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論不服從》(美)艾里希·弗洛姆 著 葉安寧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5月188 ○ 俞耕耘如果一個人只知服從而不知不服從,這是一個奴隸;如果一個人只知不服從而不知服從,這是一個暴民(而非革命者)。20世紀傑出的心理學家,人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者,弗洛姆如是說。這句話出自他1981年出版的論文合集《論不服從》,它清晰界定了兩類失敗的危險傾向。前者是非自主性的服從,後者是盲目性的不服從。然而,奴隸與暴民卻有共通之處:都放棄了自我決定的自由,背棄了良心、人道和理性的內在召喚。結果,他們難免淪為喪失選擇能力的「糊塗蟲」。從而,這部作品就建立在這樣一種批判立場上。它首先質疑了我們長久的偏見:「服從是一種美德,不服從是一種惡行」。果真如此嗎?弗洛姆輕易用「原型思維」掀翻了這種論調。▲ 朱塞佩•切薩里 《亞當和夏娃被驅逐出伊甸園》 ▲ 普羅米修斯希伯來聖經里亞當和夏娃的墮落,被逐出伊甸樂園,普羅米修斯的盜火受罰恰恰宣示了相反結論:人類歷史就是從不服從的罪愆開端的。從「前人類」變成真人類的歷程就是不服從權威,只服從良心的心靈史。弗洛姆的高明在於其思維的任何環節都滲透著精純的「辯證」和老辣的「兩分法」。你甚至無法辯駁,只有點頭的份兒。如這良心,既有屈服於權力影響,內化植入后的「權威主義良心」,也有堅守自我和判斷的「人本主義良心」。相較後者,前者不過是權勢侵蝕偽裝成自我心聲的「假良心」而已。服從也不一定指向「屈從」。如果你服從於普遍理性,那麼它就是一種肯定的價值力量;假使你陷於非理性的「主奴關係」里,則意味要承受自我被剝奪、原則被拋棄的否定(它是一種侵吞式的陷落)。那麼,為何多數人會傾向於服從呢?作者指出了「不服從」的成本代價,因為它要求個人有勇氣忍受孤獨與罪咎。如果說不服從像是費勁的離心力,那麼服從就如地心引力自然而然,它甚至就是慣性。我們為了獲得從眾的安全感,就需要服從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複數化權威」。它可以為我們作主,天然庇護永遠沉默的大多數。這或許是弗洛姆批判的一大力點,找到了社會隱秘的規訓,向我們解釋了因威懾而恐懼的服從怎樣轉變為發自內心的無意識服從。這無疑也是福柯「規訓社會」的邏輯思路。只不過,弗洛姆有獨特的論述意圖。▼ 延伸閱讀[法] 米歇爾·福柯 著 劉北成、楊遠嬰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1 在我看來,這個意圖搭建起了全書結構,將看似關聯不大的幾篇論文融貫一體。弗洛姆往往從個體價值觀與心理機制切入,探索人類生存的普遍需求關切,將心理癥候與社會危機聯結起來。▲ 埃里希·弗洛姆這種社會心理學認知框架既超越了具體意識形態,同時又有強烈的道德哲學色彩。這一切都指向他著述的核心旨歸:怎樣調和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中的人本主義內涵;如何給馬克思的理論置入心理動因的要素,使其不會陷入「庸俗機械化的」社會主義?於是,作者引入了「社會性格」這一術語來描述既定社會塑造的群體共有性格結構。它意在說明經濟基礎和意識觀念間的雙向關係離不開形塑一種群體化性格。如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了「消費人」,高度官僚化的政治怎樣造就了「組織人」。當個體都服從於這種既定社會性格的塑造作用時,作者悲觀看到了人類社會的毀滅危險。資本主義社會迷戀機器、市場,把人當作手段而非目的,將物質消費視為人生終極意義。結果,人們越發空虛,成了拜物教的信徒,在極端孤獨無聊的境地,不免產生自我毀滅的「戀屍症瘋狂」。弗洛姆的深刻,是從基底上回答了「不服從」的必要性,它反映了人類生存的「剛需」。作者所言的關聯需求、超越需求、根基需求、定向奉獻和身份認同都有不同的滿足手段。▲ 埃里希·弗洛姆甚至,每種需求都有積極(實現)和消極(毀滅)的兩種選項。它們都可歸結為弗洛姆式的二元命題:你是選愛本能還是死本能,佔有還是存在,精神健康還是精神病患。服從和不服從的自主性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你到底信奉理性還是非理性,你是走向人類持久的發展存續還是萬劫不復的物化、異化。編 輯 | 鄧曉偲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