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人不以地傳,而地可以人傳」人不能靠地域聞名傳世,而地域可以靠人聞名傳世。書畫君認為,如果「營丘」非得尋找幾個歷史名人來使之聞名傳世的話,恐怕首選姜太公,次之即李成了。凡稱山水者,必以成為古今第一來自書畫界藝術00:0007:47李成 茂林遠岫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在五代十國短暫的幾十年中,五個王朝盛衰興亡頻繁更替。大批文人再次南遷。但也另有一部分文人從「兼濟天下」走向「獨善其身」,隱逸出世、悠遊林泉。北方山水的自然造化涵養著他們的心靈,加之綿延未斷的文化遞傳,造就了繪畫史上 「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呈」 的三位大師:范寬、關仝、李成。而在這宋代三大家中,又以李成影響最大而稱「古今第一」。李成、王曉 讀碑窠石圖李成出身於名門大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琴棋書畫無不洞曉,博涉經史,胸懷大志,會作詩,善飲酒,性情孤傲。李成即使不說「偉大的」,至少也是「傑出的」山水畫畫家。當時凡是作山水畫,或者談論山水畫的人,必定把李成列為「古今第一」。然而他起初對繪畫並沒有多大興趣,更多的是想要考取功名。李成 小寒林圖 遼寧博物館藏對於官場,李成是有能力的,本來也有機會在仕途上施展一番。後周樞密使王朴是他的朋友,(當於國防部長,跟宰相地位相等)準備將他推薦給後周朝廷,但報告還沒遞上去,王朴就去世了。轉過年來,後周被宋王朝取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成沒戲了。杜甫說李白「文章憎命達」,文才出眾的人總是薄命遭忌、命途多舛,可謂「悵望千秋一灑淚」。李成生不逢時,命運與才華作祟,只好「放意於詩、酒之間,又寓興於畫」,賦詩、飲酒、作畫,自娛自樂打發時光。患有嚴重酒精依賴症的李成,「日以酣飲為事」,終日喝得酩酊大醉,最終「醉死於客舍」,大概是在賓館房間里,心肌梗塞去世了。 李成 寒林平野圖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李成家族,是唐朝李世民皇族的嫡系子孫。往上數,李成的祖父李鼎,曾任國子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兼太學校長。還擔任過蘇州刺史,相當於市長兼軍分區司令。唐末天下大亂,北方有五代、南方有十國,為了躲避戰亂,李鼎遷家於營丘。可能由於李成的級別不夠,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上,都沒有他的傳記。幸虧他還有個夠級別的兒子,使後人能在《宋史》的《李覺傳》中,可以理清李成家族的來歷和他的生平事迹。李成喜愛青州的山水,經常獨自在山間徜徉,並以此為繪畫創作素材。也許是家族的敗落,在他心靈上投下了厚厚的陰影。不平、憤懣、無奈使他感到生如夢幻,命運渺不可測,這種扭曲了的心態必然會反映到他的繪畫中。自此,他用極淡的墨痕,輕飄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幅傳世佳作。李成 寒林騎驢圖 美國紐約大都市博物館藏李成作畫多用淡墨,故在畫壇上留下了「惜墨如金」的稱號。他畫的山石很像天上翻卷的白雲,於是後人把他的這種風格稱為「捲雲皴」。李成畫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縈帶、曲折、飛流、危棧、斷橋、絕澗、水石、風雨、晦明、煙雲、雪霧的形狀,一切都吐自胸中而寫之於筆下。他畫的所有題材,都是袖手於前、疾書於後,發自肺腑而不是無病呻吟,就像那孟郊的詩、張旭的狂草。李成將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高妙的藝術情操,配以精微的技法和筆墨語言,圓滿了山水畫技法高難度的繁雜圖式。成為畫院畫工的範例和摹本,被士人視作「猶諸子之於正經」,一畫千金難求。《聖朝名畫評》列其畫為「神品」。46年後《宣和畫譜》再次提到李成,謂之「凡稱山水者,必以成為古今第一」並以他活動地名來命名加以記載於繪畫史——「李營丘」可見其地位與影響之大。可以不誇張地說,北宋一代的山水畫,都在李成的籠罩之下。李成也成為眾人膜拜的對象,「齊魯之士惟摹營丘」。李成 晴巒蕭寺圖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很多史料都記載,李成品性磊落,絕不趨炎附勢。當時有個權貴孫四皓,也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很想收藏李成的畫,就派人送信給李成:說最近幾天抽時間過來吧,我想見你。李成閱信后非常不爽,「我李成乃是一介書生,雖然酷愛藝術、喜歡作畫,但那只是我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孫四皓這種作為,是讓我投靠那些附庸風雅、根本不懂藝術的皇親國戚,整天憋在深宅大院里給他們作畫,就像那些平庸的畫匠一樣陪著達官貴人玩。啊呸,瞧不起誰啊!」向李成求畫的人源源不斷。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達官貴人,他「漫不省也」,一概置之不理。但是與市民百姓,李成卻是另一番樣子。當時京城相國寺東邊,「巷口宋家生藥鋪,鋪中兩壁,皆李成所畫山水」。李成 寒鴉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毫端師造化,畫史重營丘」。享年僅49歲的李成,卻是修行圓滿、彪炳千秋的大家。他幾乎左右了北宋山水畫的發展,甚至那些最喜歡說三道四、吹毛求疵的人,也都無不對他表示賓服,不敢直呼其名,而尊稱為「李營丘」。這也正是應了那句: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