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原標題:小戚談天|紅警又發!解密:1873年來上海夏天真的越來越熱了?大數據告訴你真相熱度升級!上海中心氣象台於13時00分更新高溫橙色預警信號為高溫紅色預警信號: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預計今天中心城區、閔行、嘉定、松江、浦東和青浦等地的最高氣溫將達到40℃。 7月以來,申城共出現17個35℃以上的高溫日。上周五,上海以僅出現4分鐘的40.9℃輕鬆刷新歷史最高溫紀錄。 有人說,上海的夏天越來越熱,堪稱「火爐」,這是一種體表的感知,還是確有數據可查?上海的徐家匯氣象站有著「遠東氣象第一台」之稱,也是唯一的百年氣象站,只看幾十年的數據顯然不過癮,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為此採訪了上海市氣候中心專家沈愈,通過解讀1873年以來的氣象歷史數據,帶你了解上海百年的夏季變遷。 數據顯示,自1873年以來,上海夏天並不是持續變熱,而是呈波浪形,只是在近幾十年來上海的確越來越熱。 百年夏季氣溫呈波浪形浮動,1934年高溫日最多 沈愈指出,夏天日平均氣溫平均值、夏季長度、入夏早晚、高溫日數、高溫日持續天數等都可以用於反映夏季氣溫的強度。 如果從高溫總日數和最長連續高溫日數的角度來看,百年間的上海夏天並不是持續變熱的過程,而是像一條波浪,中間有兩個時段最高,即:20世紀30至40年代,以及從2000年至今,其中,上世紀30至40年代的絕對水平相對更高。比如,1934年的高溫日數達到55個,創下歷史紀錄。 「這說明,氣候有一定周期性波動,它不是人們所理解的線性系統,越來越熱可能只存在於某個時間段內。」沈愈解釋道,上世紀70至80年代處於這條「波浪」的低端,可能是因為當時正好處於氣候冷周期。 近30年來,上海夏天持續變熱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近30年來,夏天的確越來越熱。 從夏天日均氣溫平均值、入夏早晚和夏季長度的角度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曲線持續上揚,說明上海夏天的平均氣溫越來越高,入夏越來越早,而且夏季越來越長。 2013年,上海夏季平均氣溫為29.3℃(常年值為26.3℃),夏季天數達到157個(常年值為112.7個),雙雙創新歷史紀錄。入夏時間最早的是2009年的5月6日,較常年偏早近一個月。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氣象數據也顯示,從上世紀50年代起夏季持續變熱,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變熱趨勢尤為明顯。 「這些年夏季變熱和全球變暖的趨勢相一致,此外還有城市化進程加速的影響。」沈愈指出。今年夏天為何這麼熱? 為何今年7月如此之熱?上海市氣象服務中心首席服務官張瑞怡認為,今年的副熱帶高壓尤為強盛,近期上海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附近,氣象條件有利於升溫。強盛的副熱帶高壓也「逼退」了颱風,讓颱風「無法近身」。此外,近期上海以西南風為主,不僅沒有帶來東邊海上的潮濕空氣,反而吹來了內陸的熱氣。 今年高溫來得晚,但強度很大,出梅以後幾乎是天天高溫,21日還打破了歷史最高溫紀錄。沈愈認為,高溫日出現的早晚和夏季冷熱無關,比如高溫日最早的是1939年(5月5日),但是當年的夏季平均氣溫在26至26.5℃,與常年均值差不多。1999年高溫日出現最晚(9月11日),當年的夏季平均氣溫在25至26℃之間,較常年偏低。「可以看到,高溫日最早出現的時間並沒有統一規律。」 今年,颱風何時來解暑?近5年來,申城的7月至少會受到平均1個颱風的影響,而今年到現在為止,none!沈愈認為,等到副熱帶高壓「鬆動」,就是颱風活躍期的到來。預計8月,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將出增加,不排除有1至2枚影響上海的可能。 上世紀30年代的老上海們怎麼過夏天? 現在遇到高溫日,我們還有空調和冷飲緩解暑氣。那上世紀30年代的老上海,是如何度夏的? 翻閱上海檔案信息網的資料可以發現,上世紀30年代起,上海夏日餐飲已經出現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湯,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與外國人打過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裡也能製造一些飲料,比如檸檬蘇打汽水。 市民排隊購買冷飲消暑 家境不錯的情侶們熱衷於在公園裡看露天電影,在涼快的室內電影院約會也成為風潮。 戲水,在那個時代也頗為流行。30年代初,上海已經有了游泳池,分為公共游泳池、團體游泳池、學校游泳池以及私人游泳池。還有人,更願意去從市內乘火車去吳淞,觀海避暑。 20世紀30年代高橋海濱浴場 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30年代的夏天確實難熬。在外奔波的工人們回家后,只能用涼水和毛巾不斷擦拭身體來消暑。據《文摘報》記載,酷暑、乾旱之中,不少工廠也暫時關閉,停工避暑。特別是絲廠等女工居多、高溫工作的工廠。勞動者的收入也隨之減半,「聞其他各工廠因天熱而減少工作時間者頗多。」上海郊區的嘉定,甚至一度人力車停止營業,「街上行人絕跡時疫猖獗」。1934年7月12日,上海氣溫40.2℃,當時全城至少7人因高溫而死。那年的7月和8月,被當時的《申報》形容為「災象」。 清末的徐家匯觀象台影像 (欄目主編:張奕,編輯郵箱:shgcggkj@126.com,題圖來源:視覺,圖片編輯:雍凱,數據圖來源:上海市氣候中心、肖書瑤製作,影像圖片來源於上海發布)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