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恐懼也許足以導致某些動物「群滅」。 研究人員發現,對捕食者的恐懼會令果蠅減少進食和交配,繁殖的後代也更少。 如果一小群果蠅生活的環境中有螳螂的氣味,這群果蠅群滅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7 倍。 這項研究或能為一道與種群大小和滅絕幾率有關的難題提供解釋,即所謂的阿利效應(Allee effect)。 「捕食者對動物種群滅絕的影響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自然資源科學系的助理教授、領導本次研究的凱爾·艾利略(Kyle Elliott)指出。「當被捕食的動物種群數量下降時,捕食者應當轉向其它種群才對。」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捕食者離開后,它們留下的氣味仍會使被捕食者數量繼續下滑。 「『死亡』的味道會對被捕食動物的種群數量與繁殖能力產生很大影響。」艾利略博士指出。 阿利效應得名於沃爾特·克萊德·阿利(Walter Clyde Allee)。他是首位對該現象進行描述的人。 通常來說,動物種群數量會表現出所謂的「密度依賴性」(density-dependence)。也就是說,當某個種群的數量增加時,對食物和配偶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因此繁殖率和生存率會隨之下降。 你也許會認為這一現象反之也成立:數量較少的種群一定生存率(或增長率)更高,並且能在數量下降后迅速恢復。 但矛盾的是,有時發生的情況剛好相反,較小的種群往往生存率最低。 科學家以果蠅、而非社會性動物作為研究對象,更好地理解了恐懼在種群數量減少和滅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恐懼使果蠅進食時間縮短,平時更加警惕,交配次數下降,後代數量也隨之減少。」艾利略博士表示,「我們認為,隨之種群規模減小,這種恐懼效應表現得更加明顯。因此較小種群的恢復能力往往較差,群滅的可能性也更高。」 科學家選取不同規模的果蠅種群,觀察它們在繁殖季和非繁殖季對螳螂氣味的反應。接著,他們測量了螳螂氣味對果蠅體重和繁殖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在規模較小的種群中,捕食者的氣味足以顯著降低果蠅繁殖能力和後代發育水平。這說明一旦某個種群規模低於警戒線,恐懼的影響便足以使它們群滅。(葉子) ),定時推送,福利互動精彩多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