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應同學的要求,歷史君給大家找了一下古代政治變革的知識梳理。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主要經歷了兩大階段:夏商周時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階段和秦至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階段。階段一: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階段。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緣關係的影響明顯,尤其是西周時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手段確定了一套嚴密的控制體系;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諸侯割據混戰,分封制逐漸走向崩潰。線索一:君主專制: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擺脫了血緣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權統治。秦漢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書省、樞密院並重,直至明初廢除丞相,後來設立內閣、軍機處,體現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的趨勢。線索二:中央集權:中央與地方矛盾的發展,促使秦漢至明清統治者採取措施調整地方機構。從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權分三司,體現了地方日益聽命於中央,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趨勢。線索三:選官制度:從漢代察舉制到魏晉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舉制,選官制度日趨完善,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但它本質上仍是鞏固專制統治的一種手段。◆ ◆ ◆時期發展歷程思維深化先秦(萌芽)王位世襲制使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宗法制規定嫡長子繼承製,「家國一體」,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領袖1.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個特點(1)貴族政治: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國家結構。(2)地方分權:各諸侯國有相對獨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權。(3)等級森嚴: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大宗、小宗之間存在嚴格的政治隸屬關係。2.皇帝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在古代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皇帝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1)分割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獨尊。(2)轉移相權及其機構。權力轉移的總趨勢:在決策過程中,相權由離皇帝身邊遠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邊的人(內朝或宮內的侍臣、宦官)轉移,即由遠及近(或由外到內);在執行過程中,相權由內朝(宮內)向外朝(外廷)轉移,即由內向外。3.全面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1)積極作用:①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②國家可以組織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有利於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2)消極影響:①政治上:君主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這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壓制和打擊。②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阻礙了科技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社會的進步。④是長期停滯於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秦朝(創立)皇帝制度,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三公九卿制: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監察和軍事;下設諸卿負責具體事務西漢(發展)漢武帝重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長官均為宰相,分工明確,互相牽制,從而分散相權;尚書省下設六部,具體執行國家事務;保證了皇權獨尊宋朝(加強)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樞密院分掌行政和軍事,三司分管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相權元朝(加強)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明朝(強化)明太祖廢除丞相,設置殿閣大學士協助處理政務;明成祖時,設立內閣,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清朝(強化)清初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康熙時,設置南書房;雍正年間,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 ◆時期發展歷程思維深化周代實行分封制,加強了王權,周王成為「天下共主」;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崩潰1.漢至元中央對地方管轄的特點(1)分化事權,相互牽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2)劃分適當的行政區域,如元朝實行行省制度。(3)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如漢朝設刺史,北宋設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權力,如北宋將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5)實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漢武帝的「推恩令」。2.古代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演變趨勢(1)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係到中央行政任命的變化,體現了古代政治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完成。(2)從郡縣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駐管理的轉變,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地方權力日漸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3.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特點(1)隨著中央集權的逐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強。(2)地方下級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難以發揮地方的自主性。(3)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秦朝廢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了古代統一王朝的基礎,促使貴族政治轉向官僚政治漢朝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漢武帝頒行「推恩令」,設置刺史。封國制導致「七國之亂」,「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中期設節度使,后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長官,通判監督,將兵權、財權、行政權收歸中央。這一舉措改變了藩鎮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從宋代后,中央確立了對地方的優勢元朝實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明朝廢行省,設三司,將地方權力進一步集中到中央◆ ◆ ◆時期發展歷程演變趨勢思維深化夏、商、西周開始:夏商時期衰落:春秋戰國時期世官制(1)內容:選官範圍限定為貴族,由貴族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2)影響:推動了奴隸社會的發展從選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經歷從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組織程序,從地方到中央。從選拔標準來看經歷了從重品德到重門第再到重才學的過程。標準逐步統一。從本質上看選官制度成為加強統治、強化皇權的重要手段。全面認識科舉制1.圍繞一個核心:維護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2.突出兩個特點:(1)人才擇優原則。(2)制度化、專業化原則。3.體現三個趨勢:(1)選官標準由注重家世門第逐漸發展到注重才學。(2)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展到公開考試。(3)選拔形式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4.產生多方面影響:(1)對:①政治上,拓寬了政府選拔人才的範圍,打破了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②思想上,科舉考試大都以儒學經典作為考查內容,鞏固了儒學的獨尊地位,統一了士人的思想。③文化上,科舉考試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批文學巨匠,這是唐詩、宋詞繁榮的重要原因。④價值觀上,有利於士人群體形成勇於追求上進、實現價值、入世有為的人生價值觀取向。(2)對世界:古代東亞的日本、朝鮮均曾效法實行科舉制;近代的歐美文官制度也來自的科舉制度。戰國、秦朝和漢初開始:戰國發展:秦朝衰落:漢初軍功爵制(1)內容: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變法,實行二十等爵制(2)影響:有利於國家選拔軍事人才,滿足了國家統一的社會需求兩漢開始:西漢衰落:東漢末年察舉制(1)內容:官吏察訪適合的人才向中央舉薦,官吏任免權最終由中央掌握(2)影響:在實行之初,按人口比例舉「孝廉」,並加以考試選用,給中小地主階級及其他社會階層提供了參政機會魏晉南北朝創始:曹魏發展:兩晉衰落: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內容:中央選擇德才兼備的官員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訪本州士人,然後依據品行、門第等將士人評列九品,作為中央選官的依據(2)影響:推行初期,評判人才綜合考慮門第和才能,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後期,看重門第,淪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明、清產生:隋確定:唐發展:北宋衰落:明清科舉制(1)內容:廢除九品中正制,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2)影響:有利於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