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銅爐匠又有人拿著銅爐上門,找陳巧生鑒定真假。來人有些奇怪,先悄悄將陳巧生媳婦叫到一旁:「只要你讓陳師傅說這東西是老的,我就給你五萬塊傭金。」陳巧生媳婦變了臉:「那你不用給我錢,只要東西是老的,他會講真話。」果然,陳巧生拿著銅爐仔細端詳一陣,又找來放大鏡觀察底部圖騰,「這是老的」,還沒等到來人欣喜,他又補了一句「這是我20年前的作品。」來人氣得直呼:「不上路子啊,多好的生意,動動嘴皮子的事,居然5萬塊都不要。」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隨著傳承了5000年香道文化的復甦,承載焚香的銅爐也被越來越多人收藏。陳巧生,有「銅爐第一人」之稱。做銅爐40載,他仿製的作品曾被專家誤鑒為真品,被警察懷疑是文物。他的仿明代宣德爐經典款銅爐,被拍出80萬港幣的高價,創造了當代銅爐的拍賣紀錄,現在還保持著最高。他的銅爐,在世博會期間被陳列向世人展出,還被當做國禮送給國外重要來賓,國內外知名大師,如星雲大師等,也都來收藏,並作為重要的供佛禮器。陳巧生出生於銅匠世家,從小跟隨父親行船,做流動買賣。在這個過程中,他見過不少年代久遠的銅爐,被焚燒換成銅鍋銅盆。在那個焚香被禁止的年代,他親手燒化的銅爐不可計數。直到後來偶然的一次機會,他開始嘗試幫助古董店修復損壞的舊銅爐。那是宣德爐,代表著銅爐藝術的巔峰,可是鑄造技藝早已失傳。從未學過雕塑、藝術的陳巧生,靠著靈感和極有限的歷史資料,開啟了漫長的摸索期。他在家裡建了柴窯,每天一吃完飯就燜在裡面,甚至把床都搬到工作台旁邊,「累了倒頭就睡,睡醒就繼續。如果躺下看到哪個地方不對,立馬起身修整。」整整八年足不出戶,沒有半點收入,靠家裡養活。周圍鄰居不理解,甚至父母都罵他「腦子進水」。不瘋魔,不成活。此時的陳巧生已經完全放不下銅爐,他立誓,只要自己還能吃飽肚子,就堅持要把爐恢復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宣德爐終是被他仿製了出來。可是沒有人願意相信,直到文物專家誤將他的仿品鑒定成真品。文玩界一下子炸開了鍋。一個商人用6000,買走了他的作品,而當時普通人的月工資才30。還有一次,陳巧生拿著銅爐到上海見朋友,還沒走出火車站就被攔下,工作人員疑他倒賣文物。最後爐被扣押一周,他自己不得不回家開證明,證明爐是自己做出來的。博山爐,是歷史上第一個銅香爐,它的核心製作技藝是失蠟法。將蠟料煮成蠟液。再把蠟液分七次澆入母模,均勻搖動,使蠟液凝固。蠟的形狀代表了銅爐最後出爐的形狀,所以第一步就絲毫馬虎不得。第二步,精心雕刻。蓋口的咬合、出煙的設計,都需要在這一步完成。不僅僅做到形似,其出煙的效果,也必須讓人心神蕩漾。接著製作外模,也叫做掛砂。將炭灰和細泥調成泥漿,塗在蠟模表面。再掛上粗細不等的石英砂,形成堅硬的外殼。傳統的銅器製作模具由兩半拼合,完美的連接一直是難題。陳巧生經過設計,模殼高溫焙燒后,蠟模變成蠟液流出,內部就成了一個空腔。如此一來,鑄造出來的銅爐渾然一體。到煉銅澆築這一步,整個造爐進入高潮,最驚險也最刺激。1000多度的高溫炙烤,35公斤的銅水,稍有不慎不僅半年的辛苦白費,更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生命危險。鑄造完畢,剩下的就是細緻的清洗、打磨、作色。銅爐界流傳已久一句話「玩爐玩皮色」,說的就是銅爐表面的成色和機理,這一步決定的是銅爐的賣相。陳巧生經過40多年的探索,復原了古法的四十多種皮色。每一種皮色都如嬰兒肌膚,光滑有潤澤。其中最令人驚艷的當屬失傳已久的「大紅袍」,這是將硃砂、綠砂、雪蛤等幾十種名貴中藥材,一遍又一遍地上色及擦拭,試驗了無數次后,才重新綻放出的生命色澤。手工打造銅爐是漫長而細緻的過程,更不能量產,一有疏忽,損失不可計算。有一次嚴重的教訓,陳巧生到現在都深深牢記。整整雕了半年的蠟模,澆築也很成功,打磨得很漂亮,只剩下用火工做顏色,卻是因為前期掛料不夠,在一頓飯的時間內,十幾個爐子全都化成了銅水!惋惜和悔恨交織,令陳巧生難過良久,之後更加步步小心。當將傳統的銅爐製作技藝已經掌握的爐火純青之後,陳巧生在朋友的建議下,創立了「巧生爐」這一文化品牌,受到銅爐界收藏界的推崇。收藏家馬未都盛讚說:「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從業四十餘年,陳巧生製作了上千款香爐,培養出幾百名弟子。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銅爐文化,前兩年,他在兒子陳冠丞的幫助下,在蘇州相城區開設了巧生爐博物館,展示自己收藏的明清銅爐與數百件巧生爐精品。蘇州的大小博物館林林總總,銅爐博物館卻僅此一家。2300多平方米的展館,堅持免費向公眾開放,每年250多萬的運營費,全部由陳巧生出資。陳冠丞還結集出版了《巧生爐文化賞析》《巧生說爐》等書籍,他說,父親是手藝人,不善言辭,只是踏實地做手藝,傳播的重擔就由他來做。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讓銅爐文化不再只能是由貴族品鑒,而是惠及到每一個普通人。風風雨雨一甲子。當初行船走在江南水鄉,默默無聞的小銅匠,怎樣也不會料到,如今竟扭轉了,整個銅爐文化的發展。但縱然已經名滿天下,陳巧生依然謙虛的說,「自己只是個小銅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也是對匠人精神,最好的詮釋。想了解更多陳巧生的故事,可觀看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之《一甲子的小銅匠》。部分圖片和資料來自,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版權歸原作者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