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紫砂載文道張生是玉成窯非遺傳承人,寧波茶文化博物院院長,資深文人紫砂鑒賞家、收藏家。張院長的紫砂器長篇,全是乾貨紫砂器的肇始年代,根據以往的歷史文獻和近年的考古研究,其歷史可上溯至北宋中期,通過發掘的早期紫砂殘件進行器形復原,它們的用途與明清以來的紫砂茗壺還是有著較大的區別。宋元的紫砂器主要是當作煎茶煮水的盛具,而明清的紫砂器則已和今天的茗具無什麼不同。▲丁蜀蠡野村羊角山早期紫砂窯出土的宋元時期的殘片 紫砂史上第一個留下作者名字的工匠,是明代正德年間的供春。明人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清人吳騫的《陽羨名陶錄》以及宜興舊縣誌中均有記載。自明末至清季的數百年中,紫砂燒製得以蓬勃發展,器形日趨豐富,工藝精益求精,品種推存出新,燒制紫砂一時蔚然成風,尤其在紫砂壺器的發展史上,大量文人學者的參與使得原本普通的紫砂蛻變為一種典雅藝術,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晚期大彬款提樑壺。1987年5月陝西省延安市王家溝村明崇禎15年楊如桂墓出土。腹部豎刻「以 養浩然」行書銘,署「大彬」款。名匠時大彬與名儒陳繼儒的往還,陳鳴遠與張氏涉園、汪柯庭、馬思贊、曹廉讓以及楊中允的情誼,黃玉麟與吳大澂的交遊等,不斷地推動了紫砂器的優雅化和藝術化,並對後人的紫砂藝術影響深遠,至今我們仍可見到他們合作完成的傳世孤品妙器。這些遺存的紫砂器均崇尚形制質樸、線條簡約的品性,呈現出「古樸拙雅,形神兼備」的特點,是一種特別講究外形疏簡而耐看、內涵豐富而不膩的藝術理想主義產物。蘇州博物館藏陳鳴遠清德壺紫砂器的銘刻發端於晚明清初,其中清順治康熙年間的國子監太學士陳鳴遠繼承紫砂家學,年紀輕輕即聲名遠揚,聞名遐邇。他不僅親自設計創作器形還參與書寫銘刻,所刻款識「書法獨雅健,有晉唐風格」,四十歲不到就被載入《宜興縣誌》。在陳鳴遠之前的明末,還有一些紫砂工匠藝人受文人的影響或啟發,在自己的作品上銘刻人名堂號或銘文,但那時尚未形成理想化的藝術面貌。唐雲老先生不僅是傑出的畫家,還是一流的書畫鑑定專家,他一生鍾愛八大、石濤,收藏了許多價值連城的古代精品,除書畫外,更有八把曼生壺,並世無雙,堪稱瑰寶,晚年自號畫室為「八壺精舍」。另庋藏玉成窯砂壺十餘件。曼生銘笠陰壺(唐雲舊藏)真正有文人自身主導並賦予紫砂器以人文情趣,注重造型審美與文化內涵相契合,也就是由技而近乎於「道」者,是由清代嘉道年間的錢塘著名篆刻家、書畫家、西泠八家之一陳曼生倡導興起。他在陽羨做縣官時與宜興當地的紫砂制壺名手楊彭年合作,主張制壺須創新,壺坯上兼以刻刀題寫詩文,整件作品雖「不必十分到家 」,但必須見到「天趣」。曼生銘匏壺(唐雲舊藏)他們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於紫砂器的創作中,把詩情畫意、書法印款與紫砂壺藝巧妙生動地結合起來,使原本只注重技藝的紫砂壺藝卓然匯聚了強大的人文氣息,紫砂器從此由單純的「技藝」升華成承載「文道」的藝術門類,文人紫砂也隨之形成。曼生銘提樑壺(唐雲舊藏)唐雲仲子、著名畫家唐逸覽先生(中)西泠印社副社長、著名金石書法篆刻家、鑒賞收藏家童衍方先生(左)玉成窯傳人張生(右)當代著名海派書畫大家大石齋唐雲老先生收藏並捐贈給杭州唐雲藝術館的八把曼生壺,就是美妙「天趣」與人文內涵完美結合的典型。筆者有幸曾觀摩品味,並一一上手摩挲,感受如食甘飴,回味無窮。文人紫砂的深入發展及最鼎盛時期,是以晚清寧波著名書法家、浙東書風開創者梅調鼎創建的玉成窯為標誌。玉成窯當初為小型饅頭窯,原址於寧波慈城林家后花院之一隅,由梅調鼎、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徐三庚、周存伯、黃山壽、陳山農等書畫與金石名家領銜,制壺藝人何心舟、王東石等名匠參與,合力建成的專事燒制文人紫砂器的小窯口,此窯彼時聲譽藉甚,作品時人共美之,其道法之盛,冠於一時。玉成窯赧翁銘提樑壺(玉成精舍藏品) 取名「玉成」,意在把玩此窯的文人雅士與精製而成的件件作品,均可堪比玉石,品性純潔溫潤、光澤內斂而不外露,猶如謙謙君子的良品美德,也具玉成美事之意。他們憑著自身的天賦、才藝、學養、不拘章法地隨心所欲地設計了諸多氣韻新奇的紫砂茗壺和渾樸雅緻、精巧玲瓏的花瓶、花盆、水盂、水注、棋罐等文房清玩,把自身的文學修養、藝術審美和生活情趣通過詩句,書畫,篆刻,印記等方式題銘鐫刻於各類器物上,從而使紫砂器達到"切題、切意、切茶」和"可用、可賞、可玩」的無上意趣。玉成窯赧翁銘漢鐸壺(玉成精舍藏品)玉成窯器形眾多,形制紛呈,作品具足人文味道,不少器身銘刻前賢詩句,先秦文字,或梅赧翁原創詩文,或胡公壽、任伯年、徐三庚等親筆書畫,文氣溢於字行,閑雅撲面而來。每件作品器韻獨特,簡約質樸,天趣橫生,品賞者往往會達到人壺合一、人器交融的意境,這就是玉成窯作品的最大特點。 玉成窯赧翁銘鍾壺(左,唐雲舊藏,玉成精舍藏品) 在明清的紫砂藝術創造事業中,晚清玉成窯的作品好像是偶然產物,我們很容易認為玉成窯的作品是彼時文人雅士的興之所至,既無規則也無理由,似乎是巧合的,隨意而產生的。玉成窯胡公壽銘石瓢壺(玉成精舍藏品) 的確,當時的文人學者在參與名匠創作的時候已經基本擺脫了單純對泥料、技法、燒制,形制等因素的依賴或制約,全憑他們個人的藝術天賦和幻想,創作出一件件外形既趣味無窮,詩文、書畫等內容又特別契合時代精神的作品。玉成窯胡公壽繪勺水卷石水盂(玉成精舍藏品) 當我們放下他們的這些作品,來仔細研究、觀察,體味他們當時的心靈感受、創新意識與製作方法,內心往往唏噓不已,生髮無限敬意。他們把既雅緻又樸素、既卓越又普通的東西呈現給了大眾,把閑逸的生活意識和對生命的真切感悟傳遞給了大眾,這是那個時代文人學者凸顯的一種人文情懷。玉成窯任頤款高仕納涼花盆(玉成精舍藏品) 今天我們再來看玉成窯,完全可以更好地挖掘她積極的飽滿的文化內涵和興盛因素,透視那個時代的人文特點和文化環境。這種晚清的衰落與文化的繁榮並存,只是描繪了社會的表象,實際上是清朝傾頹時文人學者和藝術家們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所需的心靈歸宿,因而晚清文人學者那種超脫、閑逸、追求完美的精神超越了乾嘉時代的知識分子,並讓強大的藝術群體和人文情懷始終貫穿在紫砂藝術和其他藝術之中。玉成窯范湖居士(周閑)繪三足爐鼎花盆(玉成精舍藏品) 現代紫砂藝術傳播與發展同樣離不開優秀的文人學者、藝術家、藝人工匠和良好的文化環境。所幸的是當代諸多紫砂收藏鑒賞家、藝術家、名匠藝人十分注重和追求紫砂茗壺及器物自身獨具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特徵,他們認為任何藝術離開了人文情懷和文化內涵就缺失了真實的靈魂。玉成窯鐘鼎文紫砂涼爐(下)玉成窯匏瓜提樑壺(玉成精舍藏品) 現在這個時代的文化環境越來越好,參與文化藝術實踐的人越來越多,亟需追求文化滋養和學習明清文人那種閑適、雅緻生活的人猶如雨後春筍般增多,很多人已粗略地了解到了的紫砂藝術,尤其是文人紫砂的內涵以及玉成窯的各類傳世砂器,並被玉成窯特具的質樸儒雅氣質所吸引。寧波茶文化博物院玉成窯展廳 在當今紫砂藝術的發展中,良好的藝術氛圍超過以往,我們只需秉承玉成窯的精神,熔入這個時代特有的積極的人文情懷,就可讓玉成窯復活於世。張生 資深文人紫砂鑒賞家、收藏家 玉成窯非遺傳承人 寧波茶文化博物院院長 和記張生創始人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