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戶外活動的大好時機。而放風箏,既能舒展筋骨,又可通過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消除積鬱、祛病健身的功效。 風箏,也叫紙鳶,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子曾費時三年,製成木鳶,能在空中飛行一天。他的學生魯班加以改進,以竹子為材料,經火烤彎曲,做成喜鵲形狀,稱為「木鵲(鳶)」,在天空飛翔達三天之久。史籍記載,「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看來木鳶就是風箏的起源。 古代的風箏,大多用於軍事。相傳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製成風箏,綁上竹笛,迎風作響,軍士配合唱起楚歌,「徵人一夜盡望鄉」,楚軍士氣渙散,失卻鬥志,全面潰敗;南北朝時,叛軍侯景將梁武帝圍困於都城建鄴,太子簡文把皇帝詔令藏在紙鳶之中,飛空告急向外求援,結果被射落而敗,城池淪陷;明代時則以風箏載炸藥,依照「風箏碰」的原理,引爆上面的導火線,從而達到殺傷敵人之目的。 唐朝社會穩定而繁榮,風箏的用途趨向娛樂,加上造紙業的興盛,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在清明時節,朝野盛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條等風俗,兒童走到戶外放紙鳶,也開始流行。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當時的風箏不僅裝有弦或笛,還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到夜空,猶如「花雨陣灑仙凡路,紅燈遙映碧宵空」。類似的描述在宋代也有,例如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就有「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的寫照。由此可見,放風箏成為清明習俗,由來已久。 筆者收藏了一件民國時代的風箏線拐,它長20厘米,寬17厘米,重144克。這件線拐由兩部分組成:上端用藤條及小木板構成繞線器,下端是手柄,兩者用一支長鐵釘連接,釘帽下方墊有一枚銅錢,方便繞線器靈活轉動。看似簡單的線拐,握在手裡卻很有分量,原因在於手柄部位全部用獸骨製成,質地堅硬,牢固耐用。整體上看,它包漿熟舊自然,歷經數十年,依然運轉自如。特別是手柄末端,動物的骨關節清晰可辨,讓人心生遐想。 這件線拐是當年曾祖父給年少的爺爺製作的。因家境殷實,爺爺年幼時衣食無憂,手執風箏,賞春踏青,一度頗為愜意。後來曾祖父喜歡上了賭錢,家道衰落,值錢之物逐漸典當,留下了這個廉價的線拐。爺爺生前每逢提起,不免唏噓感嘆。事過境遷,物是人非。清明時節倍思親。撥弄線拐,腦海中浮現的,不僅有爺爺的音容笑貌,還有他的諄諄教誨:「一場縱賭百家貧,後車難鑒前車覆。」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