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天天喊著被男神女神掰彎掰直,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嗎?啊不,話說你真的知道什麼是性取向嗎?快往下拉,了解一下這個每天都在糾結究竟是嫁給吳彥祖還是娶了劉亦菲的自己!同性戀是指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情感還是社交興趣上,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這樣的興趣並未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社會建構論與後現代主義思潮認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條件下,性行為的表現都有不同。性取向是文化的建構。每種文化對於性取向有它自己不同的話語,建構出不同性取向的形象,從而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什麼是性取向很多人把性取向理解為二項選擇題,但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你也可以有50%灰。這好比數軸上的0到1,你可以是0,可以是1,也可以是0.435383953857375483948247847……情慾是豐富而流動的,每個人都在一生中不斷探索自我認同,擁有多元可能,這個世界上其實並不存在截然獨立的異性戀、雙性戀和同性戀。金賽量表:性取向不是0或1的固定值在近代的性學研究中,著名的生物學家和人類性行為專家金賽博士為首的研究團隊並不認同人類性傾向只有同性戀和異性戀這個非常二元論的觀念。為了能更準確地反映人類性傾向的多元複雜,金賽博士設計了一套性傾向量表(Kinsey Scale),把人類性取向劃分為七個等級,由完全的異性戀取向(分值為0)過渡至完全的同性戀取向(分值為6),這個七分量表可以快速幫助我們根據經驗來劃分自己的定位:▲金賽-異性戀/同性戀量表金賽認為,性取向和膚色一樣應該是漸變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戀/雙性戀傾向,只是程度不同。完全的異性戀和完全的同性戀就好像坐標軸上的兩極,我們所有人都分佈在這兩極之間。但金賽量表的不足之處在於沒有將人類的內心戲(幻想、念頭和心理反應)考慮進去,畢竟人類的內心戲不一定都會演出來。克萊恩性傾向量表:性傾向是連續光譜中的一個落點克萊恩性傾向量表更進一步,把我們的性取向劃分為性吸引力、行為、性幻想、社會與情緒偏好、自我認同以及生活方式等七個方面,同時從過去、現在、理想等各方面來測量這些特質,讓我們可以更好的、更準確地了解自己的性傾向。(看清表格中的文字提示噢~ 它很容易填寫,很多人填完后都會發出「啊哈,原來如此!」的反應。)(第四行的「情感偏好」讓你想起什麼了嗎?《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和段小樓?心心相惜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是對姐姐白蛇無比依戀的青蛇?打趣地說,如果沒有廣義上「性」的成分吸引,恐怕很多異性戀都會選擇把時間都花在和同性一起玩兒吧。)變項A到E:1分=只有異性2分=大多是異性3分=異性多一些4分=兩個性別都有5分=同性多一些6分=大多是同性7分=只有同性變項F和G:1分=只有異性戀2分=大多是異性戀3分=異性戀多一些4分=異性戀和同性戀都有5分=同性戀多一些6分=大多是同性戀7分=只有同性戀根據上面的克萊因性傾向表格,這個表格能夠讓我們一眼就明了某個人的性傾向定位,但它也有許多局限:1. 情感偏好沒有區分愛情和友情(又或許本就有共通之處)2. 性吸引力沒有區分性慾和愛戀3. 性行為這一項比較模糊,到底是計算性伴侶的數目,還是性經驗的次數呢?4. 這個表格沒有把性別角色(sex role)和男性化/女性化角色納入考慮但是這個表格仍舊說明了每個人的性取向有多麼充滿變數,多麼不同。人與人的不同之處無窮無盡,每個人都落在「性取向光譜」的某個點上,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坐標。 世界上幾乎沒有兩個雙性戀是一模一樣的,「雙性戀對同性和異性的偏好剛好是一半一半」這個觀點因此可知是錯誤的。我們在談論性取向時其實在談論存在感與歸屬所謂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其實都是我們每個人加在自身的標籤。這種性取向的標籤影響著我們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告訴我們:我是誰,我和別人有何不同,有何相似,我屬於哪個階層。認同的過程滿足我們對「存在感」和「歸屬」的需要。當我們發現「咦?自己好像和以前想象的完全不同!」時,我們會迫切地想知道:我們是誰?我們這類人有什麼特點?我們跟其他人有什麼區別?我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一個雙性戀會這樣認識自己: 「我承認,我可以在情感與生理上渴望兩性,我也有與之對應的情感模式和性行為模式,也認同與我的雙性戀身份匹配的角色和行為(比如,我會去同志社團交流,也會參加異性戀文化下的聚會)。」 然後,這個個體彷彿就找到了一點歸屬。自我認同身份認同也帶領我們承認自己的體驗,並整合進我們的「自我」概念:「從我第一次對同性有怦然心動的感覺,渴望呵護、靠近她、和她在一起的時刻起,『我是誰?』的問題就一直縈繞在腦海里。我不再確定以往的經驗是真實的,我也不再知道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角色。我很焦慮、煩躁,而且好像很難得到理解。」性取向的轉變會引發一場內心的地震,讓你重新認識到自己是誰,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與摯愛之人分手、關鍵成長階段的坎坷等經歷中。如果失去了自我認同,或是無法合理解釋這種認同,個體會陷入無盡的苦惱和迷茫,在社會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經驗也會因缺乏合理解釋和社會支持,而一團混沌。令人痛惜的是,為了不經受令人難堪的自我認同混亂感,或是為了找到定位,恢復穩固的認知平衡,很多人都把自己不符合社會期待的體驗(包括性取向)藏起來、淡化它,甚至告訴自己,那些不重要、不是真的。什麼影響我們探索自己的性取向性取向認同可能在人生中的任何階段發展出來。比如在雙性戀身份認同的探索過程中,個體會首先意識到自己能被兩性中的某一種性別所吸引,在隨後經歷的生活事件中,又逐步意識到自己對另一種性別也會產生興趣。好奇心 這種好奇心的出現多是因為受到相關人群的影響,然後引發一個人對自己性取向的新的探索。有關某種新的性取向的正面印象通過某一環境在他腦海中得到積極的強化,就可能導致新的性取向的形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於男人和女人在行為、人格特徵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也就是說,人們往往不約而同地認為男性和女性應該有某些表現才算「正常」。在異性戀為主的社會文化中,在愛情關係中也存在著種種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比如:個體認為男性應該是勇敢的、剛強的,在愛情關係中必須以主動者的姿態承擔起保護女性的責任,甚至還應該為關係中的任何大小事情負責,成為女性的依靠;而女性則是柔弱的、相對是被動的,她們需要被保護,並且也只需要接受來自於男性的寵愛。這種刻板印象賦予愛情中男女的角色地位,雖不是所有愛情關係的表現形式,但這種刻板印象會維持異性戀取向。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