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2017年3月,矽谷科技風向標埃隆·馬斯克宣布創辦Neuralink公司,計劃在4年內開發出首個用於治療腦部疾病的腦-機介面產品,未來將開發高生物相容性的植入神經介面,實現人工智慧植入人腦,取代人類的自然語言交流,實現顛覆性的智能人機介面技術。4月,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曝出了其秘密B8計劃中開展的腦-機介面研究,預期在18個月內研製出可每分鐘輸入100個字的腦控拼寫器原型系統,最終力圖實現意識控制一切。當很多人對人工智慧還懵懵懂懂時,一個被認為是人工智慧下一個風口的「黑科技」——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已悄然來臨。怎樣讀懂「腦語」?怎樣打通大腦與機器之間的聯結?人類能用意念控制一切嗎?是否有一天可以將智慧直接植入大腦?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網科技頻道記者獨家專訪了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天津神經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明東教授,聽他講述「三磅宇宙」與人工智慧之間的神秘通道。目前,在人工智慧的整體概念下,有哪些細分的研究方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興技術科學。1955年被譽為人工智慧之父的美國計算機、認知科學家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提出人工智慧概念為「製造智能機器的科學與工程(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aking intelligent machines)」。人工智慧旨在深入學習了解人類智能的實質運作機理並參照人類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目標以人類智能相似方式對外部事物做出反應及處理,由此創新一種具備人類相近甚至超越其功能的智能化計算技術與自動化機器設備,實現比人力更高效率的功能產出效果或獲得更理想的精神文化享受。該領域研究包括文字解讀、圖像識別、語言翻譯、專家系統和智能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大「寶庫」並極有可能與人類智能融合。可以說,人工智慧是當代全世界最具顛覆性創新前景的高科技領域。近幾年我們經常在科技新聞中見到諸如無人駕駛、智能醫療、智能助理、聊天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圍棋高手阿爾法狗(AlphaGo)等報道,這些都是人工智慧技術在相關領域中的應用,也代表了人工智慧應用研究的最新前沿方向。而這些尖端科技背後是以眾多具體的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支撐,如機器感知(包括機器視覺、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機器行為(包括智能機器人、智能控制、智能檢索、智能調度與指揮等)、機器學習(包括符號學習、神經學習、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等)、計算智能(包括神經計算、進化計算、模糊計算等)、人工心理與人工情感等細分研究方向,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研究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近些年,伴隨我們對大腦認識的不斷深入,以模擬和拓展大腦功能為主要途徑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究獲得重要進展,如深度學習、神經晶元、大規模仿腦計算等。特別是由於神經介面技術的進步,以融合機器智能和生物智能為主要途徑的人機混合智能被公認為將是未來人工智慧進化的最終極目標。並且,通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群體智能行為認識的深入,未來人工智慧和人機智能將向著網路化、協同化、群體化發展。2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經工程學,在這一研究領域,人工智慧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神經工程學(Neural Engineering,NE)是一門利用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技術實現理解、補充、修復、拓展、增強、以至於替代神經系統功能的學科,其最終目標是通過神經系統和人造設備間的信息交互與功能整合來修復和增強人體效能。人工智慧作為一門新興信息科學技術,可對神經工程的發展起到重要支撐與推動作用。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幫助解決神經工程研究中遇到的諸多具體難題,比如從高維度空間解析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通過神經成像獲取的大腦結構和功能成像數據可藉助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深度學習與特徵分析,從而揭示人類視覺、語音處理、圖像識別、語言交流等其它技術難以發現的規律和現象。而通過神經工程技術查明的人類大腦運行機制又能夠對開發新的人工智慧技術提供研發思路,包括人工神經網路、類腦晶元等仿腦計算的軟硬體技術即是其典型示例。總之,人工智慧是神經工程最親近的學科領域,也是其研究開發的最得力工具,能夠有效促進其技術的發展;同時二者又相輔相成,神經工程技術的新發現、新成果又可及時應用於人工智慧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有力推動其新發展。腦-機介面技術在臨床康復、人機交互、航空航天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價值。我們知道,目前的醫學研究已發現超過500種神經系統疾病,這些疾病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很大負擔。目前,腦-機介面技術給患者帶來了怎樣的福音?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可以說是神經工程領域最重要的一張「名片」,一直是其領先發展、重點研發的前沿熱點。BCI通過解碼大腦活動信號獲取思維信息,實現人腦與外界直接交流,能夠為殘疾人提供不依賴外周神經和肌骨系統的人機交互技術,幫助殘疾病人恢復正常生活、重建其對生活和康復的信心。例如腦控智能輪椅、腦控打字機、腦控機械外骨骼、腦控智能假肢等均是以腦-機介面為核心技術。例如,2014年巴西世界盃足球大賽上,28歲截癱青年朱利亞諾•平托憑藉身穿的「機械戰甲」為世界盃開球,電視解說員激動地稱:「平托行走的一小步,成為腦-機介面技術發展的一大步。」,充分展現了神經工程與腦-機介面的魅力。正如上述報道中專家所言,神經疾病患者的康復原來是一個難以翻越的高山,而腦機介面則為這個領域打開了非常光明的前景。國內BCI典型應用成果如基於腦電BCI打字機能夠快速準確用腦電信號撥通電話號碼、BCI控制的電動輪椅可為下肢殘疾病人提供代步工具等。2014年和2015年由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研製的兩款「神工」系列人工神經康復機器人系統可為腦中風患者提供新型的腦-機-體主動交互康復訓練技術,目前已通過國家葯監局(CFDA)檢測,在天津、山東等多地三甲醫院臨床試用成功,受益患者超數千例。這些技術均為肢體殘缺或癱瘓病人帶來了新的康復希望,使他們有望重新自身恢復或藉助機械外骨骼、智能假肢等技術重建肢體運動功能。對外信息交流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基本活動。然而神經系統疾病因素可能會使患者部分或完全喪失對外語言交流能力,甚至不能通過視聽感官或肢體動作與外界溝通,以致其行為意圖無法得到有效表達。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損傷、腦卒中(俗稱中風)等常見多發神經系統疾病會阻礙患者行為控制神經通路、造成對外信息交流功能障礙,嚴重時甚至會使人體完全喪失思維表達或行為控制能力。該類病患人群極易失去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溝通的能力,進而成為自我閉鎖的個體。因此,修復或改善該類病人運動或交流功能,幫助其與外界環境進行有效信息交流溝通,或探索研究能替代大腦常規依賴外周神經與肌肉系統對外交流方式的人機交互新模式,具有顯然重要的創新意義。目前主要存在三種修復或替代大腦常規對外信息交流能力的可能途徑。第一種:利用功能尚存的神經通路或肌肉取代已受損神經通路或肌肉。如,患者可以通過眼動、手勢或肢體動作與外界進行交流對話,但該途徑只能用於有限場合。第二種:通過檢測受損神經或肌肉部位的殘存活動功能來制定具體的外部設備替代方案,如神經假手可以用來幫助脊髓損傷患者恢復手部功能,但其功能恢復狀況極大地受限於原殘存功能。第三種:為大腦提供全新的無需依賴常規外周神經與肌肉系統的對外交流通道,此即腦-機介面(BCI)用武之地。大腦思維活動提供了可檢測的反映心理或行為特徵的神經電生理信號(可經頭皮電極、皮層表面電極或皮層內部植入式等多種感測器拾取)。BCI通過解碼這些特徵腦電信號獲得大腦思維意圖信息,再由工程技術手段將其轉換成可用於控制外部設備工作的指令信號,從而實現無需常規外周神經與肌肉系統參與、按大腦思維意圖照辦的對外信息交流與互動。因此,BCI技術的出現與發展不僅為上述殘障人群帶來了全新的功能康復希望,而且也為健康人士開拓了前所未有的人機交互新天地。在神經康復或輔助醫學領域,腦-機介面機器人可以幫助肢體運動障礙患者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如:(1)信息交流:BCI機器人可以幫助殘疾人使用電腦、撥打電話等;(2)環境控制:BCI機器人可以幫助殘疾人或老年人控制輪椅、家庭電器開關等;(3)康復護理:BCI康復機器人可以幫助殘疾人或失去運動能力的病患或老年人進行主動康復訓練,BCI護理機器人可以從事基本護理工作,提高殘疾人或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此外,腦-機介面技術還對航空航天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價值,能夠為航天員等特殊人群提供肢體約束環境下的「第三隻手」和神經功能層面融合的自適應自動化人機協作,幫助他們完成更多更複雜的工作任務。2016年在天宮二號與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中,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與航天員訓練中心合作開展了世界首次在軌腦-機交互實驗即是為對實現這一目標的成功嘗試。腦-機介面技術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研究進展怎樣?取得了哪些最新成果?的研究在全球處於怎樣的水平?早期腦-機介面應用主要面向殘疾人群,用於替代或輔助殘缺或癱瘓肢體的運動功能,幫助他們恢復生活能力。近十幾年來,腦-機介面快速拓展其應用領域,已在眾多領域顯示出廣闊應用前景。尤其在軍事、航天等特殊環境場合,腦-機介面能夠發揮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用,這也是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等機構大力支持發展BCI技術的重要原因。近十年來,以DARPA為代表的軍事技術研究機構在BCI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其熱度尤其在各國「腦計劃」陸續啟動之後更為明顯。除高新科技、軍事場景外,BCI技術也逐步走入民眾生活。在醫療領域,BCI技術在腦外傷、肢體殘疾、神經系統疾病等患者的康復和功能重建中已經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BCI系統應用在神經機制研究及有效性評價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主要在於BCI對神經功能活動的測量和反饋使人腦運作過程變得可觀察,為此,國外紛紛開展面向人腦信息解讀與調控相關技術產品研發。例如,2017年4月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年度開發者大會上曝出了其秘密B8計劃中開展的BCI研究,預期在18個月內研製出可每分鐘輸入100個字的腦控拼寫器原型系統,最終力圖實現意識控制一切;素有科學狂人之稱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2017年初也宣布創辦全新的Neuralink公司,將在4年內開發出首個用於治療腦部疾病的BCI產品,未來長遠計劃是開發高生物相容性的植入神經介面,以實現人工智慧植入人腦,並取代人類的自然語言交流、實現顛覆性的智能人機介面技術。未來,伴隨虛擬現實、機械外骨骼、經顱電磁刺激等外設技術的發展為BCI控制應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凸顯了人-機智能交互的優越前景,且將BCI技術植入到人們日常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內是必然發展趨勢。相比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在BCI方面的研究雖起步稍晚,但得力於國家大力支持,近些年來發展勢頭良好、速度迅猛,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在民用或國防領域都顯示出不俗的研究潛力,尤其在航天、康復等領域,BCI研究湧現了一批突出的技術成果。例如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視覺誘發BCI技術,創造了平均325比特/分鐘的最高信息傳輸速率記錄;實現了國際最大指令集的複合運動想象BCI技術並率先應用於中風病人的臨床康復;開展了國際首例航天在軌BCI的空間適用性測試及應用研究。包括清華、華南理工、國防科大、電子科大、浙大、華東理工、上交大、西交大、北師大以及天津大學等在內的很多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BCI團隊均在基礎技術和應用研究中有優秀的成果。從總體上看,的BCI技術已與國際保持同步發展,部分領域甚至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下一步,腦-機介面技術研究和應用的發展方向何在?在不遠的將來,還可能取得哪些突破性的進展?會怎樣改變人們的生活?從近中期和長遠發展兩個方面來看:腦-機介面未來近中期將主要圍繞解決現有BCI技術瓶頸和提高解碼信息維度兩個方向發展,而長遠發展趨勢則是從目前腦-機單向「介面」進化為雙向「交互」並最終「智能」融合。即:近中期需攻克刺激範式依賴性難題,擺脫現有強視覺(或聽覺)刺激調製弊端(被動式、易疲勞),改用感覺意念(主動式、隨意放鬆)、多模態(眼電、肌電、心率和近紅外光譜等多生理信號組合)誘發範式實現高準確性、大指令集、快速無創BCI技術;還需提高BCI解碼信息維度,即從現有低維度離散信息(一維或二維視聽)解碼擴展至更複雜(多組分、高維度)、更自然交互所需信息(視圖、記憶、語言等高級思維)解碼的BCI技術。要特別指出的是,除努力改進無創腦電信號採集、處理技術之外,植入式BCI(將檢測電極埋入大腦皮層組織內)因其所得皮層腦電信源優質而將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並依賴於植入電極模式取得突破性改進。從長遠發展來看,現有BCI技術主要是單向解讀大腦信息,尚難以顧及其將來必須建立起人腦智能與人工智慧、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之間有機交互融合的最終目標。因此,BCI技術最重要的長遠發展趨勢將是從目前腦→機單向「介面」(interface)進化為腦↔機雙向「交互」(interaction)並最終實現腦※機完全「智能」融合(intelligence),將生物智能的模糊決策、糾錯和快速學習能力與人工智慧的快速、高精度計算及大規模、快速、準確的記憶與檢索能力結合,從而發展出更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並組建由人腦與人腦及與智能機器之間交互連接構成的新型生物人工智慧網路,必將徹底改變現有人類與智能機器之間的關係,為人類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智能信息時代新生活。作為一種構建人腦與外界直接信息交互聯繫的新技術,腦-機介面正在向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眾多方面拓展其應用領域,如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娛樂等近年來均出現了非常有創新意義的研究開發。隨著這些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想見未來BCI將如現在的滑鼠、鍵盤一樣非常普遍地應用於各種需要人機交互的場合。近年在多媒體和娛樂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穎的BCI應用模式:將BCI技術與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相結合,構成基於虛擬現實的腦-機介面(BCI-VR)新形式。實現BCI與VR相結合的最簡單方式是設計一個可為用戶提供身臨其境的3D虛擬現實環境和可現場感測反饋以便實時使用的BCI系統。BCI-VR新技術一出現即在兩個層面上顯示出意外情景效果和誘人應用前景。一方面,BCI作為BCI-VR系統的輸入設備,革新了傳統VR系統輸入方式,可能徹底改變與虛擬環境(virtual environments, VE)互相影響的方式;同時,BCI比傳統VR系統輸入方式更直觀,可視為類似觸覺感測與VE進行交互與控制。另一方面,VR技術在BCI系統中成為非常有用的信息反饋工具。與BCI的傳統簡單反饋模式(屏幕顯示伸縮變化的2D色條以反映大腦思維信息輸出)相比,VE則能為BCI用戶提供更積極主動、更豐富多彩、更具激勵性的情境反饋(與大腦思維信息輸出密切關聯)模式。因此,VR反饋可以提高BCI的可學習性並縮短訓練時間,而且VE可作為BCI用戶在實地使用之前最廉價、最逼真、最可靠、最安全的訓練和測試場景。BCI-VR新技術的出現不僅使其傳統用戶-殘障病人大為受益,而且得到廣泛健康大眾用戶的特別歡迎,有望成為智能遊戲和時尚娛樂的新寵。鑒於BCI-VR新技術能兼取BCI與VR各自所長,同時又相得益彰,開拓了這兩種技術的結構改造與應用革新之路,展示出一片腦科學信息時代的新生活天地,給人以無限遐想。儘管目前腦-機介面技術水平尚處於幼兒發育成長期,但作為人機交互的新生一代,確信其未來發展潛力無限。猶如早年發明的蒸汽機車僅能以比馬車還慢的蝸速爬行,而今時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車已飛馳在大江南北,成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眾所周知,二十一世紀是腦科學的時代,世界主要科技強國均啟動了目標宏大的「腦計劃」,腦-機介面技術將伴隨腦科學的發展而成長壯大,相信未來BCI將成為新一代顛覆性信息技術,成為融合人腦智能和人工智慧不可分割與替代的堅固橋樑。腦-機介面這項神奇的技術使意念控制從科幻成為現實,您有沒有擔心過未來機器會操控人類的意識?機器會不會控制地球、引發戰爭和災難?人類應該如何思考和面對此類問題?人工智慧的本質是對人類思維信息過程的模擬。該思維模擬可以由兩個途徑進行:一是結構模擬,仿照人腦結構機理、製造出「類人腦」的機器;二是功能模擬,直接模擬人類思維功能、創建新的智能機器。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產生與發展便是對人腦思維信息過程與功能的模擬及創新,即師從人類而(某些功能)高於人類。前不久,機器人阿爾法狗大勝全球圍棋名段高手即為一例。人工智慧已在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自動規劃、智能搜索、定理證明、博弈、自動程序設計、智能控制、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遺傳編程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例如,人工智慧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幫助不言而喻,尤其在需要使用高性能數學計算工具解決科學問題研究中所發揮的作用為人類望塵莫及,而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反過來有助於人類自身智能發展的突破。與此同時,人工智慧也對人類生活、知識、政治與經濟、科學與技術各方面帶來巨大且深刻的影響,甚至引發安全問題。典型意見是,有學者認為讓計算機擁有智商很危險,它可能會反抗人類。這種隱患也在多部科幻電影中出現過並引發倫理道德議論。2017年4月,著名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 威廉 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北京舉辦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做了視頻演講,再次強調:人工智慧也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者。演講中霍金重申人工智慧崛起要麼是人類最好的事情,要麼就是最糟糕的事情。他認為,人類需警惕人工智慧發展威脅。因為人工智慧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限制,將無法與之競爭,從而被取代。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深入各行各業,促進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引發勞務就業問題(不僅讓很多藍領工人失業,且令不少下層白領丟職),造成社會結構劇烈變化;人工智慧為人類文化生活提供嶄新的高智能交互娛樂模式與手段也對社會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如今計算機遊戲中的人工智慧應用已深入到各大遊戲製造商的研發中和刻印進玩家腦海里。伴隨著人工智慧和智能機器人的發展,人類可能遲早不得不面對討論人工智慧很可能觸及社會倫理底線的敏感難題。人工智慧發展前景廣闊,但同時它又模糊了物理現實與主觀感受的心理界限,衍生出錯綜複雜的倫理、法律和安全問題,需要及早預防、提前布局,審慎應對、避免衝突,免得措手不及。回過頭來冷靜考慮,目前人工智慧雖已在個別領域取得了矚目成就,但相對人腦高級智能而言在諸多方面仍然相差甚遠,基本上仍然處在通過大量樣本的深度學習解決非常具體問題的階段,其學習、容錯、模糊決策等能力尚難與人腦匹敵,更少有人類情感、自我認知等高等智能特徵。可以預見,人工智慧這些方面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達到或超越人腦,將來更大可能是人工智慧與人腦智能有機融為一體,成為新一代的賽博人(Cyberman,人機複合),人工智慧將成為未來人類自身密不可分的有益智產而非傷身資材。與人工智慧相似,神奇的腦-機介面技術使意念控制從科幻成為現實,也引發了不少對未來BCI技術廣泛深入應用不良後果的擔心。甚至有人擔心BCI需記錄操作者腦電活動信息,若在上網時使用,可以被黑客盜取用戶神經活動模式、猜出用戶密碼,個人財產信用等將受到侵犯…,但其實冷靜思考這個問題,會發現它與目前登陸互聯網可能被黑客盜取用戶密碼類似,風險還都處於可控的範圍。如前述,面對人工智慧、腦-機介面新技術的蓬勃發展,人類如何趨利避害確是值得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安全等一些關乎人類福祉的領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進展,但同時也不乏一些國家或機構將人工智慧或腦-機介面技術用於進攻性、殺傷性武器研發的報道,一旦毫無情感的智能機器被用於戰場、或者被不法恐怖分子掌握,將給人類帶來沉重禍害。這是人類當前即應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須及早達成全球共識、提前防範。眾所周知,任何一項新興技術常是兼有利害得失的雙刃劍。人類已從數千年文明發展歷史吸取了諸多切身教訓,只能因勢利導、合理利用和發展新技術,讓人工智慧、腦-機介面更多地為人類和社會發展謀福利,同時建立健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共同遵守,防止技術被不法分子利用,使之造福人類而無禍害。您認為,未來人類的哪些職業最可能被人工智慧代替,而哪些職業又是人工智慧在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的?目前,在一些工業生產或生活領域逐漸替代人工的主要是是機器人技術。機器人是一種半自動化的機器,是人工智慧技術的具體應用和體現。智能機器人與一般機器人不同,它具備一些與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規劃能力、感知能力、協同能力和動作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層次人工智慧的自動化機器。機器人現在已經被廣泛地用於生產和生活的許多領域,按其擁有的智能水平一般被認為可以分為三個層次:(1)傳統工業機器人,只能死板地按規定程序工作,不管外界條件有何變化,機器人皆不能對程序與所做工作進行相應調整。若要改變工作就必須人為地調整程序,因此並無智能可言。(2)初級智能機器人,具有像人那樣的感受、識別、推理和判斷能力。可以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在一定範圍內自行修改程序,即相應地對自己性能做一些調整。不過,修改程序的原則需由人預先給以規定。這種初級智能機器人已擁有一定的人工智慧,雖然還沒有自動規劃能力,但該智能機器人也開始走向成熟,達到實用水平。(3)高級智能機器人,與初級智能機器人一樣具有感受、識別、推理和判斷能力,同樣可以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在一定範圍內自行修改程序。所不同的是修改程序的原則不必由人規定,而是機器人已擁有一定的自動規劃能力,能自己安排所需做的工作。這種具有高級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可以無需人的照料完全獨立工作,故稱為高級自律智能機器人並也已開始走向實用。所謂智能機器人即是集人工智慧技術於一身的機器,能進行自我控制的獨特「活物」。其實這個自控「活物」並無像真人那樣微妙而複雜的器官結構,有的只是具備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功能的各種內外信息感測器。除感受器外,它還有各種能作用於周圍環境的效應器(如同人體筋骨肉)或稱自整部電機以使機器人的手、腳、眼鼻口、觸角等動起來。更為重要的是,智能機器人之所以視為有智能,是因為它具有很發達的「大腦」。在智能機器人腦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計算機,這種計算機能夠理解人類語言、分析出現情況、可以安排行為且具有自適應能力。這樣的智能機器人稱之為「類腦智能機」。二十一世紀是智能革命的時代。以腦科學為主導、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將掀起一次新的智能技術革命。特別是智能技術、生物技術與納米技術相結合,研製具有生物特徵的類腦智能機,將是二十一世紀高新技術革命的突破口。智能技術革命是實現人工智慧的轉換與利用,將開啟並創造人類智能社會後文明史。因此,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不存在簡單的替代關係,可以說人工智慧是人腦智能的擴展、延伸和補充,人工智慧應該與人類智能協同配合,通過人機智能融合來共同提高社會生產效率。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人工智慧可以從事的工作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簡單重複性低智能工作,如現有的汽車自動裝備生產線上藍領工作或棉紡廠操作紡紗織布機工人工作,皆可由人工智慧機器人頂崗代替;另一類是需要處理大量信息、不容有過失的高智商工作,比如醫院影像科的看片醫生、公交或高鐵司機以至飛行員等崗位,一旦出錯就可能造成醫療事故、交通傷害、飛機失事等不良後果或重大災害,則目前人工智慧在短時間內尚無法取代,僅可由人工智慧輔助完成,一方面可有效減輕人的勞動負擔,另外也能取得更高工作績效。上述兩類職業皆不可完全脫離人的智能管理作用,尤其在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勝任的關鍵工作環節上仍需要一定的人為高智商干預。而對於需要創造性智慧的職業,如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科研,目前尚無跡象顯示有人工智慧機器人慾取代高校教師,至少短時期難以被機器人頂崗。比如高校教師所從事的科研工作,很難想象智能機器人能夠獨立構思科研課題、設計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結果、撰寫研究論文,當然一些人工無法完成的大數據複雜計算、大量實驗數據精密測試分析等還需要由專門智能機器人來輔助完成,不僅為減少人的工作量,而且是必須發揮智能機器人的專長。但目前已有意向引進人工智慧幫助教師答疑解題、批改作業、閱卷判分,甚至參與網路講課助教,尤其近年人氣旺盛的網路教學「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慕課(MOOC),可能會成為率先被智能機器人替代的教學職位。可以想見,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高度發展,那些無需很高學歷教育背景、專業知識要求明確、崗位職責界限清晰的職業被智能機器人頂崗的可能性較大,如旅館飯店服務人員甚至大堂部門經理、金融保險窗口客服人員以至門店經理均有可能被智能機器人替代;而那些故步自封、保守求穩、不努力上進、少改革創新的自由職業人(如作家、畫家、音樂家等)也有被智能機器人創作水平所超越而存在淘汰危險;只有高學歷教育背景培育下且不斷努力學習、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改革創新的教育家、科學家和發明家的職業將不會被人工智慧所替代,因為正是他們在不斷促進人工智慧發展,也在不斷提升人類智能水平、開發新的智能機器人,造就了未來智能社會的熱門職業。人工智慧新技術的出現,必然會填充一些智能含量雖不很高但社會需求量較大的職業(如各種生產線上重複簡單操作的裝配工)崗位,也促使低效益、少需求的職業(如現有各類商業經營促銷客服人員)退出歷史舞台,同時也會催生新職業(如會藉助人工智慧自由創作的新式文學家、美術家、音樂家等)。正因為如此人類才能進入更高文明的智能社會。2017年7月8日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特別指出人工智慧未來以類腦智能、混合智能、協同智能、群體智能等前沿技術為重點發展方向。類腦智能致力於採用硬體和軟體技術模擬人腦的工作原理以實現人類水平的智能系統,將人腦記憶、推理和注意等認知機制相關的神經計算模型應用於人工智慧演算法和硬體系統,實現從神經元到神經細胞集群再到全腦認知功能的模擬,發展可自適應的類腦學習方法和認知結構,構建更高效能的新一代人工神經網路模型,開發全新的神經形態晶元、類腦計算機、神經機器人及類腦智能機器人。混合智能則著力於融合生物智能與人工智慧,充分利用各自優點,發展「人在迴路」的混合增強智能、人機智能共生的行為增強與腦-機智能協同、人機群組協同和腦-機組網等新型智能技術,結合協同智能、群體智能技術,最終實現藉助人工智慧突破生物智能的局限,發展出兼有生物智能與人工智慧優勢互補的新型智能形態。因此,未來人工智慧將是以類腦技術、腦科學技術、腦機智能融合技術為核心,從微觀到宏觀、從結構到功能全面模擬和融合生物智能的全新智能形態。最後引用數句在今年5月25日在上海的腦-機介面學組成立儀式上所致的《苦晝短》賀詞,作為對人工智慧與腦機介面發展的思考與感言:「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科技輪轉,來解人憂。勞心則肥,勞力則瘦。人智安在,機智何有。意動若可感,交互通介面。吾將傳所思,達所謀,使之心想事成,役物使就,自然人工合一,生機重構。」C2如何加入學會註冊學會會員:個人會員:(c2_china),回復「個人會員」獲取入會申請表,按要求填寫申請表即可,如有問題,可在公眾號內進行留言。通過學會審核後方可在線進行支付寶繳納會費。單位會員:(c2_china),回復「單位會員」獲取入會申請表,按要求填寫申請表即可,如有問題,可在公眾號內進行留言。通過學會審核後方可繳納會費。學會近期活動1. CICC企業會員交流會會議時間:(具體時間詳見後續通知)2.2017首屆全國兵棋推演大賽總決賽2017年9月25日長按下方學會二維碼,關注學會微信感謝關注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