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期待與你相遇幾分鐘,不多不少剛剛好。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The Wonder of YouRay Peterson - The Wonder of You2017.8.16宜 整理房間忌 開一整晚空調「時間自有偏愛。」| 采銅 |圖片作者:微博@雲朵插畫乘下午的飛機從上海回桂林,兩個多小時的高空飛行里無法使用電子設備,還好我隨身帶著kindle,翻翻「圖書館」里的書,要麼讀過了,要麼覺得無趣。忽然看見今年年初的時候下的一本名字很扎眼的書,叫做《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作者是知乎大v采銅。講真,現在的我對於此類名字的書是沒有什麼感覺的,總覺得這類的表述都是噱頭,但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把這本書看過之後,覺得是有收穫的。果然,心理學博士寫出來的東西還是有理有據,而且很多專業的表述和獨到的觀點讓我的這兩小時非常充實。 無意寫書評,因為我也只是走馬觀花式地把這本書看完了。我知道大家挺喜歡看我寫的大學建議,索性就把自己在飛機上做的一些小摘錄進行整理,結合自己的大學感受談一下「如何變得厲害」這個話題。 首先聲明,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厲害的人,不想為人師,只談談自己的想法,因為采銅的這本書里提到的很多觀點或者案例我自己也深有體會,相較於他科學而嚴謹的表述,我選擇用比較直白的語言進行分享。以下是個人的一些觀點(加粗的黑字部分是書中的原句):「思想和裝扮可以很前衛,但習慣可以老土一些。」 「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時段接收流行信息。」 我有時候很懷念上高中那會兒,雖然沒有手機,不常接觸社交網路,不追時下流行的綜藝,沒有美妝博主教化妝,也沒各種亂七八糟的乾貨課程煽動我們的焦慮。那時候土土的,卻總是會在雜誌啊,podcast,課外書里找到滿足感。 我雖然做公眾號,但是看公眾號的時間很少,而且也就固定幾個。在信息和觀點爆炸的時代,時間不應該全部浪費浪費在刷微博朋友圈裡,不是說他們不好,而是因為我們的專註力有限,不要被過多的東西切割地太碎片化。專註力就像視力, 你不好好保護,就會越來越弱。 大學生可以打扮得很潮,思想很前衛,行為很先鋒,但我覺得在這四年裡,你可以養成一些比較「土」的習慣,其實做一個看起來很「老年」的人沒什麼不好,早睡早起,看看雜誌和書,少玩遊戲,喝點茶散散步。給自己沉浸和自我審視的時間,與其窺探別人的生活,不如梳理自己的生活。「牛逼到一定的程度,你可以」炒」了自己的學校。」 「…關鍵是改變自己的角色,讓自己從一個「學習者」的角色變成一個探索者」的角色。」 我不是讓你和學校對著干,沒必要那樣吃力不討好。我的意思是,你的眼光、對自身的要求可以高過學校本身的水平。 學校給你的標準大概只是所有同學之間的平均標準,在這個規則的限制之下,你差不到哪裡去,當然也好不到哪裡去。特別是對於一些不是身處特別好的學校的同學們,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天花板」也就是學校里最厲害的那個人的水平了。 你必須跳出那個「學校給我什麼我就接著」的被動狀態,而去找到「我想要學校為我創造什麼」的狀態。善於利用本校的資源,善於利用互聯網的優質資源,去接近優秀的人,去了解和評估自己的智力資產價值。 「對他人的讚美保持警惕。」「good job」這句話讓人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尤其對於那些小有天分或者嶄露頭角的年輕人,這句評價會使他們陶醉在短暫或膚淺的成功里,失去了進一步向上衝刺的動力。」 這是媽媽也提醒我注意的事情。我們向來對負面的東西心懷戒備,卻很難料到那些看起來是鼓舞的,正面的東西也可能是甜蜜的泥沼。事情做得好,得到別人的誇獎是好事情,但需要時常自我審視,沒必要陶醉在一些小小的讚美里,從而忘記更重要的事情。大學生對於自我身份認同感很看重,所有任何來自外界的肯定或否定都有可能讓他們欣喜若狂或失落不已。他人的讚美是一種正面的反饋,正面我們所做之事的正確性,但有時候一味地正確並不是好事情。他人或許只看到我們的優點,但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缺點。堅實地站在地上,好過輕飄於半空中。 還有就是,沒有必要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做事,大學四年其實是我們重新塑造個人形象的過程,不僅僅是從外在的「他人視角」還有自己看自己的「內在視角」,做一個周圍人喜歡的人其實並不是安全的,拚命去迎合主流的標準,說大家喜歡聽的,做大家喜歡的事情,「最後的結果,你不是被認同,而是被忽視。」「被人罵了,被人說了閑話, 不要急著懟回去。」「成熟心智的一個特點就是,它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對待自己的和他人的意見,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附和盲從。」我很珍惜那些別人說我壞話或者給我批評的時刻,真的。因為這些在很大程度上,相向的惡言,雖然難聽卻是有用的信息。因為它很可能直指要害。有句話不是說:「接受多少讚美,就要承受多少詆毀」嗎?其實在我看來,負面的反饋是更值得珍惜的,縱使這個「珍惜」的過程是痛苦的——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受到的評價是「看起來兇巴巴的」、「性格怪怪的不合群」、「小家子氣」、「兩面三刀」...不要急著懟回去。懟是感性的產物,先用理性把對方扔過來的「石頭」中的價值截取乾淨了,如果對方說的是事實,忍忍也無妨,如果對方有詆毀的嫌疑,拿起更重的石頭扔回去也不遲。在我看起來「撕逼」這種事情沒什麼必要經常做:給自己一個度,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急著向說自己不好的人開戰。我曾經在微博上寫過:「一磚一瓦都沒有的時候不要去指點別人,這不會顯得你多厲害,反而有種莫名的喜感,等你擁有很多的時候,反而懶得去對別人評頭論足了。」時間有限,不如浪費在自己身上。 「四年下來,你至少有一件完整的作品,我說的是作品。」「只有你做出來實實在在的東西,你的思路才會更清晰,才能得以切實地鍛煉,視野更加開闊。」這是我深信不疑的事情。不論是以後找工作還是參加什麼活動,拿出一個實實在在的作品比口頭上:「我一起怎麼怎麼過...」要瀟洒地多。這個「作品」的含義甚廣——比如一組攝影作品、一份詳實的調查報告、一首錄製完成的歌曲,幾篇發表在刊物上的文章、一部剪輯精良的短片,哪怕是一個運營良好的公眾號,都是你的作品。雖然以大學生的水平,做不出非常專業的東西,常常充滿瑕疵和自以為的構想,但是「作品」這兩個字背後所體現出的態度,是我們需要具備的。不要總覺得,我還是大學生,等我畢業了出了社會再做作品。那個時候你做出的東西很可能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了,充滿著領導、KPI、市場和薪水帶來的影響。而且,四年的時間,足夠你在反覆打磨中得到鍛煉。「不要一味地相信我剛才所說的每一句話。」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我知道現在很多人喜歡看幹活,看忠告,彷彿這樣就可以踩在別人的肩膀上直達頂端。大學里需要我們學會的一項重要的品質就是:不要一味相信任何人的忠告。因為沒有人會設身處地地完全為你考慮,都只不過站在自己的立場做了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最優解。然後把答案公開給你罷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處境,也只有你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我不過是給你提個醒,而已。我很喜歡一個豆瓣用戶對於采銅這本書的一段評論文字:「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並不是那些站在風口浪尖,看似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在他們身上,你看得到膨脹的慾望,是如何將他們的生命力一點點地純粹榨取,讓他們變成宮崎駿筆下的蠢豬。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是那些一直在你看不見的海面下生根發芽,將自己全部發展的人。他們不在乎海面上有多少商船多少金銀珠寶,他們也從不像那些浮游生物一樣,和垃圾一起飄蕩在海面上,期待好運氣能把它們帶去遠方。不,你看不見的他們只是在海底下生長,長成大片大片的珊瑚礁。直到有一天,他們築起了整個海岸線的城牆。」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或許並不難,大學四年卻不一定夠,很多東西都是需要踐行一生的。上文中提到的很多東西,其實我自己也並沒有做得很好,只是在飛機上閱讀過後的一些思考,分享給大家,希望我們共同進步。 以上。「時間自有偏愛。」-End-文字|維安排版|徙南20歲以後,再難過也不能超過24小時當我點擊「取消關注」時我在想什麼?窮養or富養:我們是否長成了不同的人?時不時停下來,問問自己在做什麼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