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今天,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確認自己已經離職百度,並即將「開啟自己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新篇章」。吳恩達會加盟另一家巨頭還是獨立創業?目前尚不可知。如果技術大牛吳恩達創業,他會做什麼呢?在巨頭們熱火朝天搭建基礎設施的同時,下游技術創業者能夠把握的機會在哪裡?迅雷創始人、人工智慧領域投資人程浩和我們分享了他的看法:下沉到行業,挖掘可行的使用場景,才是獨立技術團隊進入人工智慧領域的正確姿勢。如果你不直接向面向用戶/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就會非常容易被上游巨頭碾壓。文|程浩(迅雷創始人、松禾遠望基金創始合伙人)大家好,我是迅雷創始人程浩,也是松禾遠望基金的合伙人,目前專註於互聯網領域的投資。過去一年來,我看了很多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項目,有很多都是技術背景的創業者,發現了兩個普遍的問題:1、有很好的技術,但沒有好的應用場景,「拿著鎚子找釘子」非常普遍;2、技術創業者如果只定位做技術提供商,而不直接面向用戶/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未來價值會越來越小,不往上遊走風險非常大,甚至是死路一條。為什麼未來只做技術提供商價值會越來越小甚至是死路一條?為什麼說未來只做技術提供商價值會越來越小,甚至死路一條?原因有幾點:1、基礎架構是大公司的賽道,小公司沒有機會以語音識別來說,除科大訊飛外,目前百度、阿里也已經殺入這個領域,騰訊肯定也在布局中。不光是語音識別,包括自然語言理解、翻譯等等,未來這些佔據數據優勢的大公司都會提供這樣的基礎服務。這些基礎技術服務都是大公司的賽道,而且人就沒打算收費,最後都會免費開放,你也就別指望靠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應用程序編程介面)調用去賺錢。所以,也許在這些領域,今天你還可能賺點小錢,但是從長遠來看,很難成為一個可以持續盈利的生意。2、演算法模型正在形成,如何獲取訓練數據更有價值打個比方,蘋果2007年發布第一款iPhone時,沒人懂IOS編程,現在滿大街都是。正如今天各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都紛紛開設機器學習課程,未來人才不缺,這會拉低整個行業的進入門檻。同時隨著谷歌TensorFlow等生態系統的成熟,很多領域都會有訓練好的模型可以用來參考(出Demo會更快),創業者只要有足夠的數據來訓練參數就好了。所以未來演算法的壁壘會越來越低,如果這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演算法,那將非常危險。除此之外,在一些「非關鍵應用」上,兩個演算法之間的微小差別,其實對使用者感知並不明顯。與此相對應的,數據壁壘卻是非常明顯。最近這一年湧現了一二十個「AI看醫學影像」的公司,這個生意裡面,怎麼拿到海量的、準確的、標註過的數據,比誰的演算法好要有價值的多。3、上游壟斷者通吃下游技術提供商技術提供商如果不直接面向用戶/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就會非常容易被上游碾壓:對於技術提供商和演算法類公司,如果你的技術壁壘不夠高,上游很可能直接把你的事做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知道安防攝像頭生產商海康(HIKVISION)和大華(DAHUA)。他們每賣一顆攝像頭都會搭載一枚海思晶元(華為旗下的晶元生產商),運行編解碼方案、人臉識別、人證合一相關的演算法。但是這個領域的演算法提供商就很危險。第一,海思作為晶元提供商,在自己的晶元上跑自己的演算法理所當然,所以很容易就會把演算法提供商的事兒替代了。其次,更有可能的是,未來海康和大華會把演算法提供商和海思的事情都做了。現在只是自己研發團隊做的晶元和演算法還不夠好。一旦差不多,會立馬取代。所以即使海思晶元有一定技術含量,但海康這樣近2000億市值的公司,他們佔據壟斷性的市場份額,一定會做到贏家通吃上下游。此外還有,專做機器人移動底盤的提供商▼應用基於三角測距Triangulation的激光雷達▼SLAM演算法領域(*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同時定位與建圖)未來也很危險。主要是技術壁壘沒那麼高,其上游最主要的客戶掃地機器人,只要出貨量一大就會考慮自己做。因為這事兒沒什麼門檻,因此只做技術提供商,非常容易被上游延展到自己的業務領域。另外即使在有一定技術門檻的行業,技術提供商的日子同樣並不好過。大疆無人機▼Movidius視覺處理晶元▼演算法提供商正像被Intel收購的Movidius,專註嵌入式的視覺處理晶元。之前大疆無人機是其主要客戶之一。但問題是大疆統治了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所以大疆很自然的開始做自己的晶元。按說晶元的技術壁壘並不低,但只要行業集中度高,像蘋果、三星、華為還有現在的小米,都選擇了自己做手機CPU。這其實是一個產業鏈通用規律:如果一個產業鏈有很多環節,在某一個環節有一個壟斷者,那麼這個壟斷者就有向上下游延展的機會,即使不延展也會把整個產業鏈的大部分利潤吃掉。正如之前的PC產業鏈,有內存、硬碟、操作系統、整機……但Windows和Intel卻賺走了絕大部分利潤。如果做純技術提供商沒有出路那技術團隊應該怎麼辦?浩哥出招:「一橫一縱」理論什麼叫「一橫一縱」理論?「一橫」就是指你提供的技術,能服務很多行業。「一縱」,你要在其中選一個最大、最適合你的行業,深入扎進去做「全棧」,就升級為了「一縱」。在垂直外的行業,因為沒有利益衝突,你仍可老老實實的做技術服務。這樣的話,商業上你能吃透一個垂直行業,技術上你還能通過橫向合作,不斷獲取對方反饋的數據來夯實你的技術。那麼對於技術創業公司,從「一橫」走到「一縱」,要選哪個垂直領域,取決幾個關鍵因素:垂直領域,有可能比橫向收益更大做垂直領域的全棧,還是做橫向的技術提供商?完全取決於市場空間哪個更大。找對垂直領域,即使只佔一部分市場份額,也可能比做「一橫」全歸你的收益大。拿美圖公司舉例,人們對其印象深刻的是美圖秀秀、美拍、美顏相機等APP矩陣,但研究財報后你會發現,這些都遠沒有垂直做美圖手機賺錢:美圖手機佔了公司全部營收的95%。(PS:雖然美圖手機去年的銷量大約在38.8萬台,僅僅只佔國內手機市場全年銷量近4億台的0.1%。我偶然發現美圖手機高端型號能賣到4000塊錢,這個用戶人群還挺有意思,因為幾乎都是女孩,比較愛美,普遍對價格的敏感度不高。)不選「上游集中度高」的產業在做「一橫」技術提供商時,上遊行業集中度越高則越不利。說白了頭部效應明顯,如果一兩家大企業把行業全吃掉,那麼作為技術提供商,面對集中採購,是沒有任何議價能力的。行業集中度越高,說明行業壁壘越高,你想從技術提供商走向上游也越困難。這種情況下,通常是上游把下游的事做了,反過來講,如果行業集中度很低,那麼作為技術提供商還是相對「滋潤」的。革命性技術做垂直,改良性技術做橫向如果你的技術創新對這個垂直領域是革命性的,就越有機會走到上游。如果只是改良性的,你就老老實實在下游賺個辛苦錢算了。越是顛覆性的東西,越有機會往上遊走。因為上游越離不開你,意味著你有機會做他的事。▼打個異想天開的比方。如果你能提供一個「待機一禮拜」的電池,那你就可以考慮自己做手機,你的手機只打一點: 一星期不用充電!就這一點可能就夠了,因為這個技術是革命性的。相反,如果是改良性的技術,例如你的電池待機只是比以前多了20%,那你還是老老實實做電池吧。不選「上游壁壘高」 的行業拿比較火的直播平台而言,現在都有美顏功能,例如給女孩長出個耳朵那種,這個通常都是第三方提供的技術。技術本身的壁壘並不高,很多公司都能提供,雖然效果有一些小的差異。但是直播的壁壘相當高,這事有網路效應:用戶越多會吸引更多的主播,因為能賺到更多錢,主播越多,也會帶來更多的用戶,因此需要很多資金來買流量以及簽約很NB的主播。這種情況下,雖然技術提供商只能賺個辛苦錢,但是仍然完全沒有機會往上遊走。 技術+行業=產品能做得了技術服務,不一定能做垂直解決方案,因為團隊不一定有行業經驗,這是很大的問題。亞馬遜的無人便利店Amazon Go出來之後,國內不少技術團隊也想提供類似的技術,甚至想做2C的便利店。我勸他們再考慮一下,你的技術再好,對於用戶而言,他買東西的時候,首要考慮的還是,哪個便利店離我更近(從這個角度上講,無人便利店仍然是個改良型的技術),這又回到了零售的本質。所以如果團隊沒有零售的基因,就別考慮自己開便利店的事了。這時候,很多人可能會問「那我找個懂行業的高管不就行了么?」這事沒那麼簡單,如果CEO不了解行業本質,其實是很難靠一個高管去彌補的。 沒有場景應用的技術,和垃圾無異綜上所述,只做技術提供商肯定不行,一定要做整體解決方案——選個適合你的行業,把你的技術產品化、然後搞定用戶/客戶實現商業變現、然後獲得更多的數據,這樣才能再夯實你的技術。一句話講,要做技術、產品、商業和數據的「全棧」,形成閉環!*本文轉自「浩哥說(微信ID:haogetalks)」,歡迎轉發分享,其他轉載請聯繫原公號。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