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腫瘤,致殘、致死率高。由於它在顱內瀰漫生長,難以判斷腫瘤的邊界,外科醫生要想切除它,著實棘手。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院神經外科牟永告教授團隊近年來巧妙地利用眼底造影使用的黃熒光素來輔助手術,相當於給膠質瘤披上一身「熒光衣」,從而可以在最大範圍內安全切除膠質瘤。原發中樞神經腫瘤 四成是它據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牟永告主任醫師介紹,原發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發病率在十萬分之十四點八左右,而膠質瘤發病率約佔其中的40%,其中大多為惡性腫瘤。惡性膠質瘤多發於中老年群體,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以最常見的膠質母細胞瘤(世界衛生組織WHO分級IV級)為例,患者在接受規範性治療后的平均生存期僅為1年左右,存活超過5年的患者不足10%。做影像學檢查只顯露「冰山一角」目前,手術是治療膠質瘤的主要手段。但是膠質瘤在顱內瀰漫生長,界限不清,在影像學(磁共振或CT)上所顯示的強化病灶,常常是腫瘤主體的「冰山之一角」。在手術過程中,膠質瘤的相對邊界在常規神經外科顯微鏡下難以判斷。牟永告指出,手術療效與腫瘤切除程度有關。如果切除過多,有可能損傷重要神經組織,造成患者術後偏癱及失語等神經功能毀損。而如果切除程度不足,殘存腫瘤細胞過多,則會阻礙後續治療的效果。因此,確定膠質瘤的生長範圍是手術中的至關重要的一步。華南領先 腫瘤可「原形畢露」近年來,熒光輔助膠質瘤顯微切除的作用逐漸顯現。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從2015年3月起率先在華南地區開展「黃熒光輔助膠質瘤顯微手術」的臨床研究,發現該技術可以幫助醫生尋找病灶並對腫瘤進行最大範圍地安全切除。其中,「熒光素鈉輔助毛細胞星形細胞瘤顯微切除」一文在2015年美國神經腫瘤年會和2016年亞洲神經腫瘤年會上首次壁報交流,並在國際刊物「World Jounal of Surgical Oncology」上發表。該技術是在常規神經外科顯微操作的基礎上,與熒光顯影技術相結合。黃熒光的顯影劑為常用眼底造影的熒光素鈉,價格150元左右。手術過程中,膠質瘤組織積聚了熒光素,當醫生使用顯微鏡時,這種熒光素在特定波長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黃綠色的熒光,使腫瘤「原形畢露」。熒光素使用1.5~2小時后開始有效果,顯影效果可持續6~8小時左右。熒光不奏效?使用時機不對要想腫瘤最大範圍地安全切除,把握黃熒光的使用時機很重要,這對醫生的經驗和技巧要求頗高。牟永告說:「使用熒光素后,時間太短,腫瘤主體會與周圍組織模糊一片;在常規光線下腫瘤相對邊界顯示不清時,再切換黃熒光,反覆辨認,不能一直在黃熒光下操作,否則會誤傷血管。」目前,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做膠質瘤手術上取得了一定經驗。「我一年做300多台手術,其中100例就是膠質瘤。」牟永告說,他所在團隊已完成熒光顯微鏡輔助下膠質瘤切除手術87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神經功能較術前改善或維持穩定。其中最早完成手術的5例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母細胞瘤(WHO IV級),有3例無瘤生存已達26個月,而其中位生存期只有14.2個月。本文轉載自廣州日報長按即可關注腦科俱樂部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