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今天,有一部非常特殊的電影上映了,名字叫《二十二》。說它特殊,不僅因為這是一部眾籌出來的紀錄片,還因為它紀錄的是內地二十二位倖存慰安婦的晚年生活,是這些歷史倖存者留下的最後影像。而這22名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老人,也是內地僅存的日軍「慰安婦」制度的倖存者。到電影快要上映時,這22名老人中有14名已經離去。根據統計,1931年到1945年被日軍強征的慰安婦人數是20萬。如今這段歷史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從《三十二》到《二十二》2012年,80后導演郭柯的第一部獨立拍攝製作的紀錄短片誕生了,講述的是生活在廣西桂林的「慰安婦」韋紹蘭與她的中日混血兒子的故事。當時倖存的老人有32名,所以導演取名《三十二》。《三十二》的主人公是一名叫韋紹蘭的92歲老人。70年前的某一天,她被日軍強行擄走,3個月地獄般的折磨,現在再談起來,老人的淚水還是止不住的流,無法忘記,永遠也無法忘記。「眼淚都是往心裡流的。」即便是用盡全力逃出了地獄,家人的不理解,外人的指指點點,讓韋紹蘭一生都受盡了苦難。每天步履蹣跚的挑水、淘米、做飯,原本應該兒孫滿堂、頤養天年的老人,卻領著每個月只有30塊錢的低保,艱難的生活著。「慰安婦」,是我們上學時候在課本上見到過的一個詞,在新聞里聽過的一個詞,但沒人真正知道它意味著什麼,她們又正在經歷著什麼。《三十二》正是要提醒人們,這段不可忘記的歷史。郭柯導演在拍完《三十二》后,觸動很大,2014年他決心要把所有幸運慰安婦老人的故事都搬上大銀幕,在這短短兩年間不斷有老人相繼離世,於是電影也從《三十二》變成了《二十二》。當然,和很多獨立電影導演一樣,郭柯也遇到了資金上的問題。沒有錢就籌錢,郭柯的媽媽甚至打電話說,就算是把老家的房子賣掉也要支持他《二十二》的拍攝。後來郭柯又遇到了張歆藝,遇到了很多願意支持這部電影的人,這個項目才得以進行下去。郭柯的目的非常簡單,他想通過這部紀錄片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思考戰爭對女性的傷害,並告訴人們這些「慰安婦」老人的生活現狀。導演說,「我選擇了一種很平靜的方式,讓大家深情的看她一眼,我覺得這就足夠了。」也因為如此,《三十二》整體是相當平靜和剋制的。有的和兒孫過著幸福的生活;也有的一個人孤獨但卻樂觀的活著;還有一些在艱難的掙扎在生死邊緣……導演樸實的記錄著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卻足夠讓人淚流滿面。儘管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只要提到當年的事,這些老人講著講著就泣不成聲了。「不說了,不說了」,這位名叫毛銀梅的老人出生在韓國,戰爭期間她逃難到,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有韓國來的志願者想幫她回故鄉看看,她揮揮手,拒絕了,那裡也沒有親人了,不回去了。當時在紀錄片中還唱著《阿里郎》的毛銀梅老人,在今年年初去世了。「一想起來眼淚就流」。有些倖存的「慰安婦」老人選擇勇敢的站出來,起訴日本政府,但片中也有一位老人,不願意麵對鏡頭,她怕外人的指指點點,也不想給兒女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日軍的罪惡帶給她們無法磨滅的傷痛,明明這些老人才是戰爭的受害者,但戰爭結束后她們還是要忍受這一切帶來的惡果,多麼不公平。從「32」到「22」,誰也不知道再過一年這個數字會變成幾,這些人和她們的故事正在飛速的逝去。但這段歷史不應該被忘記,趁著還有機會,深情的看一眼她們吧。最後一句《二十二》今日上映,排片不多,請珍惜。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