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么?寧肯在家吃泡麵也不願和一大堆不怎麼認識的人聚餐;比起和人交流更喜歡獨自一個人在家看電影;沒有那麼多泛泛之交,但是卻有固定幾個關係很深的密友......從小到大,父母、老師、長輩經常會拿你和外向的同齡孩子相比,周圍人的反應似乎在告訴你:內向是一種缺陷。漸漸的,你也認為內向是種不好的性格,開始努力讓自己變得外向.....為什麼那麼多內向的人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什麼是內向者專屬的「社交宿醉」? 美國語言學者蕭娜·考特爾(Shawna Courter)在2016年提出的一項研究指出,對於一些內向者來說,如果經歷了太大強度的社交,他們真的會像喝多了酒一樣,出現「宿醉」般的體驗。考特爾提出,「社交宿醉」指的是由於接受超出自己承受範圍內的社交刺激,引起的精神或生理上的不適,這種體驗和宿醉很像。當所處環境的社交程度超出了預估和承受範圍,比如原本以為是小聚會,卻意外多了幾個陌生人;原本做好了待2小時的準備,卻過了5個小時還沒結束;原本一周只想安排3天時間會客,結果卻每天都有客人來訪……那種感覺又焦慮又不耐煩,然後開始手心出汗、頭暈、耳鳴、眼花、呼吸困難、無法思考。以上就是很多內向者不止一次有過的體驗。這篇要聊的話題,就是「內向者的社交」。 心理學家榮格在1921年提出了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他認為內/外向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他們對內心世界的興趣更大,更喜歡安靜和獨處。內向不等同於社交焦慮/恐懼,不參與活動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向的人也不一定自卑、孤僻、不善言辭、缺乏幽默感,相反,他們可能非常適合擔任領導者。儘管內/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但在日常社交中,內向者似乎總是會遭遇更多苦惱和尷尬。「社交宿醉」給內向者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不適,當 Ta 環視四周,看到其他人都在開心地聊天時,Ta可能會進一步懷疑自己:為什麼我無法像他們那樣自如?我是不是一個無趣的人?人們是不是都會覺得我看起來傻傻的?我是不是不招人喜歡?內向者在社交中的確會遇到一些特定的障礙: 1.內向者更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 外界的刺激更容易給外向者帶來積極情緒,而對內向者來說則不然。美國學者理查德·迪皮尤(Richard Depue)等人將70名被試者(內向者、外向者混在一起)分為兩組並進行雙盲測試,其中有一組使用一種叫利他林的藥物來刺激多巴胺的釋放(多巴胺的分泌能使人感到快樂)。然後,兩組被試者被安排在實驗室中觀看一部視頻。結果發現,首先,在攝入藥物的被試者中,外向者更容易受到藥物的影響,出現顯著的多巴胺分泌,感到快樂;而內向者受到藥物的影響則不如外向者那麼顯著。可見藥物的刺激對外向者比對內向者更有效。不過,藥物讓兩組被試者都感受到了快樂的情緒。而當他們被問「你們為什麼感到快樂」時,外向者會將「觀看的視頻、實驗室的環境」等外界因素與「自己感到的快樂」聯繫在一起,他們認為是這些外部因素引發了自己的積極情緒。反觀內向者在這個問題中的答案,主觀的快樂感與外界因素之間則沒有得出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也就是說,外向者們相信外界因素會讓自己快樂(事實上他們對藥物的反應也更明顯),而內向者則不會那麼明確(事實上對藥物這種外界因素的干預,反應也更弱)。 2. 內向者不容易因為眼前的快樂而失去理智 此外,在加拿大學者雅各伯·赫什(Jacob Hirsh)的實驗中,137名大學生進行了大五人格測試,其中包含「外向性」這一項的得分。隨後,這些被試者得做出選擇:是短期(1個星期後)獲得較低的獎賞(20美元),還是長期(1年後)獲得更高的獎賞(1000美元)。結果發現,外向性得分越高的人,越容易選擇短期內較低的獎賞;外向性得分越低,即越內向的人,越容易選擇長期較高的獎賞。大腦面對外界刺激時,有兩種對於「獎賞」的偏好:「即刻滿足」與「延遲滿足」。有些人的大腦喜歡即刻滿足,享受眼前的獎賞;有些人則會在面對「獎賞」時暫時控制住腦內的衝動。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是一個人自律程度的指標之一。這個實驗結果表明,內向的人更傾向於選擇延遲滿足。他們更能夠為了長期更大的利益,拒絕掉眼前的誘惑。而社交場合有時是愚蠢而歡樂的,因而他們往往是人群中那個「有點掃興」「玩不起來」的人。 3. 內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環境中容易受到干擾 過往研究發現,內向者對刺激更敏感。因此,比起外向者來說,同樣水平的外界刺激更容易使內向者分心、難以集中注意力。在一個實驗中,一組內向者和一組外向者在不同程度的背景音樂干擾下被要求完成4項認知測試(包括短時記憶、長時記憶、閱讀理解、觀察與思考的測試)。在4項測試中,隨著環境音樂干擾的加強(從安靜,到簡單的旋律,再到複雜的旋律),內向者的測試得分越來越低,外向者的測試得分則越來越高。其中,內向者在短時和長時記憶上受到音樂的干擾最明顯。當內向者處於社交情境,遇到大量陌生的刺激時,會加速他們能量的消耗。因此,他們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都給自己創造一段獨處的時間,來給自己「重新充電」。儘管獨自在家與書本和茶一起待上一天,在外向者看來很無聊,但是這對內向者來說卻是必需的。 4. 內向者不太願意談論個人成就,因此他們總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銷」 對於內向者來說,談論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會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會認為,如果主動談起自己的成就,而不是由他人來發現這些成就,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夸夸其談、咄咄逼人——這些都和自己平日里給人留下的印象,以及社會對內向者的期待不符。由於「自我推銷」實際上是社交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內向者會為此感到苦惱。 5. 內向者想要深度的溝通,因此他們不喜歡,也不善於應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在日常社交中,寒暄對於很多內向者來說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有時,當在大街上遇到認識的人時,他們寧願躲起來,裝作沒看見,也不願意和對方打招呼。美國學者勞瑞·赫爾戈(Laurie Helgoe)說,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喜歡人類。他們認為,寒暄是一種不需要彼此有任何真正的了解,就可以無止境地繼續下去的對話。內向者討厭寒暄,是因為他們認為寒暄是一種表面的談話形式,實際上阻礙了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和人進行實質的對話、深度的交流,談論他們真正在意的話題,而不僅僅是無意義的閑聊。他們也希望能與人建立深度的關係,而不是泛泛地「認識」很多人。 內向者在社交時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不過,內向者在社交時也有自己的長處。美國學者瑪蒂·蘭妮(Marti Laney)認為,內向者的人格特徵和行為習慣,比如敏感、擅長自省、表述具體客觀等都在社交中有獨特的好處。 1. 內向者不太會給人錯誤的信號 研究表明,在溝通中內向者和外向者有不同的語言風格:外向者的表達往往更加抽象、靈活,帶有感情色彩,而內向者的表達則更具體、客觀,偏向描述性。比如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外向者更可能會說「某某很不友好」,而內向者更可能會說「某某對某某某大吼大叫了」。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在說話時更審慎,更傾向於經過周密思考後發言,因此也不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2. 內向者更了解自己 相對於外向者,內向者更喜歡深入思考並善於自省,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往往更加了解,這會幫助他們在社交中表達自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對象。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寒暄和表面的對話,他們喜歡深度的交流。這使他們雖然可能朋友總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長時間的、穩定而深刻的關係。 4. 內向者更善於觀察細節 儘管內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們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負,但這也使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更加細緻,會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內向者的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表現出了更強的活動。因此,內向者腦中吸收的這個世界的細節更為豐富,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社交素材。 作為一個內向者,應該如何社交 ?很多內向者都想過改變自己,但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內向是很難被改變的。那麼,作為內向者,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方法? 1. 運用口頭表達以外的交流方法,比如文字 內向者的很多特徵,比如對外界的細緻觀察、傾聽、敏感和善於內省,都讓很多內向者成為好的寫作者。有時候,當你無法用口頭語言表達時,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簡訊、郵件來溝通。 2. 你可以不用談論自己,而是找到共同的話題 內向者往往會覺得,和陌生人談論關於自己的事情很不適。但你可以試著和對方在交談的一開始找到一個共同的領域,它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你們都喜歡的某部電影、某個歌手,或者最近的一個話題事件。由於內向者往往對外界敏感而開放,他們善於聆聽,捕捉細節,善於短時間內了解別人。因此,找到共同話題對他們來說不會很難。 3. 即便在很多人的場合,也可以把自己放到和少數人的溝通語境里 當你在幾十人的聚會上感覺不適,不知道站哪兒的時候,你可以嘗試在大型聚會中,進入和少數人的溝通環境,比如和兩三個人就你擅長的話題進行談論。 4. 假裝你和對面的人並不是陌生人 由於內向者非常敏感,且容易被外界刺激喚起,因此他們在面對陌生人(新鮮的刺激)時,容易陷入過度的思考和分析。如果與陌生人的寒暄讓你非常尷尬和不適,有時你可以試著假裝自己和對方不是陌生人,切換到和熟悉的朋友交往的模式中,這樣,你可能會感到更加自如。 5. 做好常用話題的準備 你還可以試著列出一份「談話清單」,其中包括一系列對你來說很重要並且擅長的話題,比如,可以問其他人的問題,以及對一些問題的可能的回答。在社交場合中,有很多寒暄是程式化的,比如「你的工作是什麼」「你學過××專業,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有這樣一份清單,就能夠順暢地應對對方拋過來的問題,就不會出現尷尬的沉默了。 6. 把談論自己的成就變成很自然的事 專門幫助內向者提高社交技巧的教練彼得·福格特(Peter Vogt)認為,「自我推銷」其實是無論外向還是內向者都可以擁有的一項社交技能。如果你是內向者,你需要克服這個心理障礙,試著把談論自己的成就變成很自然的事。因為關於你自己的事情,只有你自己才能最真實地將它們描述出來。不要指望你不表達出來,別人就會自己注意到它們。而這需要忍受羞怯反覆練習,你可以從和你熟悉的人開始。 7. 有計劃地社交,給自己「充電」的時間 對於內向者來說,「充電」永遠是必要的。當你陷入「社交宿醉」,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離開那個令你心煩意亂的情境,創造只屬於你一個人的空間。有時候,這個空間不一定是物理的,你也可以在一群人的咖啡店裡,坐在角落裡塞上耳機。不過,在更多時候,你要盡量不把自己置於「宿醉」的程度。了解自己能夠接受的社交頻率和程度,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社交,不要輕易逾越自己的限度。也就是說,你需要「管理」好你的社交(時間、頻率、場合等),而不能像外向的人一樣僅憑自然和隨性。 如果你是一個容易「社交宿醉」的人,你可能會被認為「玩不起來」,但懂你的人會知道,其實你只是更善於提供那些深度、有意義的交流而已。在陌生的人群里,你可能不是最容易融入的那個,但你的沉默背後有一個最真實的你。所以不用害怕人群。你知道,一定會有人欣賞這樣的你。 選自《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噹噹獨家贈品版,火熱預售中!隨書附贈精美便利貼、卡套。為什麼說原生家庭不是決定人格的唯一因素?父親在家庭中的投入,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在感情中的表現?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明知自律有益,為什麼總是做不到?為什麼經常感到空虛?於千萬人之中,真的存在一個「對」的人嗎?分手后,應不應該迅速開始新戀情?……「新媒體排行榜」心理健康類第一公號KnowYourself首度結集,專業、犀利、直戳人心。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 媽寶|內向|社交恐懼|完美主義|自卑|自律|過度付出|背叛|反彈式關係|恐婚。那些你在困惑時向自己提出的疑問,都可能在這本心理學科普書中,找到答案。直面真實,永遠是改變的第一步。#留言互動#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你喜歡自己的性格嗎?留言點ZAN前三名,即可獲得一本《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8月21日開獎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