關係、狀態和結果有所掌控。4. 完成(Completion)大腦需要有「今日事,今日畢」的成就感、滿足感和幸福感,「to do list」會讓你的大腦更愉悅,✔「check mark」讓人們做得更好。5. 情境(Context)大腦對體驗式的經歷印象深刻,而對純粹的內容則容易淡忘。例如當提到巴黎時,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鐵塔這個形象,而非PARIS這幾個字母。大腦喜歡確定性,「創新」怎麼辦?當我們長期習慣於做一件事情時,一旦需要做出改變,大腦就會變得非常暴躁。但對於企業家來說,不斷嘗試新事物是成功之路上所必需的。這似乎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事情。事實上,我們的大腦會感知很多這種類似的悖論。一方面,大腦喜歡確定性,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如果你今天晚上回家,客廳里的一把椅子被移動了,你一定會第一時間注意到,因為大腦感覺到了,它會感覺到不舒服,所以大腦並不喜歡改變。想象一下幾千年前當我們從洞穴里出來的時候,任何動物都可以吃掉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如果我們確定地知道當下的情況,就會感到安全。另一方面,當我們去做一些從來沒做過的事情時,大腦會自發地生長。比如一個人剛開始學習打高爾夫球時,會害怕自己打得不好,不想讓別人看到,會感到不舒服。但是每一次學習都會在大腦里創造新的路徑,然後就會去適應這種改變。而當一次次重複這個動作的時候,大腦就不再注意這個改變了。但是,這種情況其實很危險。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企業家,你想要創新,你就得不時地去打破你的世界,看一些不同的事情。儘管我們不喜歡這樣,但是我們必須要這樣做。神經科學對領導力的啟示:不要命令式,要激勵式過去,所有的文化都流行命令式領導,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命令式領導會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並沒有從內心的角度說服員工。真正好的商業模式可以讓員工加倍努力,如果員工沒有感到被激勵,就不會投入。那麼,如何激勵員工呢?這裡有兩個技巧:「聆聽」和「詢問」。因為不同員工的需求不一樣,他們需要的激勵源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領導者需要充分「聆聽」了解這些不同之處。另外是「詢問」,這看似容易,但很多領導往往忘記,只是單純地告訴員工:「我是老闆,我要告訴你怎麼做。」試想,當一個人問你「請告訴我你的想法,因為我真的不知道這件事情要怎麼處理」,這種感覺不是很棒嗎?詢問不單單是因為這個問題需要探討,而是向對方傳達一個信息:我尊重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長處以及你為團隊所帶來的一切。領導力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也是「領導」自己的問題。如何更了解大腦,進行自我管理也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每天早上如何醒來,很重要!「你的起床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一天的生活!」如果你在早間新聞聽到了一場爭論,或者一睜開眼就查看手機上的當日工作事項,你的「壓力荷爾蒙」就會上升,這一整天你都會受到這股荷爾蒙的影響,如果你開車上班就會很容易遭遇所謂的「路怒症」。所以,我們要以溫和的方式入睡和醒來。我們可以把在入睡前的30分鐘定為「神聖的儀式時間」,停止使用手機。因為,當你在入睡前做一些會「啟動」大腦的事項,比如玩手機或工作時,大腦整個晚上都處於運行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半夜突然醒來,感覺好像有什麼事情還沒有做。總之,我們的大腦需要專註,也需要休息!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