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在古代,沒有現代化製冷設備的古人是如何對付高溫的?小編從古代畫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賞荷」、「浸伏」等避暑方法。元代養生家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稱,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說白了就是通過調整心態,修身養性,做到心靜自然涼。馬麟(南宋)《靜聽松風圖》(局部)「大樹底下好乘涼」——蔽日遮陽為了適應炎熱,古代民間首先提出了「納涼」概念。「納涼」,又叫「乘涼」。如何納涼?不同時代有不同選擇,如唐代,人們喜歡搭涼棚以避暑。明高濂《四時幽賞錄》記載了不少古人的「夏時逸事」,「避暑涼棚」說的就是當時京城人的納涼現象:「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燕文貴(宋)《納涼觀瀑圖》(局部)但「避暑會」應該是古代「有錢人」的納涼方式,民間則大多是在樹下搭個簡單的涼棚,或到洞穴等陰涼、低溫處避暑。「大暑賞荷」——親水避暑「親水」,是現代人納涼避暑的首選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親水,如明清時的蘇州人,便喜歡水上納涼。清顧祿《清嘉錄》「乘風涼」條稱:「納涼,謂之乘風涼。或泊之胥門萬年橋洞,或艤棹虎阜十字洋邊,或分集琳宮梵字水窗冰榭,隨意流連……」古人水邊納涼還往往與賞荷結合起來,而「大暑賞荷」更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慣,正如宋代詩人蘇東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仇英 (明)《竹梧消夏圖》到明代,大暑賞荷之風則以蘇州為盛,蓋過了杭州。蘇州人把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當成荷花的生日,這一天坐船賞荷最為壯觀。據《清嘉錄》「荷花盪」條記載,荷花生日那天,「畫船蕭鼓,竟於葑門外荷花盪,觀荷納涼。」監製:張其勝審核:王曉寧 鄧植尹文字來源:人民網責編:王鈺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