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新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的最新研究表示,在一歲的時候,嬰兒表現出了更喜歡說著他們母語的人的現象,但這並不表明嬰兒對不說其母語的人沒有好感。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對熟悉的群體的積極性可能是天生的,但對不熟悉的群體的不喜歡似乎是後天習得的行為。 「持續的歧視和跨文化衝突導致心理學家產生了質疑,懷疑我們天生傾向於喜歡那些與我們自己相似的人,而不喜歡與我們不同的人,亦或者是我們被教導要有這樣的感覺,」Anthea Pun表示。他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是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所。「這些發現表明這兩種設想都是正確的: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似乎是天生的偏見,但不喜歡那些與眾不同的人,便是我們後天可能會學到的。」 早期的研究發現,在3歲時,孩子更偏愛與他們相似的人,而對不同的人則無這種偏愛。這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則致力於確定這些「偏見」是何時以及如何出現的。 他們進行了6項實驗,涉及456名年齡在8到16個月之間的嬰兒,並在溫哥華科學世界(科技中心)的生活實驗室中進行了實驗。該實驗將研究嬰兒面對自己熟悉或是不熟悉的語言使用者時,所表現出的行為或反社會行為的速度。 (圖片來源:UBC新聞) 研究人員利用習慣化測量的方法,在試驗中測量嬰兒處理圖片和聲音的頻率。當信息與嬰兒的期望一致時,注意力就會以更快的速度下降。通過測量嬰兒的習慣度,研究人員能夠獨立地測量嬰兒是否對說熟悉和不熟悉的語言的人產生積極或消極的評價。 在所有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一歲時,嬰兒不僅會偏愛說母語的人,而且還對他們很親近。而當接觸到非母語人時,嬰兒似乎會感到驚訝。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嬰兒似乎對非母語的說話者沒有任何積極或消極的態度,這便表明,嬰兒可能是在生命的第一年之後,才會對不同群體產生消極情緒。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UBC心理系副教授Andrew Baron表示:「這項研究讓研究人員了解了在群體中,積極和消極情緒獨立發展的方式,並有利於未來研究人員對社會群體偏見的起源提供批判性的見解。」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neurosciencenews,譯者 土豆同學,轉載須授權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