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丨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丨作者:畢亞軍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荒漠化和乾旱是制約全球均衡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在,國土面積的2/3在西部,西部約1/3的國土被沙漠覆蓋,約1/3的貧困人口在沙漠。在全球,有3600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近20億人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如何治理、利用沙漠,推動沙漠地區的經濟發展,讓沙漠里的人們共同富裕,因此成為西部發展和全面小康的重大課題,也是公認的世界難題。今天這位主人公,用他過往29年在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的努力,給這一切帶來了希望,而且不只是希望。他就是被聯合國評為「全球治沙領導者」的王文彪先生。全國政協常委、民間商會副會長—蒙古國商務理事會中方主席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迫不得已的自救】漫天的風沙,令人絕望的貧困生活,是王文彪成長中最深的記憶。他說:「如果有人問我,家鄉是什麼味道,我想,那就是沙土味。」而他當年的夢想之一,就是能過上頓頓吃飽,飯里沒有沙土的日子。王文彪的家鄉在內蒙古杭錦旗,杭錦旗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西北部。在他成長的歲月,這裡以兩件事聞名:一是沙漠,一是貧困。沙漠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與北京正西的直線距離僅為800公里。這也讓庫布其常被北京「牽挂」,因為這裡的大風一起,第二天的北京可能就是一場沙塵暴。貧困,則是沙漠的宿命,在王文彪改變它以前。與風沙肆掠的惡劣環境伴隨的,還有缺水、缺電,通訊、交通的全面嚴峻。農牧民購買生活用品要全副武裝,走很遠的路;大一點的病,出去一趟要兩三天,曾經,還有孕婦分娩遇到困難出去救治慘死在路上。相當長時間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春風,不度「庫布其」。走出沙漠,改變命運,由此成為很多庫布其年輕人的夢想,走不出去的農牧民,則繞著沙漠不斷遷移,從原來的「游牧民族」變成了「游沙民族」。王文彪不但沒有背棄沙漠,反而走進沙漠腹地並成為改變這座沙漠,改變沙漠父老鄉親的人,是命運的安排,也是他不屈命運安排的使然。1988年,已在政府工作多年的王文彪,擁有值得期待的仕途前景,在鄉親們眼中,已是走出了沙漠的人,但他卻做出一個傻決定。其時,杭錦旗曾經的重要收入來源——鹽海子鹽廠瀕臨倒閉,政府死馬當作活馬醫,決定對外承包,尋找能人逆轉形勢。29歲的王文彪不知從哪裡來的勇氣,雄心壯志地遞交了承包經營的方案,然後給自己找了這麼大一個事情。代價是,放棄仕途和鐵飯碗,回到祖祖輩輩都想逃離的沙漠腹地。上任的第一天,沙漠就給王文彪來了個下馬威。載他去的吉普車,在離廠區不到100米的地方,拋錨在了沙堆里,迎接的人全都跑來幫忙才把車推到辦公區,而他自己則是脫掉鞋子、外衣,抖了半天沙子之後才走進廠長辦公室,然後坐到已被沙土覆蓋的辦公桌前面。鹽場的經營情況就更讓他揪心。18平方公里的鹽湖已被黃沙覆蓋,生產設備被埋了將近一半,更麻煩的是,每年虧損500萬元,已處於破產邊緣。導致這一切的關鍵正是沙漠對鹽場的不斷吞噬,如果繼續只管鹽場生產,不防沙治沙的老路,這當地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就要成為沙漠的一部分了。為了鹽場職工的生計,王文彪決定治沙,擋住沙漠的「侵略」,保住鹽場資源和生產。治沙需要錢,鹽場沒錢,他就想了個辦法:每賣一噸鹽,提出5元錢治沙。這遭到不少的反對,理由有兩點:第一,鹽場本身已虧損,還要再拿錢治沙,會讓經營更加困難。第二,就算拿出這筆錢也治不了沙,不過是把錢丟進沙里。王文彪頂住壓力,堅定地推行了計劃。他認準了:不治沙肯定是死,治沙或許還有希望。為了這個還有希望,也為了鹽場幾百人有飯吃,他要跟沙漠拼了。【生命之綠的燎原】人們質疑王文彪治沙,並非是故意唱反調,而是治沙真的難。王文彪很快嘗到了苦頭,只不過他沒打退堂鼓,沒向困難低頭,而是不斷想辦法。他也沒有退堂鼓可打,把鹽場搞活已是他給自己唯一的路。這是他自己找的路。就像有些人的嘲笑:自尋絕路。但他想的,不是尋絕路,而是要絕地求生。求生從讓沙漠重新擁有生命開始,讓沙漠重新擁有生命則從擁有生命之綠——種草、種樹,開始。用每噸鹽摳出5塊錢的資本,王文彪組建起一支由27人組成的林工隊,從離鹽場最近的沙漠開始了植樹固沙,拿起鐵鍬,背上樹苗,沖在一線。然後是持續幾年,一直到今天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樹種不活,草都種不活,那就不斷種,換著花樣種。這種種法不行,換一種種法,還不行,還換。柳樹死了,換楊樹;背風坡種不活,到迎風坡去種;今年不行,來年繼續種……不斷地努力后,好像是沙漠都被感動,樹活了,草綠了,綠色像星星之火不斷燎原,在其屏障和護衛下,鹽場的風沙少了,生產恢復了,效益和日子都好起來。已對沙漠絕望的人們開始相信:沙是可以治的。很多事,有了相信就好辦多了。一個人的相信變成更多人的相信,事情就更好辦了。有了這個相信后,已把鹽場改製成億利資源集團(下稱:億利)的王文彪,發起了更高的挑戰:改善鹽場和庫布其的交通。億利每年高達50萬噸的產能,都要首先運到當地火車站,然後轉運。產區與火車站直線距離只有60多公里,但因沙漠的阻擋,需要繞道運輸,多出了將近5倍的路程,運輸成本因此大增。更嚴重的是,遇到沙暴席捲,即便繞道也走不通,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產品在場里堆積如山。王文彪計算,如果改成直線,將可每年節省1500萬至2000萬元的成本,這幾乎相當於70%的利潤。除了高成本,這樣的交通環境還嚴重製約了企業在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產業的拓展與延伸,人才的招募,甚至是請客戶到公司來都相當不便。而外面的市場,卻是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王文彪決定修一條穿沙公路,改變這一切,從為求生存治沙,走向為了更好的發展而治沙,從為保護鹽場的治沙走向為改善庫布其而治沙。如果成功,這將是一個關係重大的工程,但要獲得成功,需要克服太多的困難。政府從整體發展的角度支持了王文彪,艱難中支持給他7000萬元貸款。當地百姓聞此消息激動不已。多年來,大家做夢都想打通一條直達外界的路。但與王文彪關係緊密的人,卻替他感到憂慮。相比之前,這計劃太過冒險,不但需要大量投入,而且從來沒人這麼做過,毫無成功經驗可取,甚至有人認為,這會讓王文彪搭上身家性命。有人委婉勸他不要好大喜功,有人說他瘋了,走火入魔。母親也來勸:「你就是傻,幾輩兒人不敢幹的事你干!往沙漠裡面投錢,你是有多少錢花不完?」始終相信事在人為的王文彪實在沒辦法,就一遍又一遍地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說服大家:「愚公能移山,我為什麼不能在沙漠里修路?」他認定,修路是必做題,而不是選擇題。要在競爭更激烈的市場生存與發展,億利必須打通這條路,提升競爭力,否則就算不被沙漠掩埋,也要被市場淘汰。1997年6月16日,在杭錦旗政府以及億利等多方籌措下,庫布其穿沙公路的修建在敲鑼打鼓中啟動了。1000多人組成的築路大軍,在10多萬杭錦旗父老鄉親的集體支援下,分三路開進沙漠,一米一米地將路向外延伸。又是幾年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之後,1999年,庫布其沙漠腹地的第一條穿沙公路正式建成通車了,被沙漠圍困的億利和庫布其人終於打通了走向世界的坦途。而且,庫布其最終得到的不只是路,更是生命綠洲、發展綠洲的更大燎原。因為,要在沙漠里修路,要護住沙漠里的路,就必須在更大範圍內防沙、治沙,要防沙、治沙,就要在更大範圍的種草、種樹,綠化,鞏固和擴大綠化……這是億利的發展和通達之路,也是整個庫布其人的發展和通達之路。就在穿沙公路即將建成通車之前,一位蒙古族老大娘在路上遇到了正在公路邊巡視的王文彪。她領著兩個孫子跑到王文彪面前:「來,過來給這位修路的叔叔跪下磕個頭。要不是這位叔叔,你們可能一輩子也出不了這個沙漠!」這65公里穿沙公路,讓億利和庫布其離外面的世界更近,離外面的市場更近,離美好的生活更近。公路通車沒多久,億利的主打產品市場佔有率就達到了世界第一,庫布其沙漠10萬農牧民的出行也從此變坦途,走上一條新的發展之路。曾被認為是「瘋子」的王文彪,再一次改變了他和他的世界。【治理與發展典範】沙漠變綠洲,變的不只是環境;坎坷變通途,通的不只是便利。王文彪治沙、修路的目標,始終是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經濟基礎是這一切的必要條件。與路一起暢通的,是王文彪對如何實現沙漠治理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如何通過億利帶動周邊10萬農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不懈探索和創新。王文彪是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的遵循者,這被他用到自己的實踐中,讓他走出了一條沙漠治理與發展沙漠經濟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道路。一個例子是,種樹綠化治沙之初,億利按每天30元的標準支付參與種植行動的農牧民報酬,一段實踐后,王文彪發現,這調動了大家參與種植與治沙的積極性,但卻沒有產生理想的成果。不少農牧民既沒有合格的種植技術,也不對種植的結果負責,樹種了但活得不多,這樣的模式無法長治久安。了解到不足之後,王文彪推出了更市場化的新辦法:「承包制」。由億利提供技術支持,以2000元一畝的價格集中連片將沙地承包給種植者,設定85%存活率的考核目標,分三期3年付款與考核,存活率不達標者將扣除相應的款項。改變很快扭轉了局面,引導甚至逼迫農牧民加強種植學習和創新,既大大提高了種植的存活率,也讓種植成為農牧民的專業和職業。僅此一項,億利便讓幾千個家庭有了穩定的收入,也擁有了一支超過5000人的專業種植治沙隊伍。也是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億利還創新地收穫了一個個來自農牧民原始創新的先進技術和模式,其沙地種植絕招——氣流植樹法,就是因此而得來。某天,億利的一個管理人員發現,一位種植者用水管在沙地上衝出一個深坑,插進去一株樹,又衝出一個深坑,再插進去一株樹苗……這種方法的種植速度大大超過當時通行的用鐵鍬在沙丘挖出坑,然後再種樹的種植法。過段時間再觀察,這種速度更快的種植法,成活率也更高。消息傳到王文彪那裡,他立即帶上技術員找到當事人了解。之後,這個技術經過優化,迅速推廣。至今,光是這種種植法,就為庫布其的綠化節省了十幾億資金。靠著這些,王文彪將他治理沙漠的雄心和藍圖不斷轉換為先進的治理模式和技術,也把治沙從防沙護廠做到護路、護河,從護路、護河做到重塑庫布其生態,一步步從治理走向利用,從簡單利用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開發,走出一條建工建農、建沙建人、惠民富民的新路子。修建穿沙公路的過程中,為了鞏固公路兩側的綠化,億利嘗試種植了甘草。甘草是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中藥材,小規模種植獲得成功后,王文彪想出一個主意,推動沙漠里的農牧民都來種甘草,既讓更多沙地被綠化,又讓大家有錢可賺。這一舉,讓治理沙漠與發展產業直接劃上了等號。一片甘草種植起來,一片沙漠就變成了綠洲,一個中藥基地也就建起來了。之後,億利又陸續引入肉蓯蓉、梭梭等適合沙漠種植的植物,按照甘草的模式繼續複製,同時兼并收購多家製藥企業和醫藥流通企業,建立起了一個全新的產業:沙漠綠色中藥材種植、加工和經營,並且成立沙漠健康產業研究所,專門進行沙漠藥品、保健食品開發,形成一個沙漠綠色中藥產業鏈。再之後,嘗到甜頭的億利不斷嘗試新的沙漠經濟模式。「治沙+發電+種植+養殖+扶貧」的生態光伏產業;集體驗、認知、教育式的沙漠生態旅遊……伴隨產業鏈不斷延展的,則是億利和庫布其農牧民的共同治理、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為了長遠發展,億利還利用日益強勁的經濟實力,努力改善其他環境,尤其是住房、醫療、教育,在政府的協助下從根本上改變庫布其。2006年,在杭錦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億利大膽嘗試並實施生態移民,投資建設了道圖嘎查億利新村,將散居在60萬畝沙區和大漠深處的牧民陸續遷移出來,讓他們徹底結束游牧生活,過上城裡人的生活,開始集約化的生產和定居生活,也讓沙漠有了休養生息和自然恢復的空間。此後,一個個牧民新村、生態小鎮拔地而起,一所所中國小、職業技校、醫院應運而生,此前春風難度的沙漠大步走向了現代文明。至今,億利已累計治理沙漠超過6000平方公里,這個規模約佔全球荒漠化面積的1/6000。為了這6000多平方公里變綠洲,億利光是穿沙公路就修了五條。這五條路,總長300多公里,一條穿沙路帶動一片甘草帶,一片甘草帶動一條生態鏈,一條生態鏈帶動一個產業鏈,讓讓億利成為世界性的大企業,也讓10萬農牧民告別祖祖輩輩的窮苦日子。數據顯示,到2016年,當地農牧民的人均收入,已由1990年的392元增至1.5萬多元。僅黨的十八大以來,億利就助力杭錦旗3年成功減貧12909戶,36015人。王文彪也因此從沙漠治理的楷模,成為生態經濟的代言人,脫貧攻堅的典型。如今,庫布其不但沙塵天氣顯著減少,包括降水量也都逐步增加,此前一到風季就被沙塵暴威脅的北京,再也很難見到沙塵暴的景象。脫胎換骨的庫布其,成了農牧民的宜居之地,也成了野兔、狐狸、天鵝、紅頂鶴、胡楊等100多種野生動植物紛至沓來的新家園。更重要的是,這29年的探索和累計300多億元的投資,讓億利將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生態與生存相結合、產業與扶貧相結合,探索出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貧困戶市場化參與、生態持續化改善」的治沙生態產業扶貧機制,構築起了一個融生態修復、農牧業、旅遊、製藥、光伏、清潔能源等為一體的千億級沙漠生態循環經濟體系,走出了一條「治沙、生態、產業和扶貧」四輪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聞名全球的「庫布其模式」也因此誕生。【造福更廣世界】王文彪說,「庫布其模式」是一個多方參與、多方共贏的模式,簡而言之,就是讓沙漠綠了、環境好了、人民富了、企業賺錢了,是多贏的模式。「在這個模式里,『治沙、生態、產業、扶貧』缺一不可,通過治沙改善生態環境,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帶動群眾脫貧,企業也創造了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多贏,是王文彪奮鬥的源動力,也讓他的奮鬥得到更多支持,多了更多意義。數億被沙漠困頓的人,也因此多了一道改變命運的曙光。而支撐這一切的關鍵,除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使命感;百折不老,艱苦奮鬥的付出;最重要的還是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億利的持續創新和進取。王文彪說,「沒有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與幫助,我們無法施展這些抱負,庫布其也一定沒有今天。」而沒有創新和進取,也不會有整個庫布其的改變。億利的創新包括:科技研發創新。自1988年以來,集團已累計投資10億元用於科技研發創新。至今,億利已成功建立了全球第一所企業創辦的沙漠研究院、全球土壤地理信息大數據和微生物資料庫、建成了西北最大的種質資源庫,研發了127項生態種植與產業技術,培育了1000多個耐寒、耐旱、耐鹽鹼的生態種子,成為了全球擁有最多最先進治沙專利技術,以及治沙資源和手段的企業。分配機制創新。這些年,億利能夠領著、綁著大家一起奮鬥,獲得「一人就業,一戶脫貧」,一個企業改善一個地區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及讓農牧民成為企業股東、合伙人、產業工人的機制創新。生態的創新。億利以生態保護區、生態過渡區、生態開發區,對庫布其重新發現和定位,精耕細作、點沙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在修復保護沙漠生態的基礎上,創新出了「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沙漠生態產業發展理念,既讓沙漠治理成效顯著,也讓沙漠經濟不斷茁壯。創新讓億利改善了自我,而無止境的進取,則讓其改善的效應不斷擴大,造福了更廣泛的人群。2007年開始,聯合國將全球唯一致力於世界沙漠環境改善和沙漠經濟發展的國際化論壇永久會址選在了庫布其,庫布其因此成為世界沙漠治理的標杆,以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平台。2013年,聯合國還將庫布其論壇寫入了決議。王文彪的改善之路也因此越走越寬廣。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王文彪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環境與發展獎」。第二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頒發給王文彪首屆「全球治沙領導者獎」。也是在2012年的聯合國領獎台上,王文彪對全世界許下了諾言:「再用10年的時間,為世界再貢獻10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綠洲。」目前,億利已在西部沙漠、青藏高原以及河北張北地區等更廣地區優化、複製「庫布其模式」,通過實施甘草扶貧工程、推行「50+50+150」整體扶貧計劃、開展西藏高寒地區生態扶貧,以及大型PPP生態修復項目等方式,讓更多荒漠化地區成為下一個庫布其,走向全面小康的庫布其。2017年3月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邀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就「脫貧攻堅工作」的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當一位美國記者提問生態扶貧的發展前景時,劉永富將王文彪和億利作為生態扶貧的典範,向全世界作了推廣:「內蒙古有家民營企業叫億利公司,不是牛奶企業,是一億兩億的億,億萬利益的利。董事長叫王文彪,他在杭錦旗治沙20多年,把企業發展和生態治理相結合,現在沙產業發展起來了,把周邊的貧困人口帶起來,讓他們脫貧了。」1995年6月28日,億利資源集團正式成立。當時,王文彪的目標是:再奮鬥5年,讓公司的利稅收人突破一個億,並因此給集團命名:億利。如今,這一名字已被他賦予新的意義:為全球被荒漠化威脅的億萬民眾做更多有利的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數風雲人物●壹》新書首發 關注華商韜略微信公眾號 回復「新書」 即可購買----END----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回復「轉載」獲取授權。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