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略說聲聞種性(7)安住種性、有涅盤法的人(下)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 77、有貪行(第七人)云何貪行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可愛事可染著事所緣境界,有猛利貪、有長時貪。是名貪行補特伽羅。「行」就是心在活動。貪慾的活動是怎麼情形呢?「可愛」和「可染著」有什麼不同?或者「可染著」對色聲香味觸的外境說,「可愛」是對內身的色受想行識說;或者說「可愛」是在心裏面說,「可染著」在受用上說。可愛的事、可染著的事都是「所緣境界」,在所緣慮的境界上有「猛利」的「貪」欲心,有貪愛心,這個貪心是很大的。「有長時貪」,貪慾心現前的時候長時地在那裡它不消失,這就是障道了。「猛利」也能障礙修道、「長時」也是障礙修道使令正念不能現起;就是現起了,猛利的貪心一來了這正念就沒有了,它沒有力量。 88、有瞋行(第八人)云何瞋行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可憎事、可瞋恚事,所緣境界,有猛利瞋、有長時瞋。是名瞋行補特伽羅。怎麼叫做瞋心強的人呢?「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可憎事」,可憎惡的事情、不歡喜的事情。有心要傷害對方了那叫做「瞋恚」,「可憎」祇是不高興而已還沒有傷害的意思,這樣說就是有輕重的不同。「所緣境界」。有猛利的瞋而且時間很長,懷恨不舍。是名瞋行補特伽羅。 99、有痴行(第九人)云何痴行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所知事所緣境界。有猛利痴、有長時痴。是名痴行補特伽羅。云何痴行補特伽羅呢?「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所知事所緣境界,有猛利痴,有長時痴」,就是不明白緣起的道理,那就叫做「愚痴」。這類痴行有情,於所知事以及所緣的境界,有猛盛的、強大的愚痴、有長時的痴行。是名痴行補特伽羅。1010、生無暇(第十人),有暇(第十一人),縱逸(第十二人),無縱逸(第十三人),邪行(第十四人),無邪行(第十五人),有障礙(第十六人),無障礙(第十七人)。若生無暇、若有縱逸、若有邪行、若有障礙補特伽羅,如是一切如前應知。《瑜伽論記》卷第六:「若生死無暇者,生難處者是。依梵本雲,生無暇處,是謂在此處無暇能入道,如世言無暇作此事。」《瑜伽論記》卷第二十一:「問:若住種姓補特伽羅有涅盤法,此住種姓有涅盤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盤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盤?答:四因緣故,不般涅盤。何等為四?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若生無暇」,這前面解釋過,若是這個人投生在沒有時間學習佛法的地方,到邊地、樂垢穢的家族裡面,這個地方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往就是沒有佛法的地方。「若有縱逸」,說這個人生存的地方不是邊地不是落後的地方,是有文化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但是這個人在富貴家裡面得果報,就貪著五欲放逸自己。「若有邪行」,或者這個人不是富貴家的人,但是他有邪知邪見、有外道的思想。「若有障礙」,就是做了嚴重的五逆十惡障礙修學聖道。這都叫做「生無暇」。「如是一切如前應知」,這在前面文已經講過了。 與此相違,應知即是生於有暇,無有縱逸、無有邪行、無有障礙補特伽羅。「與此相違」,與前面這幾樣與生無暇相違反的,「應知即是生於有暇」,有時間學習佛法。不放逸,沒有邪知邪見,沒有做這個五逆十惡的嚴重的罪過,這種人能學習佛法。 如是一切如前應知者:指如前說四種不般涅盤因緣應知。「如是一切如前應知者:指如前說四種不般涅盤因緣應知」,那個地方應知道,說過了的。 1111、遠(第十八人)云何名遠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由時遠故去涅盤遠。或有復由加行遠故,說名為遠。《瑜伽論記》卷第六:「遠中有二,一、由時遠,此人雖有種性,要經多百千生,方值勝緣發心得勝。加行遠者,此人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不能速遇勝緣起勝加行,然經五三生后能起加行得入涅盤,不同時遠要歷多生方能得般。」「謂有如是補特伽羅,由時遠故去涅盤遠」,怎麼叫做「時間長遠」?「去涅盤遠」,距離得涅盤有很長的時間,不是很短的時間能得涅盤的,叫做「遠」。「或有復由加行遠故,說名為遠」,這個人在佛法裡面學文字的佛法是可以,讓他去修四念處這個事不能,就是距離修學四念處真實修學聖道時間還是很遠。「加行」是約因說的,「涅盤」是約果說的;當然因若遠,果也就是遠,果若遠因也是遠。但是果和因對比起來因還是近一點,因為有了因還不能實時得涅盤,到涅盤還有一段距離的,所以說是因近而果遠。這是二種「遠」一種是聖道果的遠,一種是聖道的遠,說名為遠。 云何名為由時遠故去涅盤遠?謂有如是補特伽羅,經多百生、或多千生、多百千生,然後方能值遇勝緣,得般涅盤。什麼名為去到涅盤時間還很遠?「謂有如是補特伽羅」,這樣的人,「經多百生」,要經過百生,一百、二百、三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多百,很多的「百生」。「或多千生」,一千、二千、三千、五千、九千、多千,很多千。是「多百千生」這個加起來了,百千生,多百千生。「然後方能值遇勝緣得般涅盤」,而後經過這麼長遠的時間,才能遇見殊勝的因緣,遇見佛及佛弟子,遇見佛法,才能夠有因緣得涅盤。所以這叫做「時遠」,也就是很長的時間才能得涅盤。這是解釋時遠,去涅盤遠。 云何名為加行遠故說名為遠?謂有如是補特伽羅,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不能速疾值遇勝緣、得般涅盤。彼於涅盤、未能發起勝加行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唯住種性而未趣入」,這個人祇是有無漏的涅盤的善根而已,還沒有能夠趣入到佛法裡面還沒有能來到佛法,就是對佛法還沒有信心。「不能速疾值遇勝緣,得般涅盤」,祇是安住種性,沒有信戒聞舍慧的善根,那他不可能很快的遇見佛法因緣得般涅盤。「彼於涅盤,未能發起勝加行故」,說是這個人就算是聽聞了佛法,但是還沒能發動殊勝的四念處去努力地去修行,沒有得到暖、頂、忍、世第一;「加行」就是暖、頂、忍、世第一。說這個人,這就叫做「加行遠」。這表示他可能是在外凡位,已經聽聞佛法了,也不能說是沒有信戒聞舍慧,但就是不那麼深刻。信、戒、聞、舍、慧沒有什麼力量,所以他不能夠發起奢摩他、毗缽奢那修學禪。 由加行遠、說名為遠,不由時遠。這個人「由加行遠」,還要一段時間才能發心坐禪,所以就叫做「遠」;不是說他很長的時間去得涅盤叫「遠」,不是在時間上說的。 如是二種、總略為一,說名為遠補特伽羅。前面的一個時遠、一個加行遠這二種合而為一,就叫做「遠補特伽羅」。 1212、近(第十九人)云何名近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由時近故、去涅盤近,或有復由加行近故,說名為近。《瑜伽論記》卷第六:「近中復二:一者時近,此人已經多身修習,住最後生、住最後有、住最後身,即由此身當得涅盤。生有及身體一義異,若對七生十四生等,此人住最後生。若對三有、二十五有相續位中,此人住最後有。身是依止義、積聚義,從無始來身身相續,此人得道餘生皆滅,住最後身當涅盤。或即由此剎那無間當得作證者:住人金剛心也。加行近者,或於此生不久即能起於加行,或更經一生即能起於加行,或加行不久得涅盤。皆名加行近。」什麼叫做「近」呢?就是由時間上來說,距離得涅盤近。「或有復由加行近故,說名為近」,或是因為行者的加功用行,已經修止觀成熟距涅盤很近了,說名為近。 云何名為由時近故去涅盤近?謂有如是補特伽羅住最後生、住最後有、住最後身,即由此身當得涅盤。「謂有如是補特伽羅住最後生」,說這個人安「住」在「最後生」。譬如說得初果的人,初果聖人還有七生就得阿羅漢果,那麼到第七生就是最後生。或者說是,得初果的人的這個身體那就是凡夫的最後生,只要一得初果就是聖人了,所以那就叫做「最後生」,最後這一生。「住最後生」他就得涅盤了,那麼這叫做「去涅盤近」。「住最後有」,「最後有」,或者是欲有、色有、無色有這三有,三有也可分為二十五有,都是有生死的境界。這個人一生一生的總是在「有」裡面去得果報,現在這個人從這以後就沒有生死的境界了,所以這個「有」是「最後有」,「有」裡面的最後叫「最後有」。「住最後身」,身是依止義、積聚義,從無始來一個身體一個身體相續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相續到現在;現在這個身體是最後的身體了,以後再沒有這個身體了,所以「住最後身」。「即由此身,當得涅盤」,即由此生、即由此有、即由此身得涅盤了所以叫做「去涅盤近」,就是他現在這一生就得涅盤了這叫做「去涅盤近」。 或即由此剎那無間,於煩惱斷,當得作證。如是名為:由時近故,去涅盤近。「或即由此剎那無間」,這個修行人他這一剎那還不是涅盤。他這一剎那、向前這一剎那不間斷,沒有其它煩惱間雜,對於這個「煩惱斷」就「作證」了,就斷煩惱證悟真理了,那就是得涅盤了,那叫做「去涅盤近」。這是約斷煩惱的時間來說,「祇有一剎那」就到了涅盤了,這叫做「去涅盤近」。約行者當得涅盤或當斷煩惱來說,時間都很近了。 云何名為由加行近說名為近?謂有如是補特伽羅,安住種性,亦已趣入。如是二種,總略為一,說名為近補特伽羅。有這麼一類有情有涅盤的善根,法爾所得的善根在阿賴耶識裡面安住,這個人遇見佛法以後就能夠栽培信、戒、聞、舍、慧的善根,入到佛法裡面來了,這叫做「趣入」。這樣子就叫做「加行近」,就是從這麼以後就可以加行了。說前面這「二種」,一個「時近」、一個「加行近」,「總略」把它合而「為一」,叫做「近補特伽羅」。 1313、未成熟(第二十人)云何未成熟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未能獲得最後有身。他有信戒聞舍慧的善根,也努力的用功修行但是沒能獲得最後有身;不能這一生得涅盤,還沒到這個程度,那叫做「未成熟」。「未成熟」是這樣意思。 謂住於此,能般涅盤,或能趣入正性離生。是名未成熟補特伽羅。前面說「未能獲得最後有身」,怎麼叫做「最後有身」?「謂住於此」,住在這個身體裡面就能入涅盤,這叫做「最後有身」。「或能趣入正性離生」就是得初果,見到滅諦了就是「正性」。見到滅諦以後就遠離了三惡道的果報,不會再墮落三惡道去所以叫「離生」,這是約果報說。約煩惱說就是斷除見煩惱了,叫做「離生」。說這個人「未能獲得最後有身」,「是名未成熟補特伽羅」,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還沒有成熟。沒到達最後有身的這個程度,沒能趣入正性離生,這叫做「未成熟」。 1414、已成熟(第二十一人)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後有身。謂住於此能般涅盤或能趣入正性離生。是名已成熟補特伽羅。怎麼叫做他的善根已經成熟了呢?就是這個生命體可以得涅盤了,這就是已成熟,善根成熟了。「謂住於此能般涅盤」,就在這個時候生命體可以入涅盤。「或能趣入正性離生」,或者能得初果,那也叫做「成熟」。 1515、未清凈(第二十人)云何未清凈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未生聖道,於聖道果煩惱離系、未能作證。是名未清凈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未生聖道」,還沒有得到初果。「於聖道果煩惱離系,未能作證」,說這個人雖然還是很用功的修行,但是還沒斷除煩惱的系縛,還沒有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道果。 「是名未清凈補特伽羅」。 1616、已清凈(第二十三人)云何已清凈補特伽羅?謂與上相違,應知其相。「謂與上相違」與前面那個「未清凈」是不同的、相違反的,那就是他已經得聖道了,「於聖道果煩惱離系已作證了」那就叫做「清凈補特伽羅」。得初果以後到四果的阿羅漢,那就叫做「清凈補特伽羅」。 如是名為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差別。為度彼故,諸佛世尊出現於世。謂若未趣入、令其趣入,若未成熟、令其成熟,若未清凈、令其清凈,轉正法輪,制立學處。前面這一共是十六科,這叫做「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差別」。包括:或有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入、而未出離。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入、及已出離。或有軟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或有貪行、或有瞋行、或有痴行。或生無暇、或生有暇。或有縱逸、或無縱逸。或有邪行、或無邪行。或有障礙、或無障礙。或遠、或近,或未成熟、或已成熟。或未清凈、或已清凈。總共有二十三種差別。「為度彼故,諸佛世尊出現於世」,佛出現世間來說法來教化他們的;沒有種性的是不可能得聖道的,佛不是為他出現世間的。「謂若未趣入、令其趣入」,眾生有種性但是還沒趣入到佛法,佛就為他說法「令其趣入」,就是建立他的信、戒、聞、舍、慧的善根。「若未成熟」、令他成熟,能達到最後有。「若未清凈、令其清凈」令其得聖道了。「轉正法輪,制立學處」,佛就是為這些人而「轉正法輪」,為他說四諦法輪。「制立」這個「學處」,制立戒法令他開始修行。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