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今天朴哥講一下吃。因為大家看朴哥這個身材,就是一個吃貨,所以我們今天講講古代怎麼吃。首先我們回到清朝,因為清朝這個朝代離我們比較近,所以基本在飲食方面變化不大,因為清朝不像明朝,比如辣、酸、甜、苦這些味道都有,為什麼呢,就是在香料上。比如朴哥舉個例子,在明朝以前基本沒有炒這個動作,不是煮就是燉,要不就是烤,有很多食材啊,朴哥說食材,是明朝進入的,在中文裡有一些帶洋字和帶西字的,這些東西基本上是國外傳過來的,比如西紅柿,什麼西葫蘆,這都是從西方傳過來的。西紅柿當時不是一種食材,是一種觀賞性花卉,但是不知道哪一個膽兒肥的,就把西紅柿吃了,覺得挺甜,挺好,所以西紅柿到了清朝末期,才進入的餐桌。所以我們要是穿越到清朝,你下個館子,跟跑堂的說來個西紅柿炒雞蛋,我估摸這哥們看了你一眼,認為你是個奇葩,一腳把你踹出去。那洋字就比如洋白菜,洋蔥,還有生菜,菜花在清朝都有自己的叫法,都叫洋菜。然後朴哥再說說滿漢全席,這個滿漢全席不是有意而為之,它只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慢慢融合了,比如清朝的時候有滿席和漢席,滿族人以烤和煮為主,因為游牧民族嘛,chua一箭射下來個鳥直接拔毛就烤,然後或者支口鍋直接就煮了,這是滿族人的飲食習慣。但漢族人飲食博大精深,所以說千燉豆腐萬燉魚,主要以燉、煲湯、清蒸這個為主。第一保證材料的營養價值,還有就是深加工,所以滿族和漢族在烹飪方法上有區別。但是當時如果滿族官員請漢族官員,漢族官員請滿族官員,這些菜都得有。所以慢慢慢慢的就形成了滿漢全席,既有烤的和煮的,又有蒸的燉的和煲湯,所以這滿漢全席不是有意而為之,是社會慢慢發展而形成的。然後朴哥再說說肉,清朝,因為滿族人信薩滿教,對豬肉的烹調特別多,所以說當時豬肉是最普遍的肉類的食材,而且豬肉價格又便宜,所以豬肉在肉類上是頭把交椅。然後就是羊肉,羊肉有些人很喜歡,有些人就嫌那個膻,所以羊肉就在滿族人的餐桌上比較常出現,漢族人就慢慢去習慣它。然後雞和鴨都是一種很普遍的食材,南方偶爾吃鵝,北方那個鐵鍋燉大鵝根據地理吧,反正也有人吃。再有就是野味兒,比如野雞、鹿、狍子,因為滿族人它是狩獵民族,對這些肉類又特別情有獨鍾,所以說在關外,就是白山黑水,在我們東北的那些滿族人,就去遊獵了射殺這些動物,然後到京城也有賣的,所以有一些小康之家,在餐桌上偶爾有一些野味兒,這也是很正常的。再有就是馬肉,滿族人也吃馬肉,但是這個馬肉的味道,第一個它是粗纖維,比較難燉,第二呢,比較酸比較澀,所以說這個馬肉一直沒有流行起來。下面就是咱們中華美食的調料,在清朝之前也有三香,這個三香分別是指什麼?這三香是花椒、 姜和茱萸,這是明朝以前的三香。然後明朝以後辣椒、胡椒是從少數民族那邊,或者是從中亞那邊傳過來的,中原一帶沒有。到了清朝炒的技術又有了,然後麻辣大家又特別喜歡,所以說到了清朝我們的三香,就是辣椒、姜和胡椒,跟我們今天的飲食就特別特別相近了。所以說我們要穿越到清朝,那就跟今天的飲食習慣的差距不是很大。在清朝有一餐制、二餐制和三餐制,這個一餐制很少出現,比如行軍,一天就吃一頓飯。還有比如說鬧災了,什麼地方鬧災了,這些災民一天吃一頓飯,比如康熙皇帝,有一年山東大旱,然後河北大旱,所以康熙皇帝為了體恤災民,所以一天就吃一餐,所以一頓飯。然後還有兩餐制和三餐制,兩餐制主要在北方,三餐制主要在南方。因為南方日照時間比較足,睡覺比較晚,所以南方基本是三餐制,就是早中晚三頓。那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基本就是二餐制,就是早飯和晚飯,這個早飯一般是在11點和12點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中午飯,這個晚餐就在17點和18點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晚飯。那難道咱們三餐制就吃這兩餐么?不對,比如我們吃早點,在古代餐和點是有區分的,餐就是正經飯,得有菜,得有主食,得有湯,這叫餐,而且很正經這種飯。那個點就像我們今天,有個牛奶麵包就可以了,所以說在古代,比如早點那不叫餐,然後間食那也不叫餐,下午茶不叫餐,夜宵不叫餐。但有夜餐那叫餐,比如在南方有早餐,晚餐,還有夜餐,那是三餐,所以在北方的人點比較多。比如早點、下午茶、夜宵,所以在北方吃得多的一天能吃七頓,吃的少得一天也能吃五頓,窮人家就有早點,別的就沒了。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