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原標題:破曉驚雷!盧溝橋槍聲喚醒沉睡國人盛夏的北平,荷槍實彈的士兵和日本士兵保持著對視姿態,但彼此都看不清對方的面孔。日本士兵要通過縣城,被守軍嚴詞拒絕。時間定格在1937年7月6日,這天除了兩軍對視外別無他事,這是會被歷史忘卻的普通一天。山雨欲來風滿樓。這番雨後對視的背後,日軍已經佔領東北和華北大片土地,三面圍住了北平城,僅僅西面的宛平縣城還在軍隊手中。第二天,日軍又來了。他們在的土地上堂而皇之地進行軍事演習,繼而謊稱一名士兵失蹤,妄圖進城搜查,悍然發動進攻。宛平城守將金振中營長性情剛烈,他率部接連粉碎日軍數次進攻,在談判中踢翻了桌子,幾乎同日軍扭打起來。是夜,強攻無果,迂迴的日軍猛撲至盧溝橋防區。七十多名軍人同五百日寇殊死搏殺,在傷敵百人後,全部壯烈犧牲。二十九軍大刀隊六年之後,「九一八」的鬼蜮伎倆在北平再次上演。守軍趁著夜色悄然還擊,他們沒有開槍,而是使用最具傳統色彩的大砍刀。瓢潑大雨後,數百日軍橫屍遍地,奪回陣地的士兵屹立在橋上,刀鋒在天色映照下寒光凜冽。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在此時誕生,墨跡未乾便怒吼了整個。歷史無法還原,在消息傳來的那個破曉,蔣介石在雲霧繚繞的廬山峰頂思考了什麼。他對盧溝橋並不熟悉,但他清楚地知道,一旦日軍跨過宛平,就可以把平漢鐵路收入囊中,長驅直入腹地,中華民族已到了最危險的關口。面對全國的抗日怒吼,他制定了應對「七七事變」的十二字方針:不屈服、不擴大、不求戰、必抗戰。對於英勇的的軍民來說,「必抗戰」三個字足矣。二十八日,蓄謀已久的日軍集中大量兵力進攻北平,沒有防空火力和重武器的二十九軍奮起還擊。市民全城雀躍,還自發請來了幾十名磨刀人,專為官兵磨快殺敵的大刀。血肉之軀終究敵不過槍林彈雨,一番激戰後,北平陷落。佟麟閣與趙登禹是役,五千健兒喋血北平,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壯烈犧牲。二十九日黃昏,天津陷落,華北大地門戶洞開。中華民族的最後關頭,來了。宛平守軍奔赴戰場盧溝橋事變猶如黑夜中的一道電光,照亮了國人的麻木和懵懂,他們徹底知道了祖國是何等的貧弱隱忍。驟然間,民族尊嚴的底線轟然崩塌。很多人無法理解,那場席捲了神州大地的浩劫為何自平津全面燃起,首戰就直逼國家的咽喉之地。這場綿延十四載的戰火,中方稱之為「抗日戰爭」,日方則記載為「事變」。此戰,曾大半國土淪喪,數千萬軍民死於戰亂。至今還有不少日本右翼政客津津樂道,認為那是一場值得大和民族自豪的偉業。世間諸國邏輯混亂乃至於此,實所罕見。在並不遙遠的過去,日本四島上的人們,還將大海彼岸的美麗國度稱之為「天朝上國」,敬畏中帶著一絲惶恐。這樣的,距離日本一衣帶水。四百多年前,豐臣秀吉率軍進攻朝鮮,雖然狼狽逃回海外,但日本首次叫囂出「直入大明國,使四百州化我俗」的盜匪宣言。但此後的數百年,日本仍舊積貧積弱。兩百多年的閉關鎖國,他們和一樣百廢待興。1853年,美國佩里艦隊叩開了日本國門。與幾乎同時的鴉片戰爭不同,懵懂的人還在隔海觀望,日本舉國已經人心惶惶。小國寡民,資源貧瘠,日本的憂患意識與生俱來。他們選擇了自強。而日式思維的自強,是劫掠他國領土資源,以補償西方列強的壓榨。這就是迥異常理、臭名昭著的「補償論」。而近在咫尺又富饒廣袤的,「理所當然」地成為覬覦對象。十九世紀末的東亞,致力於購買軍艦,固守海疆。而日本卻以開疆拓土為國策,將防線推向海外。此消彼長,這是近現代悲劇的根源之一。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甲午海戰,那場至今仍讓億萬國人痛徹心扉的慘敗。割地賠款之後,愈弱,日本漸強,列強也真正看清了虛弱不堪的本質。一次次的勝利后,淪為半殖民地,而具備地緣優勢的日本在這場「角逐」中攫取利益也最多,到全面抗戰前夕,日本的軍隊已經蠶食了大片國土。全面抗戰前形勢圖退無可退,唯有放手一搏。歷史定格在1937年7月7日,古老的北平城里,這座看慣了世事滄桑的盧溝橋註定要載入史冊。縱觀世界近現代史漫長時光,沒有哪個民族如我中華一般,在煉獄之火的磨難里,百年恥辱,百年烽煙。在所有的斑駁血淚中,沒有哪件往事能比十四年抗日戰爭所造成的傷口更為猙獰慘烈。對於一個國家貧窮落後,體會最深的,莫過於她的軍民。所以沒有人會抱怨裝備低劣,給養困難,他們中的每一個,都可以在彈盡糧絕之際拚死還擊,都可以隨時拎爆破筒和敵軍坦克同歸於盡。多行不義必自斃,最窮凶極惡的敵人,終究會敗給最堅韌頑強的軍民。儘管戰後滿目瘡痍,哀鴻遍野,但這次偉大勝利讓古老的中華民族浴火重生! 華中日軍於南京中山門入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0月10日10時,平津地區受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進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在降書上簽字,向軍隊獻出象徵武士道精神的軍刀。當年悍然闖進平津的日寇在原地淪為階下囚。日軍向投降這是一場意義迥異於過往的勝利。近代以來,屢遭劫掠,抵禦外侮的戰爭中,外患不絕,內憂不止。即使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依舊是戰敗國的境遇。中法戰爭喪權辱國、巴黎和會任人宰割,莫不如此。外族譏諷為一盤散沙,是不可救藥的民族,唯有接受殖民統治。戰爭早期,派系林立,各自為戰,甚至為了爭奪地盤而互相攻訐,毫無戰略協同可言,日軍譏諷為「僅有一師之兵力」,各自孤軍作戰。當日寇橫行於國土之時,在共產黨的倡導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終於建立起來。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十四年來,走上戰場的軍人達到一千三百三十五萬人,他們絕大多數是青年農民,而留下來耕種的老弱婦孺,以瘦弱的身軀擔負起抗戰所必須的公糧稅賦。十四年來,為數不多的民族資本家和廣大工人,拋家舍業來到大後方,冒著日軍的狂轟濫炸堅持工業生產,維繫前方數百萬軍隊之所需。十四年來,的廣大知識分子遠赴西南,建立起新的西南聯大,為抗戰奔走呼號,不少人在炮火中離開教室,穿上軍裝,血灑南北疆場。十四年來,遠在海外的一千多萬華僑,與罹難的祖國生死與共,他們將畢生積蓄全部寄回國內。大批華僑回國參戰,埋骨故土。在最為廣袤的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游擊隊頑強抗擊入侵者。他們在國土偏僻之地讓侵略者感受到人的不屈,廣闊的土地,每一寸都是人民的鮮血在守衛。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