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要知道兩點間的距離,只要拿一把長尺子一量就可以測出來。然而,天上的星系、星團等天體離我們非常遙遠。那麼,天文學家又是怎樣在地球上就知道這些星系或星團離我們有多遠呢?確實,這是天文學家們所公認最頭疼的難題,但又是他們必須面對的巨大挑戰。通常情況下,天文學家為了測量一顆河外星體的距離,首先要儘可能精確地測出一顆銀河系內較近星體的距離,然後再利用一系列先進的太空技術,計算出那顆更遠星系星體的距離。這個過程像踩著台階上樓,所以又稱作是「宇宙距離階梯」。多年來,許多不同的「宇宙距離階梯」被發現,造父變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藉助它們閃動的「心跳」,我們可以更精確地測量出各星系與地球的距離,「校準」宇宙膨脹率;藉助它我們可以更好地探索蒼茫的宇宙。那麼,什麼是造父變星呢?發現造父變星雖然大多數恆星都像太陽一樣比較穩定地發光,但仍有少部分恆星的亮度是在不斷變化的。一般來講,凡是亮度起伏變化的恆星,都可以稱之為「變星」,其種類很多,有交食變星、脈動變星、新星和超新星。變星變化的原因可以分為物理原因(如爆發、脈動)和幾何原因(如交蝕、屏遮)兩種,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在已發現的變星中,脈動變星佔了一半以上,它是指由脈動引起亮度變化的恆星。這些變星亮度的變化,可能是由於恆星體內(自身的大氣層)一會兒膨脹、一會兒收縮這種周期性的變化而引起的。恆星周期性的膨脹與收縮,必然引起恆星體積周期性的增加與減少,溫度和總輻射能量都發生變化,因而光度也周期性的增大與減小,看起來它的亮度也周期性的變亮與變暗。造父變星就是脈動變星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它們在夜空中明亮無比,用肉眼就能看到,而且亮度變化得相當有規律。正是這種規律性的亮度變化為天文學家量度星系距離提供了標準,可以說造父變星是宇宙中的標準「燭光」。第一個發現造父變星的是出生於荷蘭的業餘天文愛好者約翰•古德里克,他是一個聾啞青年,而且只活了22歲,但是他在變星研究上的重要成就使他的名字永遠流傳了下來。1782年11月12日,18歲的古德里克首次觀測了英仙座中的大陵五,他非常驚奇地發現了它的亮度變化,好奇心使他堅持觀測下去,並最終得到了它的光變周期:2日20小時49分9秒。次年5月,英國皇家學會公布了這一發現,並授予古德里克「科普萊獎章」。古德里克還對大陵五的光變原因進行了研究,認為它變光的原因是有一顆較暗的星和它互相繞轉,這顆伴星周期性地遮掩大陵五,就好像日月交食一樣。但直到100多年後的1889年,人們才用分光鏡證實了他的見解。在此後的4年裡,古德里克又發現了兩顆變星,一顆是天琴座β,中文名「漸台二」;另一顆是仙王座δ。由於古代將仙王座δ稱為「造父一」,天文學家後來就將這類亮度夠亮、亮度變化很規律的變星統稱為「造父變星」。用「心跳」量距離變星的每次光度變化平均所需的時間,就是變光周期,即變星從最暗變到最亮,又回到最暗所需要的時間。變星的變光周期一般很有規律,這是變星的一個重要特徵,造父變星也同樣具有這個特徵,如仙王座δ星的光變周期為5天8小時47分28秒。除此之外,造父變星還具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特性,那就是它的「周期—光度關係」特性。1912年,美國女天文學家亨利塔•利維特在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小麥哲倫星雲中發現了20顆造父變星,測量后發現它們的距離幾乎相同,而且視亮度(地球上測量到的亮度)比較亮的,其絕對亮度(恆星本身發出的總光度)也比較亮。經過計算,她最終得出了造父變星的「周期-光度關係理論」(簡稱「周光關係」):變光周期越長的造父變星,其絕對亮度也越亮;光變周期越短,亮度亦越小。也就是說,造父變星的內在光度和規律變動周期——它的「心跳」或者說「脈搏」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係。造父變星的亮度變化周期和絕對星等有著嚴格的對應關係,因此,只要在地球上測得了一顆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原則上就可以確定它的絕對星等;如果再測量出它的相對星等(視星等),把絕對星等和相對星等進行比較,再考慮到光源亮度的「反平方定律」,那麼它的距離就可以確定了。因為這顆變星就在星系或星團里,所以天文學家也就知道了相應的星系或星團的距離了。造父變星的這一性質太有用了、太重要了。自此,有關河外星系星體距離測量的關鍵工作,便開始完全依賴於這些距離指示物—— 造父變星了,天文學家們給了它一個「量天尺」的美名。後來,造父變星便被天文學家們視作宇宙中的「標準燭光」,燭照宇宙中我們未知的黑暗。測量造父變星自身的距離然而,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科學家們必須儘可能具體地測出一顆造父變星極精確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根據造父變星的「周期—光度關係」測量出其它星體的距離,這是一件讓科學家們不大好辦的事情。而這恰恰是「干涉測量法」的用武之地。「干涉測量法」是指用多架望遠鏡把來自同一天體的光或無線電波進行組合,再詳細分解的測量法。它是天文學家沃爾特•巴德和韋塞林克發明的,因此這種方法也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為「巴德—韋塞林克法」。利用這一經典的方法,一顆造父變星的角直徑的變化,就可以根據其有規律的脈動檢測到的光度變化推知。然後,再利用分光鏡測量出相應的徑向速度的變化,以此得到星體的直線距離。然後通過換算徑向速度與角直徑,得到星體的距離。不過,這種方法的問題是,儘管造父變星表面上很明亮,但它們的距離實在太遙遠,如距離我們最近的造父變星仙王座δ,就有足足800光年,觀察它們就像是觀察月球上的兩排房子一樣困難。因此總是讓人感覺不好把握,不敢真正確信。一個由法國和瑞士天文學家組成的小組,啟動了一項巨大的研究計劃,該計劃的目的就是利用上述的「巴德—韋塞林克干涉測量法」,測出幾顆造父變星的距離,打消人們對這種測量方法的疑慮。為了實施這個龐大的計劃,他們利用高解析度的太空望遠鏡干涉儀,選擇了在智利的歐南天文台觀測到的7顆造父變星作為測量對象。當7顆造父變星中4顆星體的規律性運動被超大望遠鏡干涉儀發現時,他們便趁機利用「巴德—韋塞林克干涉測量法」得到了它們的距離。隨後,他們又利用另一種複合計算方法,計算出了另外3顆星體的距離。不久的將來,更精密的超大望遠鏡干涉儀「琥珀」將很快問世,這台望遠鏡將使現在的觀測精確度再次提高5%,30多顆造父變星的距離就將被輕而易舉地測量到,對遙遠星體的測量也將成為家常便飯。 名詞解釋徑向速度:恆星的運動可分為兩個互相垂直方向的運動分量,一是連接地球與該恆星方向的速度,成為徑向速度;另一是與徑向速度垂直的橫向速度。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