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科技日報訊(記者謝開飛)漳州龍海、泉州石獅等地近日發生的疑似食用貽貝(青蛤、淡菜)中毒事件,其「元兇」已初步鎖定「鏈狀裸甲藻」!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10日下午5時通報稱,此次漳州、泉州海域發現的赤潮生物優勢種為鏈狀裸甲藻,是福建有赤潮記錄以來,首次在該省海域形成赤潮。該種可生產麻痹性貝毒,被貝類生物濾食后,可在貝類體內積累毒素,會引起食用者中毒反應。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遊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繁殖(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的總稱。赤潮又分為無毒赤潮和有毒赤潮。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夠生泌麻痹性貝毒、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等毒素,人類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應。有關負責人提醒,一旦誤食,發現有唇、口和舌感覺異常和麻木,指尖和腳趾常有針刺般痛的感覺,但是寶媽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挑選海鮮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仔細。海鮮種類多,營養豐富,是許多人的家常菜之一,甚至小寶寶也會嘗一點海鮮。海鮮對寶寶生長發育好海鮮是指來自海洋的魚、蝦、蟹、貝殼類等動物性食物。它們不僅種類多、好吃,而且營養特別豐富,適當食用有利兒童健康。海魚、海蝦肉中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並且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相近,是質量非常好的蛋白質。海鮮中的脂肪多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尤其是深海魚中還含有一定量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海鮮不能多吃海鮮味美,營養豐富,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有好處,但並非多多益善,也就是說每次要注意適量,不能貪吃。生長在海域的海鮮,尤其是近海產品會受許多病原微生物污染,常含可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有的海鮮還攜帶可引起烈性傳染病的病原體霍亂弧菌等。所以,在加工海鮮時一定要燒熟煮透,涮海鮮時一定要燙足夠的時間,以防外熟內生。特別是常見的生魚片、生海膽、醉螃蟹、醉蝦等海鮮兒童要少吃,最好不吃。這類食品即使很新鮮,但未經烹煮過程,容易發生病菌或寄生蟲感染及引發過敏等現象。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機體各種生理功能還不完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較弱,如不注意吃海鮮時的衛生,更容易引起不良後果。同時,要少吃(或不吃)刺多帶叉又小的魚類。吃過海鮮不能馬上吃水果魚、蝦、蟹等海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而水果中常含有一定量的鞣酸(常見鞣酸含量較多的有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鞣酸進入胃腸道后,既會與蛋白質發生沉澱凝固反應,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充分吸收。還可與海鮮中的鈣相結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化合物。不僅使海鮮的營養價值大為降低,還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同時可刺激胃腸道,這就是許多人,特別是兒童,在吃完海鮮又食入多量水果后出現腹部不適或拉肚子的原因。兒童食用海鮮最好清淡第一,兒童的腎臟功能尚未完善,不能排除滯留在體內多餘的鈉,因此吃得過咸,會為今後誘發腎病和高血壓埋下禍根。第二,有關研究表明,兒童吃鹽過多還會影響機體對鋅的吸收,同時是導致上呼吸道感染的誘因。所以,兒童飲食(包括吃海鮮)以清淡為主,不宜過咸,以減少鹽的過多攝入。第三,兒童消化功能相對較差,而海鮮是高蛋白食物,再吃進過多的脂肪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但是,兒童消化道黏膜嬌嫩,過辣的食物對其是一個極大刺激,容易造成傷害。而且有的寶寶可能海鮮過敏,寶媽們可以在寶寶第一次吃海鮮的時候,餵食少量的海鮮,看看寶寶是否對海鮮過敏。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