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是的,我記得,那個高大的外國人,騎著白馬來,在村裡住了兩三天,還給我餅乾和糖果。」在樂東黎族自治縣萬沖鎮南流村委會凡力村,89歲的王德華老人一句簡單的話語,彷彿打開了時間的大門。 85年前,德國學者漢斯·史圖博翻山越嶺而來,進入這個群山之中的黎族村莊,開展民族學調查,由此開創了黎學研究的先河。 85年後,來自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南京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館以及省內的民族學研究領域專家,踏著史圖博進入少數民族聚居區的路線,用史圖博田野調查的方式,展開對海南島黎族的對比研究。 1931年和1932年的兩個夏天,史圖博從儋州出發,深入白沙、昌江、樂東、瓊中、五指山等地,讓西方世界第一次完整地認識了黎族的存在。 2017年的這個夏天,6月下旬20餘名專家也從儋州出發,一路追尋,用跨越時空的對話方式,讓我們自己再一次深刻了解了海南的少數民族文化、民族融合進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 斯人已逝,腳步不停,沿著史圖博留下的足跡,我們用他的方式來認識自己。 南豐市集和被淹沒的沖威 史圖博當年第一站選擇從儋州出發,一來離黎族聚居區已經十分接近,二來美籍丹麥傳教士冶基善早在1885年便選擇那大建立起了早期的那大教會。據史圖博自稱,海南之行得到了美國長老會教派傳道會的親切關懷。 距離那大鎮14公里的南豐鎮,曾是客家人、黎族、苗族、臨高人、儋州人聚集的地方,亦是海南西北部進入民族地區的重要通道。其街市為寬約6米的一條大道,全街居民以商業為主,這裡既是附近客家村落的市集,也是與黎區買賣(商品交換)的大市場之一。 如今坐落在碧波蕩漾的松濤水庫旁,南豐鎮已不見當年的繁華,古鎮街頭斑駁的牆壁里,似乎還映射著往日市集的喧囂,訴說著故事的斷壁,史圖博也許曾經靠在上面,望向尚未被松濤萬頃碧波淹沒的群山,聽著黎漢商賈嘴裡嘈雜的語言,走向那片外人不甚了解的土地。 1931年和1932年兩次進入海南島中部調查,史圖博的行程都始於南豐,而當他最後一次離開海南,也結束於南豐。 進入少數民族地區第一站,史圖博來到了南豐鎮的沖威村,而當地的黎族,史圖博將他們視為布配黎,認為是黎族杞方言中最古老的一支。「沖威村的原址,早就被松濤水庫所淹沒,村民搬遷到了今天的那存村、尖嶺村和永幸村等地,屬黎族賽方言。」海南省博物館徵集部主任王輝山說,時隔85年,松濤、大廣壩兩座水庫的建成,雖然讓史圖博曾到過的村子淹沒在了水下,卻推動了海南島中部的發展。 「這正是此行的意義之一,我們今天在南豐看到的,已與史圖博看到的截然不同,歷史的發展讓黎族同胞的生活越來越好,當現代的生活方式融入,更凸顯史圖博民族研究的價值。」王輝山說。 穿過松濤水庫,史圖博之路的下一站,在白沙。 這也是跨越千年的對話 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營盤村委會海旺村,在史圖博的記載里叫海猛村,屬於黎族潤方言,現有居民83戶、400餘人。由於村子距白沙縣城較近,因此受漢族影響頗大,現在已多著漢式服裝。 「在史圖博的記載里,不僅僅能看到民族學研究的內容,還能從考古學的角度,一窺85年前黎族同胞保留著的原始風貌。」考古出身的王奇志坦言,每到一個村莊,他首先注意的便是房屋樣式,床在哪裡、灶在哪裡,不少現在仍在使用的傳統房屋,依然保留著遠古的元素。 在王奇志的腦海里,一座座考古遺址和人類遺迹在慢慢浮現,村民們日常居住的房屋,在他眼裡猶如活化石一般珍貴。「這已不僅僅是跨越85年的對話,更是跨越2000年的對話,這是田野考察才能帶來的收穫。」王奇志感嘆,不僅僅是村莊,就連天然的岩洞,依稀可辨古人類生活的痕迹,史圖博當年一行,記錄下的不僅是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活、語言等等,對於海南島上原住民的演變以及歷史的遺存,都進行過記載。 打空、街站和松岩 距離海旺村不遠的牙叉鎮方香村委會什空苗村,居民原居住在南開鄉的群山中的打空村,后搬遷到此與什空村合併。現在100多戶人家大部分都姓李,而民房改造后村容村貌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僅服飾上保留的刺繡頭巾,能想象當年苗族盛裝的樣子。 翻過多霧的九架嶺,來到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雞心村,屬黎族美孚方言,現居140多戶、600多人。據史圖博記載,路過這個名叫「街站」的村落時,紅髮藍眼的他曾被村民認為具有求雨、治病的能力,從而向他尋求幫助。「通過這次的重走活動,我們發現雞心村裡依然保留著多座黎族穀倉,以及獨木棺的葬俗。」海南省民族學會副會長王建成說,經過85年的演變,依舊保留著這樣的風貌,實屬難得。 在王建成看來,史圖博當年的走訪,是基於對黎族研究的興趣,進入黎族聚居區就是必然的選擇了。「胡適的父親胡傳,也曾到黎族地區走過。」王建成說,史圖博等人的走訪,為外界了解海南打開了一扇窗,讓黎族的語言、服飾得以傳播到國內,乃至是國外。 從石碌鎮往霸王嶺走,七叉鎮的重合村同樣使用黎族美孚方言,如今已是現居261戶、1066人的大村莊。據史圖博記載,這個村當時名為松岩,七叉西南約12公里(直線路程,英國海軍地圖標註的2211英尺高山——燕窩嶺),可以採食燕窩,並在《海南島民族志》一書中,配有一幅七叉婦女插秧圖,背景即為今燕窩嶺。 遺憾的是,後來有水泥廠在此建廠,致使山體外貌有所變化。「早在重走活動開啟前,我們就提前踩了點,發現史圖博記載過村子,好多都已不復存在,史圖博當年看到的景和人,我們都已無緣得見。」海南省博物館徵集部工作人員朱緯感嘆,遺失的文明碎片已無法拼回,只待海南蓬勃發展,讓黎族文化發揚光大。 十里畫廊和皇帝洞 跨越雅加大嶺,進入被稱作「海南小西藏」的王下鄉,在汽車便利的當下,仍需近兩小時車程翻山越嶺才能到達,難以想象史圖博當年是憑藉怎樣的毅力翻越大山,來到了王下深處的牙迫老村。 如今的牙迫村已於2003年整村搬遷至石碌鎮的水富村,使用黎族杞方言,現有140戶、600多人。而牙迫老村舊址位於大岐河谷,即當下南堯河的十里畫廊之處。 河谷之上,史圖博詳細記載了該地區石灰岩特徵,曾深入「大岩洞」,發現洞口有人工劈石砌成的石壁作為加固之用。 「史圖博看到的石灰岩景色,如今安在,當年他翻山越嶺而來,看到十里畫廊的風光,不知內心是怎樣的激動。」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獻軍說,這麼多年過去,十里畫廊和南堯河的風光還能令我們沉醉,人文歷史的變遷在山河的見證之下,只不過短短的85年。 而被史圖博稱作「大岩洞」的皇帝洞洞口,依然有那段人工劈石砌成的石壁,85年風吹雨打,尚自巍然不動。洞里不少奇石奇景已慢慢為當地人所發掘,史圖博所記載的人類生活痕迹也隨處可見。「從當地的傳說以及流傳的故事來看,皇帝洞里曾生活的人,應該也因歷史因素造成。」王獻軍說。 現在的皇帝洞、十里畫廊、南堯河逐漸成為當地有名的旅遊資源,河岸邊那棵碩大的無花果樹,不知是否在85年前為史圖博果腹呢? 凡力的記憶和番道的告別 繞出王下的群山,穿過大廣壩水庫,史圖博當年選擇了山間小路進入樂東黎族自治縣,在萬沖鎮南流村委會,包括凡力、凡好、孔力、布隆、孔布、什三在內的6個自然村,原都屬於南勞峒,為黎族哈方言地區。其中凡力村距萬沖鎮約5公里,有120戶、約500人,主要以種植水稻為生,約有700畝稻田。 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史圖博不僅停留了兩天,還與當地的峒長交上了朋友。「我記得他帶著個嚮導,在我家住了兩天,他喜歡到田野里去,還拍了照。」王德華老人回憶起當年,記憶依舊清晰。高大的史圖博與王德華的父親王哪令以及爺爺——南勞峒峒長王石勞交流甚歡,並用火藥及銀元交換了不少當地人的民族服裝及生活器具。 當時年僅4歲的王德華不清楚,眼前這個高大和藹、紅髮藍眼的洋人究竟是誰,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民族,隨著這個洋人的筆觸,傳到了歐洲。 重走史圖博之路的最後一站,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什統村委會的番道村,使用黎族杞方言,分為番道、便文、南平和青祖灣等7個自然村,在史圖博的記載里,這裡被稱作「南垓」。 如今的番道村,在瓊中的著力打造下,已是頗有名氣的旅遊村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黎錦技藝在這裡得到著傳承。 一曲黎家的山歌、一場歡快的竹竿舞表演,讓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織綉組的阮衛萍看得入神,而黎族姑娘純熟的黎錦古老技藝,更讓她沉醉。「一個德國人,需要多麼熱愛,才能走這麼多地方,記錄下這麼多人和事。」阮衛萍說,她渴望看到黎錦技藝傳承下去,她希望黎族文化得到更多的保護,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了解黎族的民族文化。 番道村是此行的終點,也是史圖博當年所走的最後一個村莊。番道一別,又更像是一個啟動,開啟更多人去探索、去了解黎族的文化,用這樣穿越85年的對話,啟迪更多人來了解屬於自己的文化。(記者 劉笑非 圖\記者 宋國強)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