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我們的觀點往往可以用一個2x2的矩陣來歸類。 一個維度是這個觀點是正確還是錯誤,而另一個維度是這個觀點是否被大眾認可。 以投資為例,如果你的觀點是錯的,那你很明顯賺不到錢。 而如果你的觀點是對的,但是大眾也這樣認為,你依然賺不到錢,因為既然大家都這樣認為,錢很可能早已經被別人賺了。 你唯一能賺錢的機會,是其他人沒有共識,只有你是對的情況。 也就是你擁有「第4種認知」。 很明顯,擁有第4種認知非常重要。這不僅適用於投資,同樣適用於創業和商業決策。 最近美團點評副總裁王慧文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了美團可以在之前的「團購大戰」中勝出的關鍵策略和思考。 王慧文指出,美團可以勝出,有一個關鍵原因在於美團在開城市數量這件事上,跟其他競爭對手的選擇都不一樣。 在2011年底,大眾點評、糯米、嘀嗒團和滿座,這幾家大概開了25到30個城市; 拉手、窩窩團、24券、團寶大概開了150-300個城市,團寶當時對外公開的是324個城市,號稱最多。 但美團開了94個。 可以看到,前面的4個,開了25-30個城市,而後面4個開了150-300個城市,只有美團一家開了90多個。 美團在開城市數量這件事上,跟其他企業的選擇都不一樣,美團不是開的最少的那些,也不是開的最多的。 那麼為什麼呢?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策略選擇。 美團當時花了很長時間討論這件事情。最後他們的結論是從這場團購大戰的終局來考慮。 最終判斷不同團購網站勝負的關鍵,來源於兩個方面:體量和財務狀況。 如果一個團購網站體量巨大,但虧損嚴重,那很難說它是勝利者。但如果一個團購網站體量巨大,又比別人虧損少的話,很可能就是勝利者。 如果把所有城市按照團購體量從大到小依次累積,我們會得到這樣一張圖。 到某一些城市(比如南平)時,之後的城市對總體量的貢獻就會變得可以忽略了。 從體量增加的角度來看,100名之後的城市都是可以忽略的。所以美團只開了90多個城市。 那麼怎麼做到巨大的體量又虧損少呢? 很簡單,提高在這90多個城市的投入產出。具體來說,由於一線城市是必爭之地,又非常難以壟斷和盈利,所以美團把投入的重點放在了下線城市。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大戰後期,正是這些下線城市的盈利,反哺了美團對一線城市的合圍,從而一舉奠定團購老大的地位。 更詳細的分享,大家可以參考源碼資本的文章。在這個例子里,美團對「開城市數量」就擁有迥異於競爭對手的「第4種認知」。 那麼如何確保我們擁有第4種認知呢?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 Bridge Water 創始人 Ray Dalio 的決策過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Ray Dalio 在他的 「Principle」 一書里提到: 當我們擁有一個和共識不同的觀點時,我們時常是錯誤的。這教會我們謙虛。 最重要的,是擁有這種謙遜,然後思考「如何做出最好的決策?」。最好的決策不必是由我提出的,我只是希望我是對的。 基於這樣的思考,Ray Dalio 在 「Principle」 一書里,提出了自己的「決策方法」。 做決策不應該是一蹴而就的,應該至少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理性的分析所有信息,把能想到的,最好的觀點匯聚在一起。第二步是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壓力測試。把認識的最聰明的人都找來挑毛病,這樣才能找出觀點中錯誤的地方。Ray 指出:我不理會他們的結論,我只在意他們得出這些結論的推理過程,這才是對我有意義的地方。通過學習他們的思維過程,我提升了成功的幾率,從成功人士身上受益匪淺。 有趣的是,Ray Dalio的方法,和巴菲特、查理·芒格的決策方法非常相似。查理芒格曾經說過: 我只有在比持相反意見的人更懂他們觀點時,才會允許自己持有某種觀點。 在合適的時機,快速的放棄你原有的觀點,是你能具有的最有價值的特質之一。 你必須要強迫自己從反對者角度思考。 其他相似之處還有很多。芒格提到: 首先,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有哪些因素真正在左右我們關心的問題?其次,我會剔除掉在潛意識里自動決策的影響。這裡的「潛意識裡自動決策的影響」是指像《思考,快與慢》里的系統1(快思考)部分。這一部分往往在潛意識層面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但卻常常導致心理誤判。 第三步,與 Ray Dalio 是相似的:找到最聰明的朋友檢視他們的想法。毫無疑問,對巴菲特來說,這個最聰明的人是芒格。巴菲特經常提出自己投資的想法,如果這個想法通過了芒格的考驗,那麼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這個決策都是正確的。 對於每一個觀點,都找到持相反觀點的最聰明的人來批判,會對一個人形成「第4種認知」產生極大的幫助。 Ray Dalio、巴菲特和芒格都指出,在這樣的決策過程中,自己受益巨大。 最後,我想把這個概念延伸到「學習」領域。 重新定義學習的尺度學習過程,其實就是認知升級的過程。 也就是不斷地摧毀自己現有的偏頗的觀點,建立「第4種認知」的過程。 大部分人學習的效果很差,在我看來,是因為使用了低效的「學習尺度」。 一般人度量自己學習的方法,是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或自己讀了多少本書。 這其實很難獲得關於學習效果的真正反饋。一個有效的「學習尺度」是我們經歷了多少次認知的升級,摧毀了多少自己現有的觀點。 因為,只有這些認知的升級,才是真正能夠帶來改變,讓你與眾不同的東西。 所以,Peter Thiel 在《從0到1》的開頭提到,每當他面試應聘者時,總會問一個問題: 「有沒有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