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調研時間:2017年3月調研對象:金沙河農業種植合作社調研目的:以金沙河糧食種植合作社為案例,探究適宜當前國情的特色的糧食種植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糧食種植合作社發展模式和路徑選擇,從而推動農村合作社生產經營主體的規範升級發展,擴大糧食種植土地流轉面積和流轉比例。 去年,我院通過對河北省南和縣、山東省鄆城縣、黑龍江省克山縣三地不同規模經營者主體的糧食生產成本、收益的調研(詳見我院2017年調研報告《河北省金沙河面業集團土地流轉調研報告》、《山東省張營供銷社土地託管調研報告》、《黑龍江省仁發合作社土地流轉調研報告》及研究報告《耕地流轉成本對糧食價格和規模經營的影響項目結題報告》),得出當前農業糧食生產種植已經從之前的「小而精」轉變為「小而粗、大而精」,在對農村土地現有的三種經營主體——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的比較中,合作社無論是在糧食種植的科學性、規範化還是在生產資料的資本投入或是新技術推廣上都顯示出明顯的比較優勢,最終體現在畝產收益上,合作社也遠高於其他兩種經營主體。這意味著與其他兩種經營模式相比,合作社模式下,單位土地種植的所創造的社會財富是顯著增加的。未來糧食生產(主要是小麥、玉米主產區的生產)的主推方嚮應該是規模化、機械化、精細化、產業化的農業合作社模式,而農業合作社模式中以金沙河為代表的這種三產融合、股權聯盟形式的合作社應該更具有推廣示範優勢和借鑒意義。基於上述調研結論,陽春三月在小麥主產區冬小麥返青之際,我院對河北省金沙河面業集團糧食種植合作社再次進行了走訪調研,進一步深入了解金沙河農業合作社的運作模式、生產經營、投入產出、職業農民收入等具體情況。一、金沙河合作社情況簡介 金沙河面業集團現有兩個農業種植合作社,分別是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邢台經濟開發區林義農資專業合作社,均是由金沙河面業集團投資成立的糧食種植合作社,也是金沙河企業三產融合的試點項目(文中對上述兩個合作社統一簡稱為金沙河合作社)。當前金沙河這兩個農業種植合作社共有流轉土地8157畝,以固定租金的方式流轉土地6806畝,其中3800畝來自於原國有農場耕地(上述考察地塊),2000畝是2016年秋收后從其他流轉戶毀約,跑路後接手過來的,還有其他地塊,合計6806畝;還有以股權聯盟方式流轉土地1351畝。現有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的職業農民24人,人均耕地340畝。流轉地塊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兩種糧食作物,其中種植的冬小麥部分作為繁育麥種由合作社統一銷售,部分作為優質小麥由金沙河面業進行統購,玉米則直接售於周邊的玉米加工企業。目前,在金沙河合作社運行模式中涉及多種農戶類型,他們各自的職能不同,為了表述方便,我們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讓渡土地使用權將土地流轉給金沙河合作社,收取固定土地租金的農戶,我們稱之為土地出租農戶;第二類,讓渡土地使用權,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將土地流轉給金沙河合作社,參與合作社收益分成的農戶,我們稱之為土地股權農戶;第三類,與金沙河簽訂承包種植合同,以自身及家庭成員的勞動、技術、管理等人力資本投入合作社的農民,我們稱之為合作社職業農民。二、金沙河合作社運作模式(一)當前的運作機制目前,從形式上看金沙河合作社是採用公司+合作社+土地出租農戶+職業農民的模式,這裡公司指的是金沙河面業集團;合作社是金沙河農業種植合作社;農戶包含兩類:一類是將自家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的土地出租農戶,一類是與合作社簽訂承包種植合同,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的職業農民。如下圖: 合作社的整個生產經營流程涉及四方主體,具體的各方的職能分工如下:(1)金沙河企業。由金沙河企業負責土地租金、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藥、化肥、種子、機耕等生產資料等的資本投入,以及小麥生產的最後一個環節——運輸、收購;(2)金沙河合作社。合作社負責糧食的種植管理、農機服務、標準制度、技術指導、統一購銷等日常的經營管理;(3)合作社職業農民。參與合作社的農民以承包形式與合作社簽訂包地管理合同,按照合作社的要求進行種植管理;(4)土地租金農戶。將原來自家單家獨戶各自耕種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的農戶,每季耕種前收取由合作社支付的土地租金。四方各司其職、有機配合,從而完成整個糧食生產從種到收,再到售,最後到分配的多個環節。從利益分成來看,合作社的成本收益核算目前是由金沙河企業財務統一代理核算管理。合作社的種植收入在扣除了各項種植生產成本,支付了土地流轉租金后,合作社以資本性投入與職業農民以人力資本投入進行利潤的「五五分成」。根據我們的調研,合作社發展過程中並未享受到政府的農業相關補貼,相關的種糧補貼主要是補給了土地承包農戶。 在金沙河模式中,合作社是一個職能平台,其他三方通過合作社這個平台完成糧食種植規模化生產的一系列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公司、土地出租農戶、職業農民三方均有資源投入:公司投入的是資金形態的資本;職業農民投入的是包括勞動、管理、技術等在內的人力形態的資本;土地出租農戶提供了土地這一生產資料。合作社將這三類資源有機整合,以高於其他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效率將糧食生產出來,從而提升土地的價值,與職業農民一起共享增值收益,並由此形成如下的關係:金沙河企業與合作社之間是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係,合作社與土地出租農戶之間是承租人和出租人的關係,合作社與職業農民之間是聘任+合伙人關係。需要強調的是,合作社與職業農民的合伙人關係僅僅體現在分成模式上,職業農民一定意義是持有合作社分紅股的聘任制員工。因此,金沙河合作社真正踐行的是一種新型合作社模式。(二)推進中的運作方式——股權聯盟根據去年的調研,土地租金在金沙河合作社小麥生產成本中已經佔到了51.2%,是以固定成本的形式體現於小麥的生產過程,並且這種雙500的土地租金定價模式(即土地租金價格為500斤小麥、500斤玉米,按照縣物價局6月20日公布的價格為準)約定俗稱已久,雖有一定的下行壓力,但短期內難以撼動。這種高成本的地租雖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民的利益,使得普通農戶迴避了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但同時也設置了農民土地收益的天花板,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僅僅以租金的形式參與生產的過程,而無法以資本形態的更多分享到規模種植收益的增值部分,極大的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和農民對於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土地租金,一方面作為土地經營方的固定成本被認為太高,另一方面作為農民的地租收入僅佔到農民人均收入的10%左右,如何解決租金的兩難處境?金沙河目前正在試驗和推進新的合作社模式——他們稱之為股權聯盟,就是合作社不再支付土地租金給土地流轉的農戶,而是以農戶土地入股的方式和金沙河企業一起作為合作社的投資方,加上以人力資本投入形式參與合作社的職業農民,三方共享合作社的利益分成,這意味著農戶讓渡土地經營權的收益將由一個旱澇保收的固定租金收入轉變為一個利益風險共擔的股權分紅。這樣以來,參與合作社的四方主體分別為:公司、合作社、土地股權農戶、合作社職業農民,即: 具體的利益分成模式如下: 合作社種植收入-種植成本 = 種植收益 合作社職業農民 土地股權農戶在利潤分配中,合作社、合作社職業農民、土地股權農戶三方的分成比例可協商。相較於固定地租模式,股權聯盟模式中,合作社不再支付固定地租,大幅降低了種植投入,減輕了合作社的融資壓力,節省了財務費用。按照當前「雙500」的地租價格,每畝地一年的租金價格約為900元,按照當前基準貸款利率4.35%計算,每畝地每年節約的財務成本為39元,合作社8157畝的種植規模,合計每年節約31.8萬元,這部分節約的成本是模式改變所帶來的增值收益,最終將以利潤的形式在三方之間分配。考慮到現實生活中,農民的風險承擔能力弱以及對合作社收益不確定性的擔憂,目前金沙河正在推進中的辦法是,仍舊以租金的形式保證土地股權農戶「雙500」的土地租金不變,在此基礎上,對於扣除租金之後的盈餘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二次分配,如果合作社種植出現虧損則全部由企業承擔,土地股權農戶則可免於承擔虧損損失。通過這種模式最大程度的保障農民土地收益,增強農民的土地流轉意願,擴大合作社的土地規模。計劃設置三年的過渡期,先取信於民,逐步改變提升農民的觀念認識,待農戶得到真正的實惠,理解接受之後,再穩步推進到真正的土地股權入股合作社的理想狀態。需要解釋一下,公司之所以願意全部承擔這種暫時性的虧損,按照金沙河企業負責合作社板塊的領導的說法是,公司對農業合作社長期經營收益是非常有信心的,雖然個別年份可能會出現一定的虧損,但從長期來看一定是盈利的。推進中的股權聯盟模式一定意義上是地租模式的升級版,待真正的股權聯盟實行后,原本高昂的地租將由固定成本轉化為資本權益,從而大幅度降低糧食種植的成本投入,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同時農戶以土地股權參與合作社的利潤分配能更大程度的分享土地的價值收益。這是對當前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形式非常有益的探索,也是在不改變耕地用途和目前所有權關係的前提下,讓數億農民分享土地增值價值的重要路徑,應該是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出路所在。儘管這種風險收益共擔的土地資本化運作模式對於小農意識強的、風險承受力弱的農民而言略顯超前,但在採訪中,所有參與金沙河合作社的職業農民對這種模式並沒有表現出更多的風險顧慮,均表示有信心。金沙河企業負責人認為,從短期看,真正實行股權聯盟模式后,土地股權農戶的收益會出現波動甚至在個別年份可能會出現低於原來的固定租金收入的情況,但是如果能更長遠放到一個更長期的時間段來看,土地入股的總體收益一定是會高於土地出租的收益的。(三)「農村黨支部參與、領辦專業合作社」模式下的合作社在我們走訪調研過程中,了解到金沙河合作社所在的南和縣正在積極推動全縣的農業合作社發展,縣委出台了《農村黨支部參與、領辦專業合作社黨建模式的指導意見》以及具體的實施辦法,計劃在全縣推行「農村黨支部參與、領辦專業合作社」黨建模式,強調將按照「領導不主導、支持不把持、幫辦不包辦」的原則,將黨支部建在生產力發展鏈條上,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提出要「積極推廣金沙河面業的經驗,讓支部結合好縣內外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針對糧食種植土地流轉率低的情況,專門設計了圍繞金沙河企業做大做強、三產融合模式為基礎的糧食種植合作社黨建工作實施辦法。將充分發揮和利用基層黨支部在農村群眾中的威望、信譽,做好做通各鄉鎮村農戶的思想工作,打消農民對於土地流轉的各種擔憂,通過黨組織的力量將分散的單家獨戶的零散土地聚集起來化零為整,從而降低由企業出面單獨與數以千計的農戶進行前期土地成方連片整合的交易成本,加速耕地資源的整合效率,在全縣範圍內擴大以金沙河合作社為龍頭的糧食種植合作社規模。除了降低土地整合的成本外,基層黨組織參與、領辦合作社的另一好處在於,可以避免在農村地區根深蒂固的「鄉紳文化」死灰復燃。加入基層黨支部后的金沙河合作社股權聯盟模式如下圖1 辦法自2月份出台實施以來,在各村鎮黨支部的積極推動下,南和縣的土地流轉整合大大加速,僅2個多月時間,已經有1萬畝新增的土地流轉基本完成簽約,麥收后即可接管。另有3個萬畝規模的平整地塊正處於積極的協調過程中,預計秋收后能基本完成。三、金沙河合作社模式的特點以上三種類型的合作社,前兩種的區別主要在於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存在差異,第三種模式和前兩種的主要區別在於加入了黨支部這一新型主體。儘管三種模式之間略有差異,但從三種模式的共性來看,金沙河合作社模式有以下幾方面突出優勢,是傳統的合作社模式所不具備的。(一)以公司為主導的合作社金沙河模式中,雖然涉及多個參與主體,但是在金沙河合作社的整個運營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公司,這是這個合作社模式區別於其他合作社最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首先,合作社是由集團公司設立並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管理,合作社的主要管理人員的也是由集團公司選拔和任命。其次,合作社生產種植過程中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投入、各項種植成本投入等來自於公司,合作社規模擴張、土地流轉所需要的各種前期協調準備工作均由集團公司出面。再次,合作社的遠期發展規劃及重大投資配套項目均由集團公司設計完成。在金沙河模式中,金沙河企業和金沙河合作社之間本質上是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係,公司與合作社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跟通常意義上講的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中公司與合作社的關係相比要緊密牢固的多。因為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中,公司和合作社之間僅僅是簡單的合同購銷關係,相對鬆散,沒有牢固安全的紐帶,缺乏穩定性。而恰恰是金沙河公司和合作社之間這樣的一種特殊的模式安排,才使得金沙河合作社具備了其他合作社所不可能具備的天然優勢,也是其值得大力推廣的核心所在。1、以公司為主導,能夠提供持續的、大量的資金投入合作社的經營不是簡單的將土地流轉集合做1+1的加法,土地要想實現提效增值,就需要大量的、持續的資金、技術、管理的投入,一般的農業合作社受制於沒有固定資產、無擔保方、收益不穩定等因素,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但金沙河合作社的融資需求都由金沙河企業提供,而金沙河面業作為國內大型的麵粉生產加工企業,擁有良好的信譽、現金流、大量的固定資產和自有資金,在銀行貸款等融資層面相較於一般的合作社而言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便利,因此合作社的發展完全不受資金掣肘。由於以企業為依託,就能夠利用金沙河企業強大的融資能力和議價能力,從而合作社擴大土地流轉規模、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持續的、大量的資金投入就有了源泉和保障。正是合作社背後有了企業這顆大樹作為支撐,從而很好規避了一般合作社資金不足、資金成本高等制約合作社發展的最大缺陷。2、以公司為主導,抗風險能力強通常情況下,合作社經營積累不多,所以如果當年出現虧損,合作社經營就會出現困難,一旦出現連續虧損就可能很難維繫下去。因此,某種意義上合作社本身是一個抗風能力很低的經營主體。金沙河合作社的投資方——金沙河企業作為第六大麵粉加工企業,年產值60多億元,相較於普通的種植經營主體,資金實力雄厚、抵禦風險的能力強,能夠對農田持續的進行資本投入,也能夠承受合作社經營的虧損。同時,其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企業有紮根長期經營的意願,能夠以經營企業的理念從更長遠的視角看待合作社的盈虧問題,不圖一時之利,正如金沙河企業董事長所言「雖然個別年份會出現虧損,但是從長期來看、綜合來看,一定是盈利的」。正是金沙河企業的「資金實力」加「經營理念」為合作社的發展做背書,大大提升了合作社的抵禦風險的能力,使得金沙河合作社能夠擺脫一般合作社「經不起虧、一虧就散」的慣性發展模式,從而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我們的採訪調研中,了解到2016年邢台地區遭遇了水災,致使合作社部分被淹地塊的玉米產量減產,加上2016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導致市場價格大幅下滑,金沙河合作社共有4個職業農民管理的地塊玉米種植出現虧損,按照五五分成原則,虧損需要合作社和職業農民共同承擔,但是金沙河企業為了保障職業農民的利益,按照金沙河企業員工平均每月5千元的工資水平,給予虧損的4位職業農民每人發放6個月的工資合計3萬塊錢,以彌補職業農民的損失,維持其正常的家庭生活,這是合作社背後有企業做後盾做支撐的一個例證和優勢。3、以公司為主導,能夠充分利用企業資源目前,金沙河合作社的財務核算、人力資源管理等非農職能部門,都是由金沙河企業統一負責管理,這樣可以直接依靠金沙河企業完善的財務體制和管理經驗,在資源集約化共享、成本支出節約的同時,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規範程度也得以升級,直接對標企業。其次,企業的其他諸如風險控制、市場營銷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專業化的預測判斷,有效的解決了小合作社與大市場對接不力的問題,很好的彌補了多數合作社,由於社小而無力承擔的政策動向、市場風險相關的專業化的研究部門設置。(二)三產融合下的合作社在金沙河內部,已經形成從小麥種植到挂面出廠的一站式全產業鏈生產模式,以小麥的田間種植為起點,到收割、收購、運輸、存儲,再到工廠車間的麵粉加工,直到挂面成品的出廠,均在金沙河體系內部完成。金沙河模式實際上,就是小麥從田間到餐桌的一條完整的無縫銜接的生產鏈條,整個生產從田間地頭延展到了工廠車間涵蓋了所有的生產環節,從第一產業一直延伸至第三產業,通過三個產業的融會貫通,最終實現小麥全周期生產。特別需要提及的是,金沙河企業與金沙河合作社之間的特殊權益關係,是能夠將小麥種植環節納入到產業鏈條中,在集團內部實現一、二產業有機融合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公司與合作社之間的「母子關係」,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都只能是「外部結合」,而非內部融合。而正是這樣的一種融合關係,要求合作社必須對標現代企業運作的要求和規範進行工業範式的生產,才能適應和匹配其他生產環節,從而真正成為三產融合中的符合工業化流程的關鍵一環,實現三個產業的完美融合。金沙河作為最大的挂面生產企業,日處理小麥6600噸,日生產挂面2200噸,對小麥的需求量大,生產小麥作為其麵粉加工的上游,由金沙河企業作為合作社的投資方開展小麥規模化種植,實際是其產業鏈向上游的延伸,合作社某種意義上是作為金沙河的原料生產車間而存在的,這種模式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按照當前金沙河的全年麵粉加工能力,假設畝均小麥產量約在1000斤左右,其對應的小麥種植供給面積約在400-500萬畝,合作社目前8157畝的種植面積,對於其自身的消化力而言是九牛一毛,合作社農產品的銷路問題沒有後顧之憂。其次,合作社為金沙河企業的小麥直供點,企業可以實現對種植的品種、標準、質量的直接管控,相較於外購的小麥,合作社可以完全按照企業自身的要求進行訂單化、標準化作業,實現產品生產的全過程監督。由於合作社種植的小麥品質好,部分作為麥種以每斤收購價高出市場價格一毛錢的價格進行銷售,部分作為一等小麥銷售給金沙河企業,從而保證了合作社的收益。第三,由於小麥種植和麵粉加工的一二產業在金沙河企業內部的成功對接,使得合作社在實現小麥的托底收購的同時,企業能夠通過上下游產業的一體化,從而降低小麥市場價格波動對麵粉加工的影響。一般規模的合作社很難抵抗市場價格風險,而金沙河上下游一體化,企業可以通過內部平衡,從而保障合作社的收益,這正是產業融合模式下合作社的關鍵優勢所在。(關於企業主導合作社的優勢詳細情況參看我院調研報告《企業主導發展農業合作社的十項優勢》)四、合作社投入產出及利潤分配情況自2009年以來,金沙河合作社一直是採用公司+合作社+土地出租農戶+合作社職業農民的運作模式也即上文中提到的第一種模式,2016年開始試行的股權聯盟方式由於在秋季遭遇水災,並未針對土地股權農戶進行分紅,仍舊沿用了老的地租模式。因此,以下所有數據均源自於固定土地租金模式下的統計方式。(一)總體情況總體來看,自2009年秋季至2016年秋季共15季的生產種植中,合作社的規模從最初的1082畝增長至2016年的6158畝(2016年秋收後接手的2000畝,將進入2017年的統計年度),擴大了6倍。同時,合作社的支出也從最初的50萬元到2016年的1031萬元,增長了20倍,收入從92.8萬升至1288.6萬元,增長了約14倍,相應的利潤則從42.5萬元增長至257.1萬元,增長了近6倍。7年半以來,合作社累計總支出4059萬元,收入5857.1萬元,實現總利潤1798.1萬元,按照五五分成的收益分配原則,合作社應分得899.1萬元,職業農民也享有同等的收入(除4位遭災農戶享受了公司發放的工資以外)。 圖2:合作社投入產出情況 分年來看,自2009至2016年,合作社每年的糧食生產均實現盈利。但具體到單個的職業農民,曾在兩個年份出現虧損,分別為:2012年麥季其中一位種植戶因種植管理不善造成虧損2.5萬元、2016年麥季一位種植戶虧損1482元,2016年秋季因遭遇洪災導致3位種植戶合計虧損 8844元。(二)畝均情況從畝均情況來看,從2010年到2014年,畝均收入一直處於穩步上升狀態,2014年後逐步下降。畝均最高收入出現在2014年,為2676元,當年的畝均利潤也達到最高的1014元,是7年裡唯一單畝利潤超過千元的年份。從圖表中不難看出,畝均收入和趨勢和畝均利潤的趨勢非常一致。從畝均支出來看,從2010年到2015年,畝均支出從1652元,升至1701元,一直處於上升通道,2016年略有下降。畝均利潤的波動較大,從2010年開始逐步上升,2014年以後下滑態勢顯著從1014元連續兩年下跌,至417元。作為拐點的2014年相較於最低的2016年跌幅近600元。2016年也是7年來,首次利潤跌破500元關口的年份。 圖3:畝均收入情況(元)(三)夏秋兩季情況由於同一年份中,夏秋兩季種植面積變化不大,因此我們就同一年份夏秋兩季投入產出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收入上看,2014年之前,玉米種植的收入均高於小麥種植的收入,2014年,兩季畝均收入持平,2015年之後,秋季收入開始下滑,顯著低於夏季,並且差距拉大。圖4:夏、秋兩季畝均收入(元) 從支出上看,2010-2015年,夏秋兩季的畝均支出基本相當,均呈現上升態勢。2016年,秋季玉米畝均支出情況首次出現下降,而小麥的種植投入仍處於持續上升狀態。圖5:夏、秋兩季畝均支出(元) 從利潤上看,2010-2012三年種,秋季的利潤顯著高於夏季。2013年開始,夏麥的利潤開始超過秋玉米,2015、2016兩年差距進一步擴大。2015、2016兩年,夏季小麥的利潤均遠高於秋季玉米的收益。玉米的畝均收益從2015年開始逐步下降,相較於2014年496元的每畝利潤,2016年僅有149元,降幅高達70%。這主要是受制於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玉米價格下降,政府的補貼政策僅限於玉米的主產區——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整個華北地區並不在補貼區域範圍內。圖6:夏、秋兩季畝均利潤(元)五、合作社職業農民基本情況金沙河合作社現有職業農民24名,多數以家庭為單位參與合作社。由於合作社種植生產已經實現全程機械化,農田種植所需的勞動力的結構已經發生顯著變化,大量需要的是機械化操作的勞動力投入,單純的人工作業已經很少,所以通常情況下,合作社職業農民可以獨立經營管理幾百畝的耕地規模,僅在澆地或收割忙不過來時,臨時性的雇傭少量短工,從事一些輔助性的田間勞動。(一)家庭參與勞作情況從家庭中全職參與種植管理的人數來看,2人的17戶,3人的5戶,1人的2戶,戶均參與合作社管理勞作的2.1人。(二)管理土地面積單個職業農民的耕種面積從最少的163畝,到最多的650畝不等(見下圖),其中種植面積在200-300之間的有8名,在300-400之間的有9名,400-500畝的有3名,500畝以上的有3名。但這並非農戶的最大或者最佳種植能力,在採訪中均表示希望能夠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的強烈意願,認為擴大至800-1000畝均能承擔。 : 圖7:合作社職業農民年齡、耕種面積 (三)年齡24個參與合作社的職業農民中,平均年齡37歲,最小的24歲,年齡最大的53歲。其中30歲以下(含30歲)的有7名,30-40歲之間的7名,40-50歲(含50歲)之間的7名,超過50歲的3名。(四)收入自2009年以來,隨著合作社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張,不斷有新的職業農民充實到合作社當中,原有的職業農民的種植規模也處於動態調整的過程。1、合作社職業農民收入合作社現有24名職業農民,其中3名是2016年12月剛剛入社,暫時還未開始參與合作社的收益分成。還有4位是2015年底加入,僅有一年分成,2016年秋季遭遇洪災虧損,金沙河企業給予其員工待遇3萬元的,將以上7名職業農民的數據剔除。從總收入來看,共有4位農民的收入超過了百萬,這其中包括最早2009年就開始加入合作社的3個職業農民和一位種植時間為6年的農民,其總收入分別為108.3萬、107.7萬、105.9萬和105.8萬元。從年均收入來看,17名職業農民中,年均收入最高的達到17.6萬元,收入最低的為2.46萬元,收入的均值為9.26萬元。年收入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每位職業農民種植面積大小不等造成的。從畝均收入來看,17位職業農民的畝均種植收入差異較大,最高的是種植時間6年的平均每年每畝均收入437元,最低的是種植時間為1年的職業農民,畝均收入為170元每年每畝。簡單的測算,職業農民的畝均收入與其種植經驗的積累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 表1:金沙河合作社職業農戶的收入情況表序號種植時間年均種植總收入(元)年均收入(元)畝均收入(元)面積(畝)17.5388.5 1083403144453.7 371.8 27.5402.5 1059020141202.7 350.8 37.5373.8 1077451143660.1 384.3 47.5239.0 62197182929.5 347.0 56402.9 1058229176371.5 437.8 66272.8 664333110722.2 405.9 76292.2 663601110600.2 378.5 86186.5 39332765554.5 351.5 96286.9 601376100229.3 349.4 105255.5 34356968713.8 268.9 115246.0 32990165980.2 268.2 123377.0 305872101957.3 270.4 132325.0 18597092985.0 286.1 142258.3 12329161645.5 238.7 151200.0 4135841358.0 206.8 161128.4 4135441354.0 322.1 171144.1 2463924639.0 171.0 2、畝均分紅由於合作社採用五五分成模式,所以每畝地利潤的一半即為職業農民的利潤分成。我們將2016年金沙河企業給合作社4位職業農民每人發放3萬元工資的異常數據剔除,計算出自2010年至2016年,每年合作社的職業農民能夠從每畝耕地上得到的平均分成,如圖8,可以看到畝分紅最高的為2014年507元,最低的則為2016年的208元,7年均值為335元。如果我們按照畝均分紅335元的均值,以及當前合作社人均340畝的規模進行簡單測算,則可得出單個職業農民的年收入約為11.4萬元。如果按照合作社職業農民的人均800-1000畝的種植意願測算,則職業農民的年收入在26.8—33.5萬元之間。考慮到,未來,玉米價格市場化調整的影響,按照2016年最低的畝均分紅208元測算,未來職業農民人均種植800-1000畝,則收入應該在16.6-20.8萬之間。以上不同口徑的三個收入測算數據都遠超過當前農村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即使我們考慮到職業農民多以家庭為單位參與合作社的種植管理,這樣的戶均收入也遠高於當前農村地區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 圖8:畝均分紅情況(元) (五)學歷從學歷上看,除2名具有高中學歷之外,其他的均為國中畢業,在加入合作社之前均從業農業勞動,具備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能和經驗。(六)入社時間從參與合作社的時間來看,除了8名是由於2016年接手跑路流轉地塊后新加入進來,其他的16名中,最晚加入的2位也已經入社3年,最早的是2009年就加入的有5名,入社人員非常穩定。六、合作社農機情況目前,主要是受制於土地規模較小,農機的養護成本不經濟,金沙河合作社的農機尚未實現自有自給,耕種所需的農機作業均來自於外部的社會化服務採購。由於合作社地塊面積大,操作效率高,是外部農機服務都非常願意服務的熱門客戶,並且農機服務的價格的遠低於普通農戶,秸稈粉碎、深翻、旋耕、播種、收割5項農機服務,平均每畝地的價格較普通農戶低70元。(詳見我院調研報告2017年第1期《河北省金沙河面業集團土地流轉調研報告》)。七、當前規劃1、擴大規模至數萬畝以上級別當前,南和縣委縣政府對於金沙河合作社的模式非常認可也非常信任,認為目前金沙河合作社規模不大已經成為其發展的瓶頸,縣裡決定以金沙河合作社為抓手,在多個鄉鎮啟動關於開展規模化種植的土地流轉摸底調研,並決定委派原縣農業局局長協助合作社擴大流轉土地規模,農業局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對金沙河合作社進行糧食種植生產的業務輔導。目前,原邢台市農技推廣站的人也在合作社掛職,對職業農民的糧食種植管理給予專業的技術指導。在南和縣各村鎮基層黨支部的積極推動下,隨著農民對金沙河合作社多年種植實效的見證,以及股權聯盟模式的逐步深入推進,預計合作社的流轉土地規模會在現有的8157畝的基礎上有一個跨越式發展。根據目前已經達成的流轉意向,今年麥收后,合作社的規模將在現有8157畝的基礎上,新增1萬畝。秋收后,有望擴大至3-5萬畝,未來規劃逐步擴展至整個縣域甚至整個邢台地區的糧食耕地。2、創辦新型農民職業學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針對當前糧食大規模生產種植對從業者所需專業技能的高要求與農民普遍存在種植技能和自身素質不高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之間的矛盾,合作社計劃創辦金沙河新型職業農民學校,根據自身規模發展的需求,培育符合未來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學校將採用課堂理論+田間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設置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考核合格的,給予頒發金沙河合作社職業農民從業資格證書,先在合作社內部推行持證上崗。計劃先培養50-100名,以承接今年即將流轉過來的新增的1-3萬畝土地。目前,已經通過內部推薦和自願報名的方式新招收30多名學員,同時從工廠內部員工隊伍中,吸納優秀員工進入合作社職業農民隊伍,進行先期的種植培訓,培訓結束,各項考核達標后,確定一批新職業農民,在老職業農民指導下經營一定規模的合作社耕地,在實踐證明新職業農民具備資格條件后,再獨立經營適當規模的耕地面積。3、擴大單戶種植規模,樹立模範榜樣隨著合作社種植規模的擴大,金沙河計劃擴大現有的單戶種植規模,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和職業農民的收入。對於種植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畝均產量高的種植能手,根據其自身意願,適當增加其種植規模至上千畝,對合作社的職業農民,實行優勝劣汰、獎懲結合的激勵機制,將合作社的人均種植面積提升至500-1000畝水平。按照合作社今年規劃的5萬畝的土地流轉規模,約需要50-100名職業農民進行管理。根據當前南和縣20萬畝糧食種植的耕地規模測算,未來全縣僅需要200-400名職業農民從事糧食種植。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