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沒當媽媽之前,小編絕對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會為了大便如此痴狂。寶寶沒大便,媽媽心裡就像有塊石頭落不了地。寶寶大便了,媽媽趕緊仔細觀察不說,還得給全家發通告:今天的大便特別好呢! 而一旦大便拉得幹了,馬上擔心是不是便秘;稀了,又擔心是腹瀉;拉太多,擔心吸收不好;拉太少,擔心吃的不夠……唉,寶寶拉個大便,簡直太牽動媽媽的心了。這都是因為,大便是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啊。 那麼大便是如何反應寶寶健康狀況,又是如何幫助醫生做診斷的呢? 藏在寶寶大便中的秘密。 作為寶寶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吃喝拉撒睡」五項內容之一的「拉」,可能是很多家長朋友最揪心的事。 雖然拉出來的大便,以人體代謝「垃圾」的面目存在。但其實,大便不僅可以反應出食物吃得多少、種類,還可以反應出消化系統的功能。通過專業人員的檢測,大便就能變廢為「寶」。 寶寶生病時,檢測大便能夠找出致病的「元兇」、判斷疾病的類型,幫助我們的兒科醫生快速診斷病因、治療疾病。 今天我就從檢驗醫生的角度講一講,在一坨坨大便里,能挖掘出哪些有價值的「寶」來。 大便裡面有什麼? 正常糞便主要由消化后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的腸道細菌、無機鹽和水組成。 因為吃進體內的食物要經歷口腔、食道、胃、肝膽、小腸、大腸、直腸、肛門整個消化道的各種「洗禮」之後,才會排出體外,所以當消化系統出現問題時,不同病原體或疾病相關的特異性標記物,就有可能混雜在糞便中一起排出體外,由檢驗醫生通過專業的方法檢測出來。 上圖是我們體內消化系統工作的示意圖。 通常,我們可以: 根據大便的性狀和顏色,間接判斷出胃腸、肝膽系統的功能狀況; 通過對大便中細胞成分的分析,了解消化道有無炎症、出血、寄生蟲感染等情況; 經由細菌培養、病毒抗原檢測或核酸檢測的方法,檢查糞便中有無致病菌大量繁殖、有無腸道病毒感染,評估腸道菌群是否存在失調、紊亂的情況。 便常規報告單怎麼看? 這是一份包括大便常規、寄生蟲/蟲卵、潛血項目的檢驗報告單模板。接下來,我就一項一項地為大家詳細介紹,大便檢查的各項內容。 項目一:顏色 正常成人的大便剛剛排出時為黃褐色;新生兒的胎便多為墨綠色或棕黑色;嬰兒的大便可呈黃色、金黃色或淡綠色。 不過,如果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糞便中的色素會被氧化,導致顏色加深。 棕黃色、黃綠色、綠色、金黃色的大便對於寶寶來說,基本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寶寶的大便出現黑色、灰/白色、紅色,三種顏色中的任意一種,家長就要關注了。 為什麼這幾種顏色的大便需要關注呢? 黑色大便 如果寶寶(非新生兒)大便是黑色的,近期也沒有進食過血豆腐、鐵劑等富含鐵的食物和藥物,那麼要考慮,是否有上消化道的大量出血。 因為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經過消化道后,裡面的鐵元素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與腸內產生的硫化物結合成硫化鐵,呈現黑色。 一般上消化道出血量達到50-75ml時,糞便可變為黑色、質軟、富有光澤的樣子,宛如鋪路用的柏油,就是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時典型的「柏油便」。 灰/白色大便 也叫做白陶土樣大便,多見於膽管梗阻。 因為進入腸內的膽汁減少或缺失,無糞便色素生成,就會使寶寶的大便呈白色、灰白色。 爸爸媽媽一旦發現這種情況,應該儘快諮詢醫生,排除可能的病變。 紅色大便 如果是大便表面上沾有鮮血或血絲,很有可能是寶寶有肛裂的情況;如果是大便中混有血液,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 不過,當寶寶過多食用西瓜、蕃茄、胡蘿蔔、紅辣椒等深色食品,糞便也可能呈出紅色。家長需要注意區分。 總之,發現寶寶大便呈現異常顏色時,家長應儘快根據飲食等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如果懷疑與健康狀況有關,一定要帶寶寶就醫檢查。 項目二:性狀 對於大便的描述,有一個著名的「布里斯托分類法」(如下圖)。它形象地將不同性狀的大便做了分類: I型:花生豆形。大便是一個個的小硬球,通常排便比較困難,多見於便秘; II型:葡萄串形。整條的大便,表面較乾燥,有顆粒狀凸起,屬於較干硬的大便; III型:玉米棒形。成型的整條大便,表面較干有細小裂紋,屬於較乾的大便; IV型:小香腸形。條狀的大便,光滑、柔軟、濕潤,屬於比較理想的大便; V型:炸雞塊形。不規則形,有邊角的塊狀大便,質地鬆軟,也是比較正常的大便; VI型:芝麻醬形。不成形,呈比較粘稠的糊狀,多見於添加輔食之前的嬰幼兒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成人; VII型:雞蛋湯樣。水樣便,基本無固體成分或含有整塊的未消化食物、奶瓣,可伴有粘液,多見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腹瀉。 一般來說,在便常規報告單中,我們檢驗醫生是這樣描述的: 前3種質地的大便,多描述為「干便」、「干硬便」; 第4、5種大便,多報告為「軟便」、「成形便」或「半成形便」; 最後2種則通常稱為「糊狀便」、「稀便」、「粘液便」及「水樣便」。 今後再看到檢驗報告時,家長朋友們可以根據寶寶大便的性狀,對號入座,大體做一個初步判斷,這樣也便於和兒科醫生做進一步的交流。 項目三:白細胞、紅細胞、寄生蟲及蟲卵等 通常情況下,大便中的細胞、寄生蟲及蟲卵、細菌等是無法由肉眼鑒別的,必須通過醫用光學顯微鏡放大數百甚至上千倍之後,才能進行檢測。 正常大便中,一般不會見到完整的細胞或只能偶見少量細胞。當醫生懷疑寶寶有致病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時,就需要通過檢查大便中的各種成分進行區分: 如果大便中檢出大量的紅細胞、白細胞,多見於由細菌導致的腸炎、痢疾; 如果看到了寄生蟲或蟲卵,則可以診斷腸道寄生蟲感染; 出現大量未吸收的脂肪滴,則提示嬰幼兒消化不良或食物不耐受。 下圖是醫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大便中的白細胞和紅細胞: 這是一些大便中常見的寄生蟲卵: 項目四:潛血 潛血試驗又稱隱血試驗,顧名思義,這項試驗查的是寶寶大便中是否存在少量的、不容易被檢測到的血液。 前面我們講大便顏色時提到過:如果是發生在上消化道的出血,或者出血的量比較少,又或者有其它深顏色食物干擾的情況下,如何判斷大便中是否含有血液就成了問題。 通過顯微鏡檢查,檢驗醫生只能找出大便中比較典型的、完整的紅細胞。對於已經被破壞的、或者很少量的紅細胞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藉助潛血試驗,利用化學或免疫學方法特異性地檢測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成分,發現它們的蹤跡。 即使紅細胞已經破碎,只要其中的血紅蛋白還存在於大便中,就可以檢測出來。目前的試劑可以靈敏地檢測出消化道中2-5毫升的微量出血。 送檢大便需要注意什麼? 由於大便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加之離開體內后環境、溫度發生變化,大便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寄生蟲等很快會死亡、崩解,無法再通過顯微鏡檢查進行檢測。 所以家長朋友們留取寶寶的大便樣本準備進行便常規檢查時,一定要注意儘快送檢。原則上是越「新鮮」越好,不要超過2個小時。如果情況允許,我們建議在醫院現場留樣,立即檢測。 這裡要區別一下,進行腸道菌群檢測時,寄送樣本取樣后是放在保存液中的,保存液能將細菌殺死並保存住核酸用於檢測,因此可以在室溫情況下保存7天。這種情況和我們通常的大便常規等標本送檢要求是不同的。 還要提醒各位家長,由於紙尿褲的吸水能力很強,極容易將大便中的水分、固體成分一股腦地吸附到內層。不但無法判斷大便的正常性狀,也很難再提取到有意義的待檢成分。 因此,如果寶寶還穿著紙尿褲,需要在紙尿褲上取大便樣本時,家長可以臨時在寶寶的小屁屁和紙尿褲之間墊一層保鮮膜。待寶寶拉臭臭之後,將保鮮膜和上面的大便一起送檢即可。 總結起來,送檢寶寶大便需要注意這5點: 儘快送檢,不要超過2個小時; 寶寶需要留樣時,可以把保鮮膜鋪在紙尿褲里,排便后,連同大便和保鮮膜一起送檢; 不要在家中共用的馬桶內排便取樣本,避免交叉污染; 盡量挑取帶有粘液、血絲、疑似寄生蟲的部分送檢; 盡量多取一些,以提高檢出率。 上面介紹的便常規、潛血、寄生蟲/蟲卵檢查,可以間接地幫助我們判斷寶寶胃腸、肝膽系統的功能狀況;了解消化道有無炎症、出血、寄生蟲感染等情況。 但有些情況下,兒科醫生還需要確定,導致寶寶腹瀉的是病菌還是病毒;當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時候,還可能需要檢測哪一類藥物可以有效地消滅致病菌;寶寶出現排便不規律、消化吸收不好時,要判斷是否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的情況。 這些時候,我們檢驗醫生還可以對大便進行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病原體快速檢測,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以及腸道菌群評估。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讓大家了解到,臭臭的大便不僅在家長眼中是寶寶健康的晴雨表,在檢驗醫生的手中,也是一塊「寶」。我們能從中發現有價值的線索,幫兒科醫生和家長找出病因,為寶寶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然後還要提醒家長,送檢大便一定不能把整個紙尿褲都拿著到醫院,那樣就化驗不出來了。 小編個人的方法是: 不太稀的大便,拉完馬上用一次性塑料勺(或礦泉水瓶蓋)舀起,拿保鮮膜一包,密封且便於攜帶。 用坐便器的話,坐便器中不要放水、墊紙等其他東西,墊好塑料袋,拉完直接兜起來。 如果同時也有尿,就巴拉巴拉,取中間部位純純的大便(個人做法哈,僅供參考)。 但如果是特別稀的水樣便就不行了,還是得帶著寶寶到醫院現場留樣。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