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小編說當我們把目光投向芬蘭國中課表時,一門課引起眾人的好奇,它就是家庭經濟課(Home Economics)。這是什麼課?學做家務的課?學經濟學的課?國中就學經濟學了?待你真正了解這門課後,不禁為芬蘭教育叫好!Part1家庭經濟課的「三大主題」參觀時,芬蘭教師解釋說:「這門課跟經濟學沒有關係,它是一門生活教育課。我們會從做飯、做家務、家庭理財這三方面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日常生活技能,並能夠生活得經濟適用,讓生活環境可持續化。」說白了,就是讓孩子學習好好生活的技能。第一項技能是「會做飯」,分烹飪和烘焙兩類。學生不僅要學食物烹飪、烘焙的知識和技能,如準備食材、讀懂食譜、識別食物的營養成分、使用烤箱做飯等;還要學飲食文化,如食品安全、食物鏈、飲食文化與宗教等;以及如何正確地擺放餐具、餐巾紙和杯子等。在實踐操作中,逐漸學習食物知識和飲食文化。我芬蘭家庭的女孩Milana告訴我:「我很喜歡這門課,我學會烹飪蔬菜、肉排和烤魚,烘焙藍莓派、起司蛋糕、草莓朱古力蛋糕。我知道自己擅長烘焙,不太會烹飪,我們班男生都非常喜歡吃我烘焙的蛋糕。」一學期下來,Milanna已經對自己的做飯技術有了清晰的了解,她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什麼地方薄弱,下學期她準備多練習烹飪,特別是如何做魚。Milana的哥哥Leevi,在上家庭經濟學課時,很喜歡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添加一些食譜上沒有的食材,多放或少放一些調料,他期待不一樣口感的食物。有時,他在擺盤上花很多心思,擺成自己喜歡的圖形,他說看著開心,吃得會更爽。沒想到,做飯這件小事,竟成了芬蘭人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場地。▲芬蘭學生吃自己做的藍莓派第二項生活技能則是「做家務」。家庭經濟學課可不僅僅是教會小孩做家務,更是通過家務讓學生養成可持續的生活習慣。14歲的Milana在這門課的熏陶下,養成了及時清理廚具的習慣,會自己用洗碗機洗刷一家人的餐具,還知道怎樣手洗餐具最節約用水;也具備了環保意識,懂得珍惜食物、垃圾分類;同時,還能能讀懂衣服上面的洗滌說明,更有效的使用洗衣機。Milanna和Leevi的媽媽告訴我,她的中學時代就有家庭經濟學課,那可是1980年代,當時她學過如何清潔冰箱、讀懂衣服標籤的洗滌說明、學做芬蘭傳統食物,如黑麥麵包、風車酥、餡餅、肉桂卷等。沒想到一門課,竟成了兩代人的共同記憶。如果說前兩項技能顯得有點「家長里短、婆婆媽媽」,那第三項技能可謂用意深遠:通過這些深度參與的家務活動,讓孩子全面了解家庭消費的結構,如何用有限的金錢,規劃、分配、安排家庭生活,讓孩子從小具有消費意識和理財能力,從而培養孩子財商。我在逛超市時,遇到師範系的教授Eija帶著她的二兒子來買食物,於是我請教她是如何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Eija告訴我:「芬蘭家長每個月都會給孩子生活費,有的家庭是每周給,我們家就是,比如我一周給大兒子5歐,二兒子3歐。如果他們照顧好弟弟妹妹,或者主動在家做清潔,還能賺錢。「」孩子手上的錢,由他們自己支配,我不會過問。我大兒子今年交女朋友了,他女朋友住在另一個城市,上星期他跑去另一個城市看她,車票、吃飯等一切費用,他都要自己支付。」我算了一下,他大兒子一周也就20歐的生活費,買個車票就要花30歐,如果不是以前存錢或者自己在家賺取更多的錢,他連車票都買不起,還怎麼見女朋友。Eija有五個孩子,大兒子16歲。「我們大約從孩子10歲以後,跟他們討論自己的工資,買食物需要多少錢,送弟弟妹妹去幼稚園需要多少錢,還能有多少錢用在興趣愛好上。這樣孩子就能全面了解家庭消費的結構。」學校老師還會教大家發現廣告是如何影響自己購物,怎樣更好的利用互聯網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Milanna告訴我:「不要被廣告欺騙,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Part2家庭經濟課怎麼上?這門課是國中才開設,七年級是必修課,八九年級為選修課。通常,七年級每周2節課連上,共2個小時,且是上午的第一、二節課。我們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芬蘭學生一大早來學校,不學習,先做飯。課堂做的飯菜,就是自己的午餐。做飯是個技術活,但需要理論指導,任課老師會花15-20分鐘跟學生一起讀懂食譜、分享tips。如果你以為這門課只是老師站在講台上講怎麼做飯、怎麼購物、怎麼理財,那就大錯特錯了。它真的讓學生到廚房,拿起鍋碗瓢盆,對著食譜,開火做飯。為了給學生提供「家庭經濟課」學習的真實環境,每所學校都配有「廚房教室」,一般是兩間,一間廚房有6個灶台。Milanna告訴我:「我們班一共22個學生,被分成6組,我們3、4個人共享一個灶台,一起做飯。一間教室剛好夠一個班級用。」芬蘭教育注重公平、平等的理念,真是無處不在,即使是廚房的使用權,也考慮到要讓每個學生平等地享受教育資源,而不是個別人在那揮刀炒菜,其他人只有觀看的份。家庭經濟課,非常準確地闡釋了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堅持讓學生在體驗式場景中學習抽象的理論概念,讓學生真正「做中學」。▲圖為芬蘭中學的「廚房教室」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中都是積极參与者芬蘭學生不是只負責讀書,他還要深度參與到家庭生活、社會公民生活中去,活動在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交互的場域內。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家庭的深度參與,學生如何在學校完成這樣一個「家庭經濟課」。首先,學生作為家庭成員,通過學習家庭經濟課,能自我照顧、分擔家務、還懂得照顧其他人。這門課與我們強調的「要有照顧他人的意圖、心意」不同,它更偏重於訓練學生照顧他人的技能,比如有能力為家人做一頓飯、做一個蛋糕慶祝爸爸生日、挑選媽媽喜歡的Iittala或Marimekko餐具。讓孩子真正成為家庭活動的積极參与者。其次,學生作為學校集體生活的一員,在互動情境下,能與他人分工和合作;能批判性地處理信息,並能計劃、組織、操作、管理自己手上的資源。當我看到男生從小戴上圍裙,揮舞鏟刀,炒菜煮飯,烘焙點心,就真的理解芬蘭男女平等的社會觀念,讓男人分擔家務,真的是從小做起。當每個家庭內部做到男女平等,整個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最後,學生作為家庭消費者,從國中開始認識一個家庭的收入、預算、支出,有利於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金錢、有理財儲蓄的能力。同時,如何用適當的錢購買既具有實用價值又有美感設計的物品才能讓生活可持續發展,真是一門相當實用的課程。我不禁感嘆芬蘭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如此強,課程是如此貼近生活,讓學生們去親身體驗、去操作、去認識、去掌握。在校學習的任何一項技能,都有機會在生活中去反覆動手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不少國家,都有家政課、木工課等貼近生活的動手實踐課程,但在芬蘭,這些課程,從來都沒有被「特殊對待過」,和語文數學一樣,都是必修課,佔據了學生一半的學習時間—— 芬蘭學生一周的總課時數平均為25課時,其中,家庭經濟、手工課、視覺藝術課等,就佔了13課時。▲芬蘭男生在廚房教室一樣得心應手Part4家庭經濟課,是跨學科學習在芬蘭人心中,家庭經濟課,和學習就是一脈相承的。2014新版《芬蘭基礎教育國家課程大綱》就指出,家庭經濟學課是跨學科學習,讓學生把日常生活的不同概念、問題、現象聯繫起來,理解它們的交互關係,把在學校學到的技能,遷移用在家中、社會中。參觀「廚房教室」后,我也真正感受到,這種跨學科學習的妙處。設想,給學生一間房間,讓他們自己選傢具用品、用什麼色調的盤子、放什麼造型的椅子既舒服又美觀、烹飪時讀懂食譜並測量食材、知曉食材的生長季節和產地、懂得營養搭配和食品安全——這可不就是融合物理(測量)、自然科學(植物的生長)、健康(營養搭配和食品安全)、視覺藝術課(顏色搭配)、手工課(動手操作)、宗教(飲食文化)等的多學科學習,從而培養了學生融會貫通的橫貫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橫貫能力的培養是芬蘭新大綱的一大特色,強調通用的學習技能。在家庭經濟學課中,目標指向培養 「三大橫貫能力」:1、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實踐操作的能力。2、學生合作和互動能力。3、學生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知識和技能、有過程和方法,還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芬蘭的家庭經濟學課,在用心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並激發學生對家庭、對生活的熱愛。一百年前,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就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好的教育是連續性(終身學習),以及實踐中學習(做中學)。他不會想到,與美國整整隔了一個大西洋的芬蘭,每天都在踐行他的教育理念。作者:文丹,曾是上海公立學校教師,現留學於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教育系,並在芬蘭養育兒子,兒子小名小覺。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