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編者按提起抽象表現主義時,首先躍入你腦海中的名字應該是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這樣的男性藝術家。然而,女性藝術家其實也在這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現在是時候來認識一下這些早應該負有盛名的女性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了。文末會附上一個投票,在看完了本文的介紹后,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哪位的更打動你呢?瑪麗·艾伯特(Mary Abbott,1921–)Mary Abbott瑪麗·艾伯特,《全綠》(All Green,1954)。圖片:Courtesy of the Denver Art Museum, gift of Janis and Tom McCormick, ©Mary Abbott紐約畫家瑪麗·艾伯特曾跟隨巴耐特·紐曼(Barnett Newman)以及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學習,並且是威廉·德·庫寧的朋友。她經常出現在紐約的Cedar Street Tavern,這裡是藝術家與哲學家們一起討論現代藝術的重要聚集場所,而瑪麗是「俱樂部「中少見的女性成員之一。傑·德菲奧(Jay DeFeo,1929–1989)Jay DeFeo傑· 德菲奧,《無題(珠穆朗瑪峰)》(Untitled (Everest),1955),山脈系列(Mountain Series)作品之一。加州奧克蘭博物館收藏,傑·德菲奧捐贈。圖片:© 2015 the Jay DeFeo Trust/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今天,傑·德菲奧是那個時代比較出名的女性藝術家之一,但在此前她已經 默默無聞地被埋沒了許多年。她最知名的作品是一幅高達10英尺(約合3.048米)、厚度接近一英尺(約合30.48厘米)、重一噸多的巨幅油畫《玫瑰》 (The Rose),2012-13年期間,德菲奧終於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迎來了一場遲到已久的回顧展。 伊蓮·德·庫寧(Elaine de Kooning,1918–1989)Elaine de Kooning伊蓮·德·庫寧Elaine de Kooning(左)與丈夫威廉·德·庫寧伊蓮·德·庫寧《鬥牛》(Bullfight ,1959)。圖片:Courtesy of the Denver Art Museum, Vance H。 Kirkland Acquisition Fund, © Elaine de Kooning Trust伊蓮·德·庫寧(Elaine de Kooning)一般只在畫作上籤上自己名字的首字母大寫,因此觀眾就不會因為她的女性身份而有其他的想法。與艾伯特一樣,她也是紐約那個「俱樂部「圈子 的成員之一。她還是藝術評論家、教師,並且在1985年被選入了國家設計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她嫁給了威廉·德·庫寧 ——這個德·庫寧的名氣似乎要更大一些。皮勒·費恩(Perle Fine)(1905–1988)Perle Fine皮勒·費恩,《夏季I》(Summer I ,1958–59)。圖片:Collection of Craig A。 Ponzio, courtesy McCormick Gallery, Chicago。 ©AEArtworks, LLC和名單中很多其他女性藝術家一樣,佩勒也嫁給了一位藝術家。不過她的丈夫毛瑞斯·比勒佐夫(Maurice Berezov)從藝術學院畢業之後就專註於攝影,並且也從未成為大家都熟知的藝術家。作為與艾伯特以及德·庫寧一起參與「俱樂部「活動的藝術家,費恩也 曾經創作過除抽象表現主義風格之外的畫作,並且在紐約的Betty Parsons Gallery 等畫廊舉辦過個展。 海倫·弗蘭肯薩勒(Helen Frankenthaler,1928–2011)Helen Frankenthaler海 倫·弗蘭肯薩勒,《西方的夢》(Western Dream ,1957)。圖片:紐約海倫·弗蘭肯薩勒基金會。© 2016 Helen Frankenthaler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攝影:Rob McKeever, courtesy of Gagosian Gallery海倫·弗蘭肯薩勒跟隨魯菲諾·塔馬約(Rufino Tamayo)以及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學習,並且在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在紐約Kootz Gallery策劃的群展「15位新興藝術家「(Fifteen Unknowns)當中嶄露頭角。1958年,她與羅伯特·馬瑟韋爾(Robert Motherwell)結婚,隨後在1971年離婚,而且與藝術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有過一段羅曼史。與傑克遜·波洛克一樣,她發展出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繪畫技巧。這種革命性的上色方法也啟發了之後的色域繪畫運動。索尼婭·戈什托夫(Sonia Gechtoff,1926–)Sonia Gechtoff索尼婭·戈什托夫,《起源》(The Beginning,1960)。圖片:Denver Art Museum: Vance H。 Kirkland Acquisition Fund, 2015.62。 © Sonia Gechtoff從費城移居到舊金山的索尼婭·戈什托夫在1958年再次回到了東海岸。但是,她發現自己無法在紐約複製曾在在舊金山Six Gallery 和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上進行展示的輝煌。後來她參加了1961年的聖保羅雙年展(São Paulo Biennial)。朱迪絲·戈德溫(Judith Godwin,1930–)Judith Godwin朱迪絲·戈德溫Judith Godwin(左一)與嘉賓合影朱迪絲·哥德溫,《史詩》(Epic,1959)。從華盛頓土特區國家女性藝術家博物館租借而來。Caroline Rose Hunt贈品。攝影:Lee Stalsworth。圖片:© Judith Godwin朱迪絲追隨霍夫曼、威爾·巴耐特(Will Barnet)、以及Vaclav Vytlacil學習,創作以現代舞為靈感的作品。戈德溫與弗朗茨·克萊恩(Franz Kline)共用一個工作室,並且在日本畫家朋友Kenzo Okada的推薦下受到了禪宗佛教的影響。她在Stable Gallery和Betty Parsons舉辦過展覽,並於2010年在Spanierman Modern舉辦了回顧展。當時artnet Magazine還做了專題報道。格蕾絲·哈提根(Grace Hartigan,1922–2008)Grace Hartigan格蕾絲·哈提根,《紐約狂想曲》(New York City Rhapsody ,1960)。圖片:Courtesy of the Mildred Lane Kemper Art Museum,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University purchase, Bixby Fund, 1960。 © Estate of Grace Hartigan格蕾絲·哈提根是一 位出身卑微的藝術家,二戰時期曾經在飛機工廠從事技師工作。在搬到洛杉磯后,她開始學畫,並在一開始以喬治·哈提根(George Hartigan)的進行展覽。她是現代藝術博物館1956年展覽「12位美國人「(Twelve Americans)中唯一的女性參展藝術家。哈提根從1948年Betty Parsons Gallery舉辦的波洛克個展當中得到了啟發,從此踏上了抽象表現主義的探索之路。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1908–1984)Lee Krasner藝評人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與其藝術家好友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海倫·弗蘭肯特爾(Helen Frankenthaler)和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 圖片:Tumblr.李· 克拉斯納,《 燒焦的風景》(Charred Landscape,1960)。Craig A。 Ponzio藏品。攝影:William J。 O『Connor。圖片:© 2015 Pollock Krasner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1945年與波洛克結婚之前,李·克拉斯納自己有著前途無量的藝術之路。1930年代中期她是公共藝術 項目(Public Works of Art Project)壁畫部門的參與者,並且於1939年加入了美國抽象藝術家小組(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group)。克拉斯納是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1978年的展覽「抽象表現主義:成形年代「(Abstract Expressionism: The Formative Years)展覽中唯一的女性,還在1983年於MoMA舉辦了回顧展。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1925–1992)Joan Mitchell瓊·米切爾,《哈德遜河日線》(Hudson River Day Line ,1955)。圖片:Collection of the McNay Art Museum。 © Estate of Joan Mitchell芝加哥人瓊·米切爾在巴黎度過了大半生的職業生涯,但最終在紐約獲得了認同。她與波洛克、威廉· 德·庫寧、霍夫曼一起參與了Leo Castelli在1951年組織的里程碑式展覽「第九大道展「(Ninth Street Show)。1950年代中期,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都各自收藏了一件米切爾的作品。1988年,她成為了獲得大學藝術協會(College Art Association)出色藝術家終身成就獎(Distinguished Artist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的首位得主。 德博拉·雷明頓(Deborah Remington,1930–2010)德 博拉·雷明頓,《恰當,或無題》(Apropos or Untitled,1953)。圖片:Denver Art Museum: Vance H。 Kirkland Acquisition Fund。 Courtesy of the Deborah Remington Charitable Trust for the Visual Arts。出生在新澤西Haddonfield的德博拉·雷明頓是灣區抽象表現主義藝術 家的重要一員,她曾在舊金山Dilexi Gallery多次舉辦了個展。雷明頓是舊金山Six Gallery六位創辦人當中的唯一一名女性,並且在多家機構執教,其中包括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以及紐約庫柏聯盟學院(Cooper Union)。艾瑟爾·施瓦巴切(Ethel Schwabacher,1903–1984)艾瑟爾·施瓦巴切,《Antigone I 》,1958。圖片:Collection of Christopher C。 Schwabacher and Brenda S。 Webster© Estate of Ethel Schwabacher艾瑟爾·施瓦巴切曾經跟隨一系列名師學習,其中包括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安娜·海婭特·亨廷頓(Anna Hyatt Huntington)、以及阿希爾·高爾基(Arshile Gorky)——她還寫了第一本關於他的權威性專著。她是Betty Parsons Gallery的代理藝術家,曾經在1953-1962年期間在這裡舉辦過5次個展。看完上面12位女性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介紹,你覺得哪一位的作品更能打動你呢?即可和來自天南海北的藝術愛好者交流了!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