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最近,香港鷹君集團家族爭產風波持續升級。 鷹君集團由羅鷹石創辦,以地產、酒店、建材為核心業務,涉及瑞安房地產(00272.HK)、鷹君(00041.HK)等香港多間上市公司。羅鷹石夫婦育有六男三女,其六子分別為:羅孔瑞、羅鷹瑞、羅嘉瑞、羅康瑞、羅旭瑞、羅啟瑞。 1984年,羅鷹石及妻子羅杜莉君委託滙豐國際成立家族信託,不過其中受益人未包括富豪系大股東、次子羅旭瑞和次女羅慧琦、三女羅鴻鏇。去年年底,羅鷹石遺孀羅杜莉君,突然上訴香港高等法院,控告滙豐國際信託,要求法庭向滙豐頒禁制令及撤掉其信託人職務,下令滙豐信託交代賬目及賠償損失。羅氏家族其餘成員則始終對於母親的上訴持有不同意見。於是,家族爭產大戰終於爆發。 對於財富的追求是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的目標,無論是一個國家、地區甚至小到一個家庭以及個體。作為公眾焦點,上市公司代際財富傳承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從歷史上看,香港老牌上市公司的財富傳承故事也是精彩迭出。 ✦一、財富傳承與經營傳承,哪一個更難? 當然,談這個話題,逃不開華人首富李嘉誠,先來看看被業界豎為典範的李嘉誠家族如何安排二代接班。 早在2012年,李嘉誠已經對外披露了自己巨額資產的分配方案。即:將部分財產用於成立「李嘉誠慈善基金」,部分資產由長子李澤鉅接管(根據李嘉誠的安排,實業部分即未來長和系旗下所有資產,交予長子李澤鉅管理。他將得到超過40%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股權,以及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35%的股權;這三塊業務也是李嘉誠旗下最值錢、權重最大的資產,當時約值2000億港元);而李澤楷則得到了父親的巨額現金(用於併購他喜歡的公司,其金額則以「倍數計」)。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財富分配,李嘉誠本人並未淡出企業的具體經營。也就是說,李嘉誠在2012年僅僅完成了家族財富傳承的第一步,即財富分配。但經營傳承仍未完成,企業經營大權仍然由李嘉誠執掌。企業經營傳承正是家族財富傳承最難的一步。之所以難,其原因在於以李嘉誠家族目前的資產經營規模來說,經營者需具備國際化的視野、決策能力和廣泛人脈等等要素。而這則是繼承者難以達到的。這也是國內諸多富豪同樣會遇到的問題。 舉個極端的例子,浙江台州的上市公司海翔葯業(002099.SZ),2014年5月公司公告原大股東、董事長羅煜竑,將手中股權作價3.8億元悉數出讓給同鄉王雲富,而王雲富則在接手控權的次日,火速推出19億元的定增方案。 羅煜竑系海翔創始人羅邦鵬之子,1997年10月進入海翔葯業,曾在生產車間、研發中心、銷售和質量管理等部門工作,歷任海翔總經理助理和副總經理、公司董事。2007年起,羅邦鵬逐步退居幕後,羅煜竑於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間擔任公司總經理,2009年4月上任董事長。2010年9月,羅煜竑受讓其父羅邦鵬手中3480萬股股權,以24.67%的持股比例,成為海翔葯業實際控制人。但從2013年開始,羅煜竑開始大筆拋售手中股權。數據顯示,從2013年初至9月30日,羅煜竑共5次減持股份,合計數量1980萬股,持股比例降至18.31%。到2013年9月11日,羅煜竑已經把可流通股票全部賣出。與許多高管選擇在高位出售股權不同,羅煜竑減持的均價相對十分低廉。令人唏噓的是,海翔葯業系其父羅邦鵬所創,成立於1966年,前身是「黃岩縣海門鎮日用化工廠」,1980年更名為「浙江省海門區化工二廠」,之後經股權變更,最終成立浙江海翔葯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6年12月26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主營業務為化學合成醫藥原料葯和精細化學品的生產,公司70%以上的產品出口海外,客戶包括德國的巴斯夫和比利時的楊森。 將一個鄉鎮日化工廠打造成上市公司,羅邦鵬耗費了40年,而羅煜竑傳承上任不到4年時間,海翔葯業已江山易主,不再姓羅。不管羅煜竑出於何種原因最終放棄海翔葯業,該則案例已被視為家族企業傳承失敗的範例。 香港中文大學體制和治理研究中心教授范博宏通過對近20年來香港、台灣地區以及新加坡200宗家族企業傳承案例的研究,發現家族企業在繼承過程中面臨巨大的財富損失,在繼承年度(新舊董事長交接完成的一年,通常此交接伴隨控制股權交接)及此前5年、此後3年的累計股票超額收益率平均高達-60%。 回顧一下香港上市的老牌企業,這些家族集團大多崛起於「二戰」後期。一般情況下,在父輩創始人們掌權40~50年後,家族繼承將成為迫切的問題。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香港家族企業的家族問題已經初露端倪。但對許多公司而言,這個問題在2000年以後才真正變得棘手。因為他們的父輩,那些頑強的創始人們依舊熱情高漲地參與經營,甚至依舊親力親為。 即便是在李嘉誠於84歲高齡對身後財產做出安排的2012年,當年91歲的何鴻燊、86歲的鄭裕彤、83歲的鄺肖卿、89歲的郭鶴年,耄耋老人們依舊帶領著家族企業殺伐決斷,衝鋒陷陣。在全球商業領域,這也是一道特殊的奇觀了。 但是,讓我們來翻翻歷史,在香港,你就會理解這道特殊奇觀存在的理由。讓我們拿鄭裕彤家族做個例子。 在李嘉誠交班同年,香港大亨鄭裕彤也著手進行家族財富安排: 2012年2月29日,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0017.HK)公告稱,3月1日起,鄭裕彤將卸任該公司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職務,改任榮譽主席。鄭裕彤長子、現年65歲的鄭家純,將由董事總經理改任為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事實上,在正式接掌新世界發展之前,鄭家純已擔任新世界地產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新創建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新世界百貨有限公司主席兼非執行董事、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及執行董事、國際娛樂有限公司主席,這些公司均為香港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鄭家純,鄭裕彤的孫輩也被家族安排走上管理崗位。在新世界發展當天發布的任命公告中,鄭裕彤的孫子、鄭家純現年32歲的長子、執行董事鄭志剛將兼任新世界發展聯席總經理;孫女鄭志雯也被委任為該公司執行董事。 很有意思的是,在新世界發布公告的當天,消息是在中午宣布的,午後新世界股價便一路大跌近4%。似乎公眾對新班底建立信任,需要過程。這是偶然嗎,並不是。 大部分新一代的香港人只知道彤叔家族的種種光鮮亮麗並熱衷於富豪隱秘,八卦新聞,鮮有人會去翻翻新世界發展至今一路的艱辛不易。早在1989年,鄭裕彤就辭去董事總經理,只留任董事會主席,在當年,這被解讀為他選擇退出江湖,放手二代。長子鄭家純成為董事總經理后,做了一系列大手筆收購,斥資27.7億元買入華美達酒店集團(當時是新世界成立以來最大的收購)、與永興換股收購永安集團等,一年多涉及資金高達68.6億——要知道1989年底新世界集團的市值是124.7億。這些舉動讓新世界債台高築,到1991年,集團盈利銳減54%,只有5億元。雖然鄭裕彤從未正式宣布過復出,職務也並未發生變動,但他從此時起,恢復了日常性上班,其後出售資產套現抵債。從此,他一干又是20年。看來,財富傳承難,但經營傳承更難! ✦ 二、兄弟接班與兄弟創業,哪一個其利斷金? 來看看另一個顯赫家族新鴻基地產(0016.HK)的郭得勝家族,郭得勝原籍廣東中山,早年隨父經營雜貨批發,戰後移居香港,1952年設立鴻昌進出口公司,專營洋貨批發。後來郭得勝取得日本YKK拉鏈的獨家代理權,當時正值香港製衣業興隆,生意源源不斷,他一舉奪得"洋雜大王"的稱號。1958年,郭得勝與好友李兆基、馮景禧合夥進軍地產業。1963年,3人各投資100萬港元創辦了新鴻基公司。郭得勝為董事局主席,李兆基、馮景禧任副主席。 1990年10月,郭得勝因心臟病複發去世。郭得勝去世后,新鴻基地產掌舵的成了郭家第二代。長子郭炳湘出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老二郭炳江和老三郭炳聯則出任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接班初期,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在繼承了父輩巨額財富的基礎上,郭氏三兄弟同心協力,不斷開拓,在潮起潮落的地產業中,郭氏兄弟正是依靠團結一心,一次次突出重圍,使新鴻基得以蓬勃發展。 可惜好景不長,2008年2月家族紛爭,內鬥不和的新聞見諸報端,5月鴻基地產主席郭炳湘於正式控告兩名弟弟郭炳江及郭炳聯誹謗。一場新豪門恩怨正式上演。最後,郭氏家族中郭得勝夫人鄺肖卿及郭炳聯、郭炳江站在同一陣線,暫停了主席郭炳湘在公司的所有職務。導致老大郭炳湘出局權力核心。 2014年,這場風波最終於郭氏三兄弟及他們的家人將平分家產,長兄郭炳湘辭任集團非執行董事畫上句號。 讓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正面的例子:通達集團(00698.HK),通達的成長史,講述的是另一個兄弟攜手戰鬥的故事。 通達集團由王亞南、王亞華、王亞揚、王亞榆四兄弟成立於1978年,從事消費類產品如五金部件等外殼類產品的製造銷售,從白色家電開始,歷經VCD機、MP3、功能手機、手提電腦,以及手機金屬機殼等。 通達上市以來,股權結構非常穩定,最大股東是Landmark Worldwide,占公司31%的股權,而Landmark Worldwide為王氏兄弟四人每人25%,王亞南先生持有另外的2.9億股。大家的購股權也都是數量一致,最重要的是管理層從未減持過。從如此穩定的股權關係可以看出兄弟間的親密關係,作為創一代,這種穩健的股權安排關係帶來的戰鬥力會超越所有的公司組織架構,業績蒸蒸日上也就理所應當了。最有意思的是通達集團與上面所說的新鴻基不一樣,通達四兄弟是創一代,而不是繼承者二代。 相同的兄弟,但面對的是創業和傳承的不同,或許這才是本質的區別。 通達集團是一個兄弟共同打拚的故事,但秉承「獅子山精神」一路走來的香港市場從來不缺勵志故事,還有更傳奇的家族是兄弟各自打拚,一個家族出了三間上市公司的。 維他奶國際(00345.HK)、大家樂集團(00341.HK)、大快活(00052.HK)三間老牌上市公司的老闆均出自一個家族,只是不同的是,他們是由一家三兄弟分別創立的。維他奶創始人羅桂祥在1940年創立維他奶品牌,隨後其弟羅騰祥和羅芳祥分別在1968年與1972年創立大家樂與大快活。 維他奶豆奶於1940年4月3日面世,現在但很多香港人回憶起幼年的生活,始終無法忘卻維他奶的味道。維他奶自1994年上市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業績記錄。1994年上市以來,始終厚待股東,慷慨分紅。(數據來源於WIND資訊) 大家樂集團(00341.HK),創始人為羅騰祥,為維他奶創始人羅桂祥的弟弟,於1968年10月成立,主要經營連鎖式快餐餐飲業務,早期只在香港開設大家樂連鎖式快餐店,1986年7月18日於香港股票市場上市,後來業務遍及澳門、內地的廣東省、及美國、加拿大等地,在香港同時亦承包機構飯堂以及食品製造及分銷業務,擁有超過286間港式快餐店和特色餐廳,包括一粥面、「BravoleCafé」、意粉屋、「Espressamenteilly」、滿洲鑊等。 大快活(00052.HK),創始人為羅芳祥,為維他奶創始人羅桂祥的弟弟,首間大快活於1972年12月在香港荃灣眾安街開幕;其後於1981年成立了中央食品加工中心,以確保食品質素及提高效率。集團於1991年10月9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當年全線共有52家分店。 和他們的哥哥一樣,大家樂與大快活均謹守良好的商業契約精神,不但積極分紅,且經營穩健,更難能可貴的是對社會責任的履約更是自動自覺,從這些企業的身上,真正折射出的是香港老一代企業家對社會質樸的價值觀,「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對比他們,不知是否會讓如今港股市場里橫行霸道的老千股們汗顏羞愧。(資料來源於2015年維他奶年報) 維他奶國際、大家樂集團與大快活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迎來的是社會的肯定,市場用數十倍的復權漲幅來回報羅氏三兄弟的努力付出。 ✦ 三、繼承者二代:實業還是金融? 事實上,香港四大家族的發展歷程是香港一個歷史時代的縮影,他們成功的要素和時代背景並不能在後代中擬合重現,而這些手拿國際名校文憑從小接受精英教育的繼承者們需要追尋的也應該是屬於他們自己和獨屬他們這個時代的成功。 回顧香港的發展歷史,1967年香港結束社會動蕩后,港英政府「痛定思痛」推行關於管治、經濟和民生的一系列新政策,加上外部環境和條件「風雲際會」,香港經濟和社會呈現迅速發展。那時,香港經濟的主要動力是外向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獅子山下,隨處可見星羅棋布的廠房和挑燈夜戰的工人。那種艱苦創業精神,鑄就了「東方之珠」的輝煌。而獅子山精神也就代表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時草根階層的努力與掙扎以及他們頑強不息,終獲成功的勵志樣本。 現在的二代以及三代接班人們對那段已經遠去的歷史難於感同身受,但對於任何人而言,沒有人的一生可以在輕鬆愜意中渡過。相對這一點,命運是公平的。 生於不同的時代背景、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起點,是什麼在制約著成功的核心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如何追求屬於自己以及自己這個時代的成功? 首先,衡量一個時代的成功,一定逃不出這個時代的局限,什麼叫做局限?本質上就是普遍存在卻無法普遍解決的社會矛盾,所以對於普通人而言,所謂可以用於勵志的成功,就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其他同一階層的人無法解決的矛盾。舉個例子,在大家普遍吃不飽飯的時候,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全家吃飽甚至還能偶爾吃點肉;在大家普遍買不起房子的時候,你手裡有幾套房子,不但可以收租還能留給兒孫用,這就是普通意義上的成功。但對於繼承者二代而言,這樣的成功不算成功。因為他們生來就註定跨越了普通社會階層,無需為大多人需要焦慮的事情而努力。 但是,正是因為這個高起點,使得他們的成功更加艱難而不是更容易。因為他們不得不背負著父輩留下來的重擔,向更高的地方攀爬。 德川家康說:「人生如負重遠行」,對於大部分繼承者二代而言,會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無論任何社會,所謂的成功都是對比的結果,或者說都是相對的成功。與父輩的成功相比,繼承者們如果要取得更高的成就似乎只能獨闢蹊徑。 根據《福布斯》的調查顯示,大陸富二代最有興趣的行業是金融投資領域,這也許是與生俱來的差別造成的不同人生起點下的必然選擇。對於「利潤薄得像刀片,壓力重得如泰山」一樣的傳統行業,大部分繼承者們覺得索然無味。 2003年1月22日山西海鑫鋼鐵集團董事長李海倉被槍殺,兒子李兆會匆忙回國繼承家業。初接班時,由於工作勤奮,措施無差,再加上適逢鋼鐵價格上漲,海鑫鋼鐵在李兆會掌舵的頭兩年發展得不錯。可惜李兆會僅在聞喜縣專心搞鋼鐵大約維持了三年,之後他便離開聞喜縣進行金融投資。2006年到2007年,股市發起了一股猛衝猛打的勢頭,上證指數從1074點最高上揚至6124點,全國人民陷入炒股的狂熱狀態。因此,要讓一個能夠調動大把現金的年輕人(李兆會當時25歲),對這股發財狂潮不動心似乎是辦不到的。而早在2004年,李兆會以6.1億元的價格,從民生銀行第十大股東——中色股份手中購入民生銀行3.1%的股份。李兆會在這支股票上整筆交易浮盈26億元。對於一個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而言,這種賺快錢的經歷具有致命的誘惑力。此外,還有一個因素推動著李兆會去炒股賺快錢,那就是海鑫鋼鐵在主業上遭遇了麻煩。2005年下半年,鋼材價格不斷跳水,鋼鐵行業的日子開始不好過。與此同時,國家又號召鋼鐵行業淘汰落後產能,海鑫鋼鐵不得不關停了一批落後的鍊鋼廠和煉鐵廠。隨後幾年,鐵礦石原料價格又不斷上漲,擠壓著整個行業的利潤。在2006年到2007年,海鑫鋼鐵還一度因無法償還部分債務而局部停產、停工。總之,各方面壓力都推著李兆會去為公司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而炒股無疑是最短平快的方式。 在民生銀行之後,李兆會又於2007年5月從山西柳林興無煤礦手中,以2.353億元收購光大銀行8257.4萬股股份;2007年9月斥資1.03億元入股興業證券;同月,斥資2.15億元從山西省電力購得山西證券3.84%的股份;2008年1月在民生人壽增資擴股時增持其股票達到33921萬股,佔總股本的12.56%,排在萬向財務、泛海控股、中色股份之後,為第四大股東;2009年1月以12.01億元購得銀華基金21%的股權……有媒體詳細梳理了李兆會炒股的每一筆交易記錄,最後測算出:李兆會歷年炒股總投入40.589億元,截至2014年二季度,其股票及套現總值為83.035億元,投資浮盈高達42.446億元。 與在資本市場上的風光無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兆會在實業領域陷入巨大的麻煩之中。 鋼鐵行業在李兆會入行后盛極而衰,由基礎建設拉動的瘋狂擴張,逐漸轉為產能過剩,並且因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和2008金融危機的雙重夾擊,陷入全行業虧損狀態。鋼企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率,也從2004年的8.39%下降到2013年的0.48%,而與此同時,全行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卻從48.27%上升到2014年年底的65.94%。 對於李兆會而言,資本市場已經指望不上了,要想維持家業就必須回歸實業。但一切為時已晚,最終,2014年11月海鑫鋼鐵申請破產。 ✦ 四、家族信託與家族委員會,哪一個更有利於家業傳承? 當年,新鴻基地產創始人郭得勝為了避免自己過世之後三個兒子爭產分家,便將郭家持有的新鴻基地產的權益放到了一個基金當中,而基金的受益人包括郭得勝的妻子鄺肖卿和他的三個兒子,即郭炳湘、郭炳江和郭炳聯三人,並且,由於鄺肖卿在基金中的權益最大,儘管之前在新鴻基地產當中不出任任何職務,卻屬於郭家實際上的「話事人」。正是這種財富與權力的安排,使得當新鴻基的繼承者們後面出現利益割裂時,這樣的家族信託結構對穩定企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在兄弟反目期間,新鴻基地產的日常運營並未受到太大的牽連與影響。回顧新鴻基地產在香港和內地的經營業績,從2007年開始至2012年的5年時間裡,雖歷經郭氏兄弟間的「內訌」,但其在香港和內地的營業收入從2007年的309.94億港元,飆升到2011年的625.53億港元,翻了一倍多。除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公司營業收入受影響同比出現21.1%的大跌外,2009年則大幅反彈,營業收入增幅達到近四成。 無獨有偶,李嘉誠家族也採取了信託安排,並被李嘉誠視為「第三子」。 眾所周知,李嘉誠有兩個兒子,長子李澤鉅是長江集團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次子「小超人」李澤楷是電訊盈科主席。但李嘉誠說,在他心中還有「第三個兒子」,就是成立於1980年的家族信託「李嘉誠基金會」。 2015年1月9日,長江實業(00001.HK)與和記黃埔(00013.HK)同時發布重大公告,再次轟動香江兩岸。公告稱,兩家公司將進行重組,將二者的業務重新組合,分別打包為以地產和非地產為主業的兩個全新上市公司—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下稱「長地」)及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長和」),並且兩家公司不再有股權隸屬關係,而是並列的兄弟關係。公告將長和系此次重組簡單概括為:「該等方案有關重組及合併長實集團及和黃集團之業務,以創立以下兩間具領導地位的新香港上市公司:長和,將接手兩個集團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長地,將合併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長和系完成重組約一個月後,主席李嘉誠開始調配財產,將私人財產逐步轉移至李嘉誠家族信託基金。據聯交所股權披露顯示,李嘉誠申報所持的長和股權中,其中6,549.1萬股出現變動,場外每股平均作價為108.6元(港元),涉資約71億元,長和發言人解釋道,上述變動是李嘉誠將自己私人公司的持股,轉至家族信託持有所致。 資料顯示,李嘉誠是信託基金的財產授予人,而信託可能受益人包括李澤鉅、其妻子與子女,及李嘉誠次子李澤楷。 在財富傳承的實踐中,家族信託存在的最大使命是:有助於財富最大程度上免於未知風險的侵蝕。對於企業主來說,來自內部的憂慮絲毫不亞於外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後代如果組建新的家庭,那麼其所繼承的家族財產就會一分為二,甚至可能由於婚姻關係破裂而外流,由此下去,整個家族資產自然就會不斷攤薄;或者繼承人面臨債務危機,那麼家族財富很可能由於債務沖抵而落入他人之手。因此,「富不過三代」幾乎成為富人難以打破的「魔咒」。 但這個規律是否有例外?答案是肯定的。 創辦於1888年的李錦記是亞洲第一醬料生產企業。從第一代李錦棠發明蚝油起家,憑藉其嚴格的產品管理和強大的市場營銷能力,在第三代李文達手裡發展成一個蜚聲海內外的醬料王國。這是一個真正的百年企業,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而屹立不倒,但縱觀其120多年的傳承發展過程中也曾經歷過家族成員理念衝突,甚至面臨分家的危險。第一次家變的起因源於第二代對於家族企業發展方向的不同理解。在1922年,李錦記創始人李錦裳在澳門病逝。按照傳統,李家第二代三兄弟共同繼承了李錦記,各持三分之一股份。後來大哥李兆榮沉迷於鴉片和賭博,曾經將他負責的貨款全輸光了,所以公司的業務主要由李兆登和李兆南負責:李兆登負責對外工作;李兆南則負責內部原料採購和生產等方面。到了30年代,李兆榮、李兆登覺得父親留下的產業已經發展得不錯,可以保證全家老小過上衣食無憂的富足生活,「小富即安」的心態讓他們安於現狀,不願進一步擴張企業,但小弟李兆南卻認為家業是守不住的,必須不斷創業才能確保家族的發展和延續。分歧最激烈的時候,李兆榮、李兆登曾想從李兆南手中買下股權。不過,最終是李兆南說服了兩個哥哥,李錦記於1932年搬遷到香港。從此,李錦記開啟了星辰大海的征程。 第二次衝突,是李兆南長子李文達回到家族中共同打理生意,李文達進入李錦記后,立刻就面臨與父親當年相似的處境。他的堂兄弟們掌握著李錦記的大權,又開始滿足於「小富即安」的日子,60年代初的香港,正處在二戰後第一次經濟起飛期間,大陸特別是上海的工商移民讓香港人口開始膨脹,經濟繁榮,飲食消費隨之不斷增加。李文達從中嗅到巨大商機,想做一些平價醬油推廣到大眾市場,卻遭到堂兄們的反對。雙方的爭執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代初,期間都想收購對方的股份,差點鬧上法庭。最終在1972年,李文達堂兄弟們決定移民美國,李文達和弟弟李文樂在父親支持下以460萬港幣收購他們的股份,對於當時的李文達兄弟來說,460萬是一筆巨款,所以只能分期付款給堂兄弟們。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解凍。政府向美國贈送了兩隻大熊貓,在美國引起了轟動。李文達藉此東風,推出「熊貓」牌平價蚝油,立即就得到市場追捧,不僅進入香港和東南亞尋常百姓家,並打入北美市場。辣椒醬、酸甜醬、豉油雞汁、咖喱汁等產品也被推向市場,李錦記從單一蚝油生產商向綜合型醬料製造商轉型。 十五年之內兩次家變,讓李文達覺得「家族和諧了生意才會好」,想到自己共有四子一女,意識到必須在家族內部建立一些規則,才能保證李錦記和家族本身可以健康的延續下去。 現在,李錦記已經有一套成熟的制度來保障傳承,包括,家族委員會、家族宏圖和家族憲法。2003年成立家族委員會,家族委員會成立於目前已成為家族核心成員的溝通平台,同時也是家族最高決策和權力機構。家族委員會由最能代表家族利益的核心成員組成——包括李錦記第三代傳人李文達夫婦和其五名子女,未來則在關心家族事務和家族整體利益的第五代中選擇新成員。每個季度要開為期4天的會,一年就是16天。每次會議由不同的人主持,主要關注如何將家族共有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加以正式化,以及家族核心成員的培育等家族事務的核心問題,企業的事情則一概不談,而是放在董事局談。公司董事會則主要討論與企業運營相關的重要戰略決策,二者各司其職。然而,董事會中的家族董事由家族委員會選擇任命,以保證董事會能夠在考慮家族整體利益的情況下獨立做出決策。為了避免自家人對家族事業的討論過於主觀,05年以來,李錦記家族委員會還引入了家族外的專業人士參加,前香港貿發局總裁施祖祥加入李錦記家族委員會。 而家族憲法中最引人注目的條款是「三不原則」:不要晚結婚、不準離婚、不準有婚外情,如果有人離婚或者有婚外情,就自動退出董事會。這一條款曾引起家族內部的爭議,但李文達在目睹周圍很多朋友因為家庭不和以至生意衰敗,家族衰落後,深知「家和」對一個家族興衰的決定性作用。因此他努力說服子女,最後在家族委員會上以全票通過這一條款。 無論是信託傳承還是家族委員會,本質是對企業未來發展路徑的提前安排與風險防範。當然,對於國內大部分二代僅有一個子女的背景下,像李錦記一樣成立家族委員會就沒有是現實的可能性。 ✦ 五、繼承者二代與資本市場註定的宿命:賣殼還是買殼? 在港股市場,有不少上市公司是家族企業,約有60%的香港上市公司,家族的股權比例達10%以上,對於公眾上市公司而言,創一代的一言一行甚至是身體健康都深深影響著市場股價的波動。 隨著上一代創業者老去,港股市場也似乎出現了一種期待,就是對那些主業不振,二代也並無興趣繼承家業的准交班上市企業,有著賣殼的期待。 比如某間香港上市企業,自公司主席去世以後,公司在主業上無心擴張,開始一路出售資產,並不斷派息,幾乎把值錢的設備資產和收租的業務一步步賣光,朝著賣殼的方向奔去。 與之相反的是另一個時代的洪流:已經開始有大陸的二代試探性進入港股市場,開始為自己的事業開荒拓土,建立屬於自己的資本大廈。 例如前一階段在港股市場大放異彩的糖果(08182.HK)。 2017年3月30日,糖果發布停牌公告稱,與潛在買家訂立意向書,潛在買家擬做出可能自願要約以收購公司投票權不少於50%。 2017年5月12日糖果正式公告獲新百利融資代表要約人Ever MapleFlavors and Fragrances Holdings Limited提出收購糖果全部已發行股份,作價為每股0.3565元,較停牌前折讓31.44%,以其現有發行股份16.08億股計算,作價約為5.73億元。要約人EverMapleFlavorsandFragrances為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成立的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唯一最終實益擁有人為宗馥莉,為娃哈哈創辦人宗慶后的獨女,宗馥莉現為宏勝飲料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而宏勝為大型飲料生產商,總部位於杭州,年營業額約50億元人民幣。 宗馥莉作為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的女兒,也是娃哈哈目前唯一接班人,因此此次要約被外界普遍解讀為娃哈哈買殼曲線上市,復牌后的糖果股價狂飆,在短短一個月內上漲數倍。 但事實上,宗慶後作為娃哈哈的掌門人已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企業現金流充裕,沒有上市融資必要,且目前娃哈哈股東數量有15000個,而根據國家法律規定,企業上市之前股東數量不允許超過200。娃哈哈在2013年已實現全體員工持股,如果上市,員工將與股民共同分享企業利潤,員工的回報將變少。」而糖果在宗馥莉介入前只有三億港幣左右的市值,且在創業板上市。 所以,綜合看起來,這次宗馥莉的「買殼」,應該只是繼承者二代開始介入資本市場,小試牛刀的結果,儘管後續的演變還需要時間觀察,但對於在資本市場邁開步伐的二代來講,未嘗不是好事。 畢竟,創一代與繼承者二代在財富與經營事業交接過程中,難免出現傳統管理模式與現代職業化管理模式的理念碰撞,創一代挪出一部分資源,讓繼承者二代嘗試著向創業型二代轉變,也是一種保守又不失變通的做法。 在這個層面,首富王健林已經走在了前面,2013年王健林曾放豪言給兒子王思聰5億「上當20次」交學費的錢,干不好就回萬達接班,而王思聰依靠學費成立了普思投資,並投資了數家公司:這些項目中,有6個項目成功實現IPO,2013年10月3日在港交所掛牌的雲遊控股(0484.HK);2013年12月9日在港掛牌的殯葬業龍頭福壽園(1448.HK);2014年7月9日在香掛牌的國內互動視頻社交平台天鴿互動(1980.HK);此外還有2014年8月7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樂逗遊戲(NASDAQ.DSKY);2015年5月18日創業板上市的無錫先導股份(300450.SZ)以及2016年8月在香港上市的飲食概念(8056.HK)。 ✦ 結語: 普華永道在2016年全球家族企業調研指出,家族企業現在面對的許多問題,都是源於缺乏長遠的發展戰略,那就是所謂的「當中缺少的部分」,也就是在管理家族和企業中,特別是在接班人規劃領域,缺乏專業化經營,管理增長,創新和數字化發展。這將有可能導致家族企業,不能把前期的許諾落實到可持續的發展。 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更為直接。報告顯示,全球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約30%的家族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能夠傳至第三代的家族企業數量不足總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業在三代以後還能夠繼續為股東創造價值。 而數據顯示,在未來5到10年內,全國約有300多萬家民營企業將面臨企業傳承問題。 對於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完整的家族財富傳承,應當至少包括財產分配及企業經營繼承兩個部分。與財富分配相比,企業經營繼承才是家族企業長青的關鍵。 傳承中最大的困難,是父輩們的特殊資產難以轉讓。這類資產的邊界通常很難界定,但至少包括他們所積累的龐大的人脈資源、盤根錯節的關係,以及個人氣質、品牌與名譽。這些特殊資產決定了他們是億萬富翁,而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超人」本身是不可複製的,他屬於那個時代。不管兒子怎樣模仿,都不可能擁有父親的特質。 繼承者們,註定只是他們自己,只能走自己的路,開闢自己的天地。在這個意義上,繼承本身也是一個關於「創新」的問題,是一次新的創業。 或許,類似李錦記對後代傳遞的「沒有守業,只有永遠創業」的精神,才是當財富與事業在代際之間傳承而保持基業長青的密碼吧!【作者簡介】 靜水深流 | 格隆匯·專欄作者港股資訊 · 新可能格隆匯app 隆重上線立即點擊「閱讀原文」,搶先體驗格隆匯app!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