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原標題:預測GDP果真就沒意義?展望未來經濟,到底應不應該把目光聚焦在GDP數字上?在6月28日的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展開了一場辯論。辯論的一方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兩位經濟學家;另一方是一位前國企老總——中石化前董事長傅成玉。兩位經濟學家幾乎不約而同地預測今年的GDP將維持在6.7%,李稻葵甚至表示,如無意外,明年GDP可以達到6.9%。緊隨兩位經濟學家發言的傅成玉則直言,」我覺得你們討論這些問題好像沒多大意思「、」數字最沒有意義。「GDP可以說是一個不需要註解的外來經濟學名稱,幾乎婦孺皆知;也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最重要的指標。但它恐怕也是經濟學概念中最具爭議的一個概念。圍繞GDP是否能反映真實的經濟狀況等爭議,無論是在學界或者實業界,無論是國際或者,從來沒有停歇過。略有不同的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GDP的」有效性「包括了對就業、經濟是否觸底等準確預判有著特殊意義。良好的數據肯定是社會福利之母,沒有一定的增速和總量,絕對無法包容就業、居民收入等民生福利。當下,全世界範圍的經濟體都依賴」GDP「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狀況,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更好替代」GDP「的經濟指標。一個國小生都懂的道理是:沒有」數量「哪裡來的」質量「啊?但GDP數字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統計不出國民的幸福指數。我們也應看到,沒有人情味的GDP數字,無法統計環境破壞等所帶來的損失。比如,環境破壞和環境治理可以產生兩份GDP。GDP無法統計民眾的」幸福感「。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GDP數字很高的國家和地區不一定有」幸福「,因為財富並不必然帶來」幸福感「;但GDP數字太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幸福「,通常意味著貧困、失業、社會缺乏活力,民眾缺乏」獲得感「。竊以為,在經濟轉型階段,我們既要追求GDP的」質「與」量「,還要引入一些民眾」獲得感「等幸福評價指數,並結合民生化指數進行量化,多元化評價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這恐怕才是看待這次爭辯GDP的正確態度。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